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经局势犹深陷冷战氛围之中,共产中国受欧美各国围堵禁
运,第一代中国通于是以香港为主要的田野研究地点,通过访问当地的难民与华人所取得
的蛛丝马迹中来建构当代中国的样貌。其中的佼佼者不得不提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
究中心主任,今年已届八十二高龄的傅高义(Ezra F. Vogel)。
借由《日本第一》(1979)在美国与台湾掀起一股希望能够解读与借鉴日本崛起经验热潮
的傅高义,其著作《共产主义下的广州》(1969)、《广东改革》(1989)同样深刻地描
述了当代中国的变化。自2000年退休后,由于认定“亚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而对中国的
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是邓小平”,傅高义再倾十年之力透过深入访谈并援引大量文
献注释完成了《邓小平时代》(2011)一书。
在傅高义眼中的邓小平可以由个人、党与中国的发展等三个面向来解读:
在个人方面,年轻时在法国与苏联活动的经验不仅影响了邓小平的嗜好,也使邓有较同代
人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遭受妻小去世的打击,使邓产生内敛寡言、冷静坚毅的性格;在
日后的政治低潮中他的家庭虽然亦受到牵连,但是他仍竭力保护家人并保持紧密的关系。
在党内路线与权力斗争上,与毛泽东作为革命的浪漫派不同,邓一生都是务实的现实主义
者,他重实权而不重虚名、表现听话与“果断”,深获毛的信任,负责忠诚地执行一连串
毛所交代的政策,包括土改、1957年的反右运动、大跃进等,他未能阻止毛犯下错误的政
策也因此为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由于毛缺乏安全感、善变与猜疑,最终邓也在文革期
间受到毛的软禁报复。在对毛神化崇拜的政治环境底下邓的姿态一直很低,他不断地等待
机会并且知道何时低头配合效忠。
在中国的发展上,对内邓早已清楚地认知经济落后的现实,相对于毛借由各种运动敌视知
识分子,邓则试图振兴中国的科学、恢复高等教育与文艺活动,并深信此举有助于现代化
事业的开展,然而政治风向变化莫测一切都必须在包装下小心地进行;对外邓是文革后少
数能够展现国际影响力的领导人,他扩展了共产中国的外交、强硬地处理了与英国关于香
港前途的谈判。对比于被官方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摸著石头过河”的具体
政经情势中,傅高义更认为邓事实上应是一个改革的务实支持者,他为中国找到了富强之
路。
在邓小平于“六、四”天安门事件中的角色与责任上,傅高义认为邓为了恢复政府的权威
因此采取了强硬的行动,他批准了杨尚昆的“清场”方案,但是低估了对抗的强度;而抗
议群众缺乏经验,对政府抱有幻想误判了形式,学生领袖也无法控制局面,最终导致了流
血镇压。傅高义有意识地希望隔开更长的距离去谈论邓的镇压决策与影响,这使他和他的
著作遭受严厉的批评:有中国学者认为镇压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无关,邓把政治改革留给后
人也徒增风险;香港的学者则认为傅高度赞扬邓小平,吹捧了权力至上的意识形态但却缺
乏道德判断。
在一场座谈会中,我曾询问傅高义对于目前的中国研究者有什么建议,他坦率地承认
现在的学者除了花时间寻找教职并且巩固学术地位之外,并不容易从事这样长时间的研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瞩目的经济成就,今日的研究者却较少进行扣连总体结构与脉络
因素的论述。傅高义的知识养成有其特殊的背景,这使他能兼具丰富的党史知识、学理与
实务经验,然而他的观察或许同样值得台湾的中国研究社群参考与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