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学习动机:温纳归因理论

楼主: ttsung2 (宗宗)   2019-12-12 17:08:05
https://imgur.com/rtSdBuy
请阐述温纳(Weiner)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为何?并举例说明何种归因的孩子学习动机较低
落,请您以老师的角色说明将如何帮助这些学习动机低落的学生?
一、温纳 (Weiner)归因理论
(一)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个性与经验→归因→行为预期→情绪与努力→成就
归因即为一个人对于成败原因的解释,而归因理论即在探讨归因对于行为的影响。Weiner
认为个性与成败经验会影响个人归因,并且前一次归因会影响下一次成就的预期,进而影
响到个人的情绪与努力程度,甚至影响到个人成就行为。
(二)归因因素与性质
Weiner将成败原因分成六个原因:能力、努力、难度、运气、身心与其他(他人),而又
依照三种性质加以区分与解释: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内外性(内在/外在)、控制
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https://imgur.com/Vzcn3jG
(三)归因方式
在归因理论中,影响归因的方式主要有两大重要的因素:成败经验与个人个性,成败经验
似乎与稳定性有关;而个人个性似乎与内外性、控制性有关。
https://imgur.com/1kkEUBt
1. 稳定性:一致
成败经验的感受,会影响到个人对于未来的期望,而不同的期望会影响到归因于不同稳定
性的因素,所以成功经验与稳定性有关。如:高成功经验者可能会将成败经验归因于工作
难度(稳定),因此在同样难度的情境下,成功与否也会与经验一致;而低成功经验者可
能会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不稳定),也就是说成功与否与经验不一定会一致。
2. 控制性:自信
而成功与经验的一致与否,是否是可以被自己所展握的?这与个人个性是有关的,如果个
性上偏向有自信的,将会将成败归因为可控制的因素;但如果个性上偏向没有自信的,将
会将成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高成功经验者可能会将成败经验归因于努力(可控
制),而低成功经验者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可控制)。
3. 内外性:动力
内外性的归因,也会影响到个性。如果倾向将成败归因为外在性的原因,其在个性上会显
得较消极且没动力;而如果如果倾向将成败归因为内在性的原因,其在个性上会显得较积
极且有动力。如:成败归因于努力(内在性)者,会更有动力去投入在努力上;而如果将
成败归因于运气(外在性)者,并不会促进人去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成败归因于能力(内在性)者,并不会使人更有动力投入于努力中
,因为能力比起努力,能力更无法控制且稳定,也就是更难透过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
我会认为内在性会是主要动力的基础,两个很重要的原因是:(1)内在性是个人可控性的
先决条件,而可控性、稳定性和动力有关。(2)这三个性质中,内外性是较其他两者更难
流动的,而稳定性与控制性是有流动的可能。故我认为内在性是动力的基础。
补充一下,关于博弈行为,常将成败归因于运气(外在性),而有不少人也因为运气好,
所以更努力投入在博弈行为之中,但这样的努力并不一定长久。然而我认为能驱使赌徒努
力博弈,除了运气外,更大的外在诱因应该是优渥的奖金。因此,我认为这样的驱力很大
的原因是因为奖金的加强作用,加强赌徒运气的信念。
(四)小结
在归因因素与性质上,实际上的分野并不一定如同表格中是如此二分的,例如:身心上,
某种程度是可以透过自我调节或是他人帮助,来控制与稳定身心的状态。还有各个归因性
质也是会互相影响的,稳定性、控制性与内外性三者都会彼此流动,这也回应到归因因素
表的性质其实像是光谱一样,是会变动,且这三道光谱都不是独立事件,而是相依的事件
关系,所以教育的目的较是要促使稳定性与控制性往正向的方向流动。
二、学习动机
(一)习得无助
归因理论在学习动机最大的启示是学得无助感,也就是学习动机低落。学习动机低落者,
习惯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能力。因此,将失败归因于能力
时,学生会渐渐感到没有改变的可能,而在学习动机上也会渐渐被消磨殆尽,甚至对学习
产生冷漠。
(二)如何给予帮助?
1. 成败经验与个性
面对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归因理论提供了两个重要的线索,第一个是成败经验,第二个是
个性。
在经验上,可以提供更多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了解或经历,例如:多举正面的成功例子,给
予学生一个外在的楷模可以学习,或是先给予学生较容易的任务,从内在建立起学生的自
信心。
在个性上,虽然无法给予立即的特效药,但是可以透过教育潜移默化的能力,慢慢建立学
生正面向上的态度。例如:当学生面临失败时,协助学生找出学习的盲点,给予外在的帮
助;并陪伴与开导学生对于失败的态度,也就是教导学生从成败中找到合理的归因。
2. 归因偏差
合理的归因应该要避免以下三种归因偏差:符合偏差、行动者或观察者效应、自顾偏差。
(1) 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又称“符合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指解释或推断别人行为原因时,往往忽略外
在环境因素的可能影响,而倾向于认定为其个人的内在特质,如面对开会迟到者有人常遽
下断语说“他是个喜欢迟到的人”。因为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称为基本归因谬误。不过
有研究指出也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如美国人这种表现比印度人明显。另有研究认为这
是知觉偏差所致,是因为事发当时个人注意焦点在行为者,情境因素只是知觉背景,隐而
不见。
(2) 行动者或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
观察别人行为时,常以其人解释,对自己却以情境解释。如看到有人走路滑倒,可能立即
说“他太不小心了”,可是如果自己跌倒了,却责怪路面颠簸或太滑。研究者认为这主要
是行动者注意情境因素,而观察者常未意识到情境因素所致。
(3) “自顾”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常认为有利自己的结果是个人内在特质使然,不利则是外在环境因素促成的,是一种为
保护个人自尊或给别人好印象的动机性偏差(motivational biases)。如很多学生认为好
成绩是自己努力或智力过人的结果,坏成绩则是老师偏心或其他原因所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