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12) 颜渊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8-11 12:46:52
论语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札记12.1本章可结合阳明与船山的意思来解释。仁是与天地万物为一
体的境界,船山认为克己与复礼皆是行仁,乃相辅相成的一对工夫,
从心上说是克己,从理上说是复礼,而以心为主,故为仁由己。克己
是克除内在的私欲,如阳明说才有一毫私欲,便如刀割针刺,非去除
不可,可见心灵要有敏锐的觉察力。复礼是记取并努力实现外在目标
,在复礼中克己工夫亦可精益求精。道德实践如同摸著石头过河,每
个人都是跌跌撞撞;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每天用功,大家也
都会赞叹你的努力。非礼勿视听言动,表面上是拘泥教条,但身心交
互影响而为一体,修身而不追逐外物,良心、天理即在此呈现。
论语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札记12.2出门、使民只是举例,并非独自在家就不必用功。孔子的回
答前两句是敬,中间两句是恕。一般人只有在见大宾、承大祭时才诚
意正心、戒慎恐惧,但“敬”是主动做工夫不依靠外境。每个人天生
都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恕”是发挥同理心不困扰别人。能主敬行恕
则家人、国人自然心悦诚服、齐力合作。
论语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
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札记12.3讱是说话谨慎。“说得到、做不到”是普遍的人性弱点。行
为是否恰当,可用具体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但言语、思想却会耍各种
花招,让人以为嘴上说说即可,反而有害实践。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做
不到,须时时反省警惕。“为之难”表示行仁要用心思考、选择做较
难的事,不可贪图安逸、沈溺感官欲望。
论语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札记12.4本章朱注引晁氏之说:“非实有忧惧而强排遣之。”如人借
酒浇愁,只是暂时忘掉忧惧,忧惧仍潜伏在心底,只有靠真实的修养
才能化解。一方面要建立无条件的自信,能够忠于良心,不以成败得
失来衡量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事理,做好万全准备,无论
遇到什么困境都能应付,自能不忧不惧。
论语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
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札记12.5本章主旨与前一章类似。司马牛其实有兄弟,只是兄弟皆为
非作歹,他既孤单又怕被连累,子夏便将孔子“义命分立”的道理转
告他:虽然外在祸福由命运决定;但君子的修养如对自己态度认真、
不犯过错,对别人谦恭有礼,则全由自己掌握。德不孤,必有邻,努
力修养一定会感动众人,又何必担忧呢?
论语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
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札记12.6“浸润之谮”是日积月累的谗言,易令人误信。“肤受之愬
”是急迫切身的毁谤,易令人暴怒。时间就是生命,人生一定要把握
时间,尽量剔除多余之物,生活变得简单,才能专注朝目标前进,走
到最后就会发现谗言、毁谤都消失了。能够明辨是非、眼光远大,对
人就有合理的评价,心情也能常保平静。
论语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札记12.7本章朱子以人情与民德对举,有恒产才有恒心是人之常情,
施政需先富后教;但在道德价值上以信为优先,危急时宁死不失信。
王船山不同意朱子的解释,他认为本章不是指动乱,而是平日施政就
应该以信为核心,“去”非去除而是延后处理。如果君民不讲信修睦
、你争我夺,就算想足食足兵也办不到。
论语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
犬羊之?。”
札记12.8夫子指棘子成。驷不及舌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皮去
毛。子成认为君子有质即可,子贡认为只讲质不讲文就像皮去毛,看
不出虎豹(君子)的特色。船山认为此说有病,质与文皆出自忠敬之
心,质是切实去做,文是加以修饰。质文并重但以质为先,君子与小
人的差别不只是文,实质与用心也不同。
论语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札记12.9谷不熟为饥。彻是十分之一的税率。本章表达“藏富于民”
的思想,身为领导者不能只顾自己,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负
起更大责任。鲁哀公增税只为了应付荒年,却会加重百姓负担,百姓
生活愈困苦、内心愈不满,长久下来政府更难获得足够税收。良好的
制度应是简单且永久有效,非繁苛扰民。
论语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
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
,亦祇以异。’”
札记12.10“主忠信”属内心面,船山认为是忠于良心(动力)、信
于天理(法则)。“徙义”属行为面,良心天理落实在事上,每件事
都有恰当的处理方式,有待人研判实行。情感使人迷惑,如果合理,
有强烈的好恶也无妨,但对同一人如此就自我矛盾。最后两句说结婚
未必看财力,只是喜新厌旧,也是如此。
论语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
粟,吾得而食诸?”
