在水下的时期有分为可考与不可考:
不可考的时期,就是康熙年间的台北湖,留下来的资料不多,
如果有台北捷运那时开始营运,郁永河从淡水上岸,把硫磺
运回去大清国就方便许多。
可考的时期,就是马英九时任台北市长的时期,当时的纳莉
风灾,让台铁与台北捷运都深陷于水面之下,若把分给高铁
路段算进去,那么未通车营运的高铁也是在水面下,而当时
的地下避难空间、地下停车空间,吸纳了满溢的基隆河水与
纳莉带来的雨水,所以内湖科学园区在水下的言论,并不
完全正确,因为当时台北市内横向的忠孝东路、南京东路
都瘫痪了,所以若是要穿越台北市区,就是要依靠堤顶
交流道与市民高架路段,内湖科学园区在水下的时期,只有
黄大洲时任市长时期的截弯取直河道段,其他地方有些是
被远雄兴建办公大楼中,那些区域已经被圈地围了几十年,
那时出了自强隧道转往北安路与内湖路一段,右手边也就是
南面的一大块土地都是被绿色围墙包著。
马英九市长即使已经卸任国家元首与市长身份,也常出现
在灾难现场,比如说南方澳大桥崩落时,被媒体拍到他
就出现在伤患后送的医院现场,可谓是哪里有灾难,就可
以看到马英九与民同在。
※ 引述《YEHhuan (yeh人)》之铭言:
: https://i.imgur.com/URYWUPd.jpg
: 从中运量的捷运木栅线,这大台北第一条捷运通车以来已经 24 年了。24 年除了能让一
: 个孩子念到大学毕业,整个社会也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其中包括了捷运路网的修改、地貌
: 的改变、就连捷运站取名的逻辑都大为不同了。从这张早期的“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
: 初期路网图”中,你能够找到你平常回家、上学、上班时搭的那个捷运站在哪里跟叫什么
: 名字吗?
: 捷运站路名变站名,虎林变永春
: 台北捷运路网经历过多次、多组不同团队接力规划、核定,从规划、开工、到通车,历经
: 了超过 40 年,而许多原本希望设站的地点也可能遇到地方因素而修改位置、甚至取消设
: 站。捷运站取名的方式,早期多以“站体”周遭的道路名称为名,或是标志性的建筑物、
: 景点等等,目的在于避免旅客混淆。从这张的规划图中可以看到,像是板南线上台北车站
: 以东,几乎全都是照着路名而取,现在的“善导寺”站以前叫做“林森”站(附近为林森
: 北路);现在的“市政府”站以前叫做“基隆路”站。
: 现在的“永春”站命名更曲折,座落于“虎林街”上而命名成“虎林”,后又改名“松山
: ”,因为这边在信义区扩大范围之前为“松山”站,同时松山火车站也在不远处。但在绿
: 线规划也会有一个“松山火车站”的捷运站,加上间隔太近,遂改名为当地地名“永春陂
: ”取的“永春”二字。附近就是“永春陂生态湿地公园”所在地。而原“虎林”站旁边的
: “永吉”站也是因为座落于永吉路上得名,后与永春一样改乘以地名的“后山埤”为名。
: 捷运板桥站不是板桥站,当年内湖科技园区还在水下
: 从这张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初期路网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大台北,包含新北市
: (当时为台北县)的变迁。右上角的基隆河还没有进行截弯取直工程,现在笔者上班的内
: 湖科技园区有很大部分还在河水底下;板桥的新板特区跟现在的信义计划区都还没有出现
: ,世贸展览馆是比 101 大楼更具指标性的地标。这张图中的“汉生”站与“板桥站”,
: 分别对应了现在“板桥”站以及“府中”站。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原本以“汉生东路”为
: 名的汉生站,在新板特区计画启动、板桥火车站迁移之后,捷运站与火车站合一,迁移到
: 现在“板桥”站的位置,而原本更接近旧板桥中心的板桥站,就更名为“府中”站了。
: 铭传大学差点有捷运站,政治大学捷运站失而复得
: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大家都喜欢住家或是公司附近就有捷运站,但早期经常有地方地主
: 反对开发,导致站体重新设计、甚至废站的情况。在铭传大学所在的现今台北捷运淡水线
: 的“剑潭站”,在早期规划是在现今位置更南边,如同都市传说一般的会有“剑潭”、“
: 铭传”两站,然因站与站间隔距离过近,加上地方反对的因素,剑潭站北移到现在的位置
: ,铭传站废除。捷运木栅线的“政大”站也有着类似的背景,由于木栅地区居民的反对,
: 导致政治大学的同学们以及居民们,想要搭乘捷运的话只能从“动物园”站或是以前叫做
: “博嘉”站的木栅站通勤了。但捷运开通后人人都想要捷运,捷运“政大”站也就在环状
: 线的捷运“南环”段重生了,预计 2027 年完工,并正在规划校内就有捷运站出入口以方
: 便学生通勤。
: 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travel_2005061148411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