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儒家的“正心”与情绪修养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12-10 19:17:13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
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传之七章〉)
〈大学〉这一章讲“修身在正其心”,比较像是一种身心状态的
描述,不是直接讲正心工夫。正心工夫还是要回到《孟子》去看,才
有比较清楚的说明,如“操则存”、“求其放心”、“从其大体”等
。但从这章也可以讨论:儒家如何看待情绪。忿懥、恐惧、好乐、忧
患便是情绪,而且是负面的,连“好乐”也不例外,因为四者皆是“
不得其正”。这里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儒家教人什么情绪都不可以
有,其实不是这样,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梁惠王下》)起码有乐、忧两种情绪,只是乐、忧的动机、出发点是
为了天下,也就是源自“仁者爱人”之心,并不是一时的感性冲动。
〈大学〉所说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是一种盲目的情绪。
心有动静两面。一般讲情绪是心与境、心与外界事物互动后产生
的结果,属于心之动的一面,和“有善有恶意之动”属于同一个层次
。如果心不与外物接触,浮动的情绪自然会逐渐沈淀,内心复归于平
静(也可能静坐久了,陷入昏沈,开始打瞌睡)。静坐也是古人修身
养性的工夫之一,暂时摒除外物。现代人烦恼压力大,如果内心生病
严重,即使静养也不一定有用,比如忧郁症患者整天不出门,什么事
都不想做,需通过药物治疗才能够改善情绪。
谈到静或虚静,比较是属于佛家、道家的特色,佛家的心是寂灭
心,道家的心是虚静心,虚静寂灭当然不是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来说,
药物治疗是现代的医学,属于生理或物质层面。虚静寂灭甚至也不一
定要闭门静坐,从佛教观点来说,是要彻底认识这个世界的实相,一
切都是缘起性空、无自性,都是短暂无常,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包
括各种烦恼痛苦。认清这一点,心自然就不会被各种情绪束缚,能够
得到解脱而自由自在,每一刻都以空虚透明的心去回应外境,不管静
时或动时都一样。
儒家“正心”不是这个意思。儒家的心是道德心,也有不受忿懥
、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束缚的效果,如同孟子说的“不动心”,
也包含心灵的自由、自主。但理论基础、修养依据和佛道两家不同,
正或不正是一种价值判断,以良心所发的仁义做为判断标准,合乎仁
义的才是正。烦恼痛苦可以说是“空”或“无”,始终处在流动变化
当中,无一定的本质;但“仁义”在儒家是真实、永恒、普遍的道理
,并不是空无。回到仁义,心自然不动,有情绪但不被情绪所主宰控
制。
这一章说“身”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又说“心”不在
焉,耳目口体都会出问题。其实古人并无身心分离的概念,身心是一
体的,心是就意念主宰来说,身是就言语动作来说,但都是一个完整
的生命,只是从不同的面向描述而已。因此如果要说“心”有所忿懥
、恐惧、好乐、忧患,也是可以的,身心皆“不得其正”。“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更是身的作用,不只是“心不在焉”
,身体感官同样也不能正常发挥,身心皆有所放失。但身心两者当中
,毕竟还是以“心”为修养关键,身体本来就有其自然运作的规律,
是因为心不正、意不诚才扰乱身。“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要确立心的
方向,贞定浮动不安的意念和情绪,从而达到修身的功效。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4-12-12 01:29: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