札记12.11前面的“君、臣”指身分,后面的“君、臣”指职权。人
与职务应该相互配合,身为君主应该尽力达成君主的品德与责任,如
果没能力就下台。人人都有品格操守,团体就能凝聚;人人都努力尽
责,团体就能壮大。这是就政治领域而言,但封建制下君臣常有血缘
关系,故也将父子纳入。现代未必如此。
论语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札记12.12子路只听只字词组,便可以推断事实的全貌,做出合理的
判决。这是因为他的个性明快果决,答应别人的事从不拖延,一定如
期完成,故能建立公信力。诚信是法治的基石,办案时尽力查明真相
,一切依照道理和法律来执行,人民自然对法律有信心。子路能掌握
重点,做到言行一致,很适合担任法官。
论语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札记12.13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律是双方发生严重冲突时,解决纷争的
最后手段。如果人人都能够自我克制,与别人有良好且充分的沟通,
则不需要动用法律。为政的重点不在严刑峻法,而在培养祥和的社会
风气,使人民自动守法,才能正本清源。
论语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札记12.14朱子说:“居,谓存诸心。无倦,则始终如一。行,谓发
于事。以忠,则表里如一。”“居”是准备阶段,预先做好完善规划
,事情才能顺利完成。不因事情容易而轻忽,不因事情困难而怠惰。
“行”是实践阶段,凡事都要忠于良心,顺应时势的变化,选择最重
要、最有意义的事去做,不受杂念干扰。
论语12.15与6.25的内容相同,故不重复。
论语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札记12.16“成”是诱导奖励以成其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社会性是人的特质之一,人自然会模仿亲近、尊敬之人。君
子懂得善用这点,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气氛,使周围的人提升,少
去批评别人的缺点。小人则相反,不仅藉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还希望大家一起堕落,以减轻罪恶感。
论语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札记12.17西谚有云:“一只狮子领导的一百只羊,胜过一只羊领导
的一百只狮子。”领导者是众人的楷模、表率,先端正自身行为,部
属自然会模仿,从而提升团体水准。刚性的导正是法纪严明,设定高
标准并且坚持督促部属完成。柔性的导正是发挥人格感召力,启发部
属的羞恶、是非之心。儒家以后者为主。
论语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
之不窃。”
札记12.18孔子认为如果季康子能够减少欲望,即使奖励偷窃,人民
也不会做。可见人民不只是听领导者的言论,领导者的行为才是影响
人民的关键。领导者应该以爱民之心来约束私欲,遵守体制规范,不
随意掠夺权力与财富。百姓的生计获得保障,又有领导者做楷模,心
中自然能养成明确的价值观而安分守己。
论语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札记12.19曾国藩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
已。”大多数人专注于兴趣或谋生,对公共议题未必有想法,容易受
舆论影响。领导者的责任便是引导社会风气向上提升,但却不宜采取
杀戮等强硬手段,以免制造对立、仇恨。施政应以关怀为本,领导者
自身能信守道德价值,人民自然会跟随。
论语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
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
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
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
札记12.20“闻”是以外在的名声令人崇拜,“达”则是以内在的修
养令人信服。“质直好义”是发挥真我的力量一心向善。“察言观色
”非八面玲珑,而是用心与人互动,以天理去省察其间的是非善恶。
“虑以下人”即以谦虚来勉励自己与鼓舞他人。“色取仁而行违”即
只做表面工夫,久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
论语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
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札记12.21慝是藏在心中的恶念。先事后得,即修养只问努力而不预
期功效,以免因既有的成果而自满。攻其恶是找出恶念根源而克服之
,如果只注意别人的过错,就无法借由自我省察而进步。一朝之忿是
顺从一时冲动,却忘了从大处着眼,保全自己与亲人的身体及名誉。
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是突破现状的第一步。
论语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
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
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札记12.22本章点出仁知合一,仁而不知,则不辨善恶;知而不仁,
则流于刻薄。仁知相辅相成,而以仁为主。仁可反求诸己,知则涉及
外物,故孔子又再说明“知”。“直”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可
说是六十分的道德,先知过方能改过。以实际行动鼓励正直之人,培
养向善的气氛与制度,人民自然会效法。
论语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札记12.23朋友有过的时候,一定要真诚地劝告他,善巧地诱导他改
过。但如果感受到对方的抗拒,就要适时放手,以免惹来对方的无礼
反弹。人心以自由为本质,规过劝善虽然是出自道德理想,但也要朋
友自愿接受才行。如果双方见道不同,宜给彼此留下余地,不必批判
到底,方能保全友谊,缓和双方的对立。
论语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札记12.24本章曾昭旭老师的解释最好:一般人的交往,大多是凭感
性的喜好或利害,但感情、利害变化无常,以文(泛指所有文化活动
)为媒介才能收束友情不散失。文化活动本身就指向一永恒的价值世
界,对人的精神起提撕、要求的作用,有助于人格成长。独乐乐不如
众乐乐,朋友的支持会让自己更有动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