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研院吴介民博士的〈2012是中国因素元年〉一文,指出中国借由财团或亲中组织等
“跨海峡政商联盟”力量介入台湾的选举,进而影响决策、舆论与政治秩序。吴文发表后
,引发了不少关注,然而相关的讨论内容却颇为模糊,形成各说各话的趋势,使得这一个
反思“中国因素”及其影响的契机似乎稍纵即逝,相当可惜。
目前针对“中国因素”的讨论不仅焦点不同,涉及范畴亦各异。有从“恶势力”等泛道德
的角度为出发点;有回溯百年来中国对台湾的影响者;较深入者则指出了“中国因素”的
正反面影响,以及“中国因素”与“北京因素”的辨析;更有进一步参照香港社会近年来
在“一国两制”下的发展等。
事实上,若使用新闻数据库从事初步的检索与统计,将发现“中国因素”作为一个分析词
汇,自2000年以来确实历经了数量上的攀升以及内涵上的转变。在数量上,有些人或许会
以为由于2012年总统大选,“中国因素”才产生作用,因此是个被炒作的“伪命题”,事
实上不然。过去12年来,“中国因素”一直在台湾的公共讨论中逐步占据重要的位置,而
每逢总统大选前后也确实引发了更多的探讨。在内涵上,早期对于“中国因素”的讨论主
要是“外部”的,并且集中在北京对于台湾外交空间的打压,以及台湾在中国经济发展过
程中的机会与威胁;然而,晚近对于“中国因素”的讨论则转移到“内部”的,并且直接
影响到台湾的传媒、人权与民主巩固等面向。因此我们可以说过去十多年,“中国因素”
在台湾(至少在公共讨论上)历经了一个“从外而内”、“由少至多”的影响过程。
如果我们借用吴介民的定义,将“中国因素”视为“中国政府侵蚀台湾民主的作用力”,
按照上述的趋势,他关于“台湾香港化”忧虑其实并非无的放矢。事实上,自1980年代以
来香港民主化的步伐固然在北京的干预与阻扰下崎岖颠簸,在经济定位上也不断忧心流失
自己的优势,沦为一个中国二线城市,人们更必须上街捍卫核心的法治与自由等价值。“
中国因素”对于香港的影响可说是无所不在且日益显著。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审查早已经是
行内普遍的压力来源,更不用说中联办对于香港选举与政治的公然介入。北京极不愿意看
到香港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对于有助于彼此沟通、协调组织的机制(例如,传媒
与电台等)无不尽力打压,甚至可以透过一通电话,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施压政府官员、
影响决策。
那台湾如何因应“中国因素”?我认为应该区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应该结合既有的公民社会力量企图有效地参与政治决策。在美国,为了对中国政策
提供建言,事实上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成立了“中国因素论坛”,成为美国政府决策的重
要参考依据。我们也必须借由持续讨论、纳入更多民意关注“中国因素”对台湾的影响。
其次,台湾应该更为关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发展。尤其未来的五年将是香港的关键时
刻,是否能够恪守《基本法》与司法独立,是否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双普选以及继续
捍卫言论自由等,都应该为台湾所关注。理由无他,香港正是“中国因素”影响下台湾的
前线与最佳参照。
最后,重拾“跨海峡公共领域”概念,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支持中国社会的集会与表达自
由等公民权利,避免广大民意被排除在制度化的决策过程中,同时为难以避免的政治谈判
预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