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howho (为了重生)
2008-05-29 13:36:38学生:陈品妤
关于我要如何做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善……
◎必须先厘清“真实知识”的所在
一个心灵驱动的念头,可以知道自己是因想像、意见、推证或心智而来,但这个“知
道”并非是去“判断”。“判断”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外求的侵入性探求,如同为了知
道河水是什么,所以捞起河水在实验室里分析;此外,尽管“判断”宣称(或的确符合)理
性判别的感官经验,是比一般人云亦云更“可能接近知识”,但永远要厘清“真实” 知
识。打个比方,若以不当手段达到目的,尽管符合事实,则在此可知道真时判断不等于知
识。这往往是因为“未真正掌握该事实发生的原因,只是片面的,无法从感官经验得知,
必由理性来完整掌握”,因为真正的知识,必有下列特点:
与感官经验分离
理性上对事物完整掌握
根据以上,则若主张无普遍真理和伦理,则是在上述的历程中无法“确实自省”,而
以致不知自己心智所向的清楚图像,误把意见当作真理,误把现实当真理。
◎什么是“普遍性”?
对于普遍真理的掌握,必然不是“外求”或“对外判断”的;具有普遍性的想法,并
非另树一支形上或形下的标竿,来让各式各样的人独尊一法,而是由内而外的“内圣外王
”,内部质地稳固之后,向外散发的能量,并具有开放性,据此展开“普遍性”。
而普遍性又必须有以下特质:
开放性
平静
慈悲
这个开放性保证了“固执”的消解,也就是可以展开沟通,而将能量普遍散发。平静则是
免却了“情绪”的干扰,很多事情在旁观者的冷却状态下,事实上是可以看的很清晰的,
然后却往往在成为当事人之后,无法自拔的看不清真相,而做出冲动错误的决定。慈悲则
让人可以将人之苦完全理解,而不是强力的想要扭转别人,而是在慈悲的笼罩之下,真正
为对方好,真正的风行草偃。
◎巡访并穷尽思考历程的可能性
在普遍性的开展之下,势必巡访并且穷尽思考历程的可能性。而这必然与善意志结合
,因为善意志的规范性条件是自由意志、纯粹的行善、贯彻的精神,就是真诚的只为他人
好,那么这必然就是普遍性的起始;为了要贯彻,则必然尽力就各种善的所有可能方法都
列为可能选项,也就是人格必趋向成熟、健全才能构成意志自由度的扩大。而这也就是善
行/道德的整体行为的展现,而这样的历程则是普遍性的演化。
在这首先,则须先检验“客观”之如何可能,并将探求各式“美德存在”的论证。
甲、下而上的归纳论证
i.下而上面临的问题:
这较容易产生问题,来源是“以对方情绪上可接受的方式”进行
沟通,倘若如此,衍生问题如下:
1.情绪无法排除'每个人情绪不同,所以若迎合各别情绪,则可能
背离善道,并使对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有效性范围'往往仅是个案性的有效。
乙、上而下的演绎论证
i.上而下的困境:
相对于“下而上”来说,上而下的问题不是相同的。
1.掌握“上”的门槛高:所以比较聪明跟长相比较好的人,的确对这
世界可以有较多的体会(好的本质和真理的掌握能力是
correlation的关系)。
较聪明的'通常sensor较好,敏锐度高,信心和能力多正向加强,较易愿意主动思考,
靠心智通达真相,不必然需要感官经验,常常是“一法通,万法通”。
长相较好看的'影响信心,是借由形象肯定来增强勇气。
<小结>
聪明优于长相好,因外在条件优势若没有聪明的辅助,在此优势条件中的自省/思考能
力会下降,自然无法有自己的“绝对值”。
并非不聪明或不好看的人就“人生黑白”,或注定无法求取正道,只是若要摆脱环境、
感官经验的影响,是相对困难的,除非保有单纯的本心并有幸生活于良好环境,否则易觉
得无可奈何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只能靠“顿悟”而非“努力”:这不是可以凭借著“听讲方式”而
可以浸濡其中,所以尽管道德是一种知识,却不是一种“可教的
知识”,因为“人只相信他所相信的事情”,并且“没有人可以真
正改变或帮助任何人”,唯一可行的是靠自己的心灵转向。
顿悟'一暸解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头了,且是立即的改变,不需要练习(如果还会犯错,
不是“辨识问题”,而是“随机性的"一时不察"”,发生机率会非常小)。
“没有人可以真正改变或帮助任何人”'认为可以“教导别人”或“改造社会”是一种
“好为人师”的执念,若自诩为一个救世主或精神导师,则因为无法抛下自己的执念,中
就依然无法帮助任何人。因为若非得开课讲授、写书或演讲,则会让道德“规范”成教条
,是较为简化好理解没错,却无法深入人心;并且因为个人主体之无法抛弃,则必须面对
“要用什么较为人接受的方法来说服”的困境;事实上,只有“意见”需要说服,真理只
需要“感染”,也就是培养通透的心,知道有人向自己示现需要帮助的心,那才诚心与他
讨论。所以,有趣的是,“我”这个主体的主意识存在坚定的作用只有“一心无我向善”
,百分之百散发“善气质”,做好自己就好。不用怀疑这样的个人力量太小,首先探讨“
人是否可"被改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了解:人到底在接触有得人事物的同时,
那若是有所“触动”,究竟是“被改变”或是“唤醒记忆”呢?改变是一个具主体动作很
强的“强意志”动作,唤醒则是一个提醒而已。那这不就也是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来做吗
?不!行为者只需做好自己,对方想要知道的时候诚心提醒,并完全展现善意志,且尊重对
方是“与自己平等的主体性存在”,要不要实践是对方的决定,也就是“不把素菜做成鸡
鸭形状和味道来讨好那些‘看到菜、闻到菜味就吃不下’的‘假素食者’”,而是保留菜
的原貌,可说明菜的营养,至于顾客上门与否,不是我们该想的,这也就是“纯粹”的体
现。这纯粹的力量是自然散发的,不会衰变的,懂得人自然懂了,就会把力量完完全全散
发出去,不会有一般宗教团体的问题(没有层级之分),也就是不必刻意组织,若我们在同
一条路上前行,不是因为任何人登高一呼组织起来,而是大家同时看到真理的方向,而“
刚好”走在一块,你会走上来是因为你看到了,而不是听大家说这里有好处,毕竟这条路
对俗世的人来说是苦的,你听了也不会“相信”,因为这里没有“大部分人”,只有微笑
以对的“平静修道人”。
◎最接近真理的唯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