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奖项,两种态度

楼主: jacksonyeh (华思格)   2012-10-12 20:03:59
继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近日中国乡土作家莫言再度获得此项文坛的珍贵
殊荣,反应当代华文文学受到肯定与重视。莫言的获奖同时也在两岸三地华人社会引起广
泛的关注与争议,质疑他作为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作家协会(正部级)副主席的体制内背景
,对压制创作自由负有责任等等。然而,究其争议的根本其实是当代中国对于诺贝尔文学
奖工具化的矛盾态度。
人们总是善忘。当高行健获奖时,由于作品异议的意涵,以及八十年代中流亡法国寻求政
治庇护的背景,其著作早在中国被查禁至今。当时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瑞典文
学院是一贯反动,一贯敌视红色政权”、“是彻头彻尾的反动组织”;中国作家协会有关
负责人亦曾公开指责“诺贝尔文学奖此举不是从文学角度评选,而是有其政治标准。诺贝
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威性”,在中宣部的新闻统制下,严禁传媒
报导相关获奖新闻。然而,如今这个“服膺于政治目的”、“彻头彻尾的反动组织”将文
学桂冠颁给了莫言,《人民日报》却在文化版上刊登中国作家协会贺辞,并强调莫言是“
首位中国籍获奖者”;《人民网》网评指“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奖金丰厚、影响力大与权威
性而为世人看重”。
当代中国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充满工具化的矛盾态度,使得对于官方而言诺奖更像是一个继
入世、申奥后“大国崛起”的另一个点缀与肯定,但是前提是必须得到政权的认可。《人
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即指“中国是世界发展大潮中最活跃的那一部分,长期与中
国别别扭扭,这不是诺贝尔奖的光荣”。这种工具化的操弄,使得对于诺奖的态度如此地
翻转与矛盾,回避了文学与真实的紧密关联。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与高行健作
品的主要翻译者马悦然,在高行健获奖时曾被官方大肆批评为不懂中国文学,现在却仿佛
像为中国执到珍宝般受到正面的评价。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难以要求作家在做为文学创作者之余,必须扮演公共知识份子的角色
;然而在关键时刻对于权势能说真话,或至少不要说谎、讨好,却也应是基本的期许。例
如,韩寒与村上春树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字表现,但是却一致受到广泛的阅读与重视,相信
除了他们的文字反应时代脉动,更是因为前者在熟悉“游戏规则”时仍致力推动新的阅读
与文学的可能,并曾讽喻当代中国仍是“没有高墙的院子”;而后者更坚持在“坚固的高
墙与破碎的鸡蛋”之间站在鸡蛋(无权势者)一边。高行健认为“只有可言说,而非说不
可时才写,因为只有这种言说才更真实”,因此曾经表示他流亡在外国所完成的作品,“
若在中国,一辈子也做不了”,声明永远不回到极权专制的中国;相对地,当低调的莫言
“莫言”(don't speak),对于什么故事题材可以写或不可以写非常谨慎、精明(或如
莫言所说他选择了不同的批判方式),被官方归类为体制内的“主流作家”,两者差异不
可谓不大。
百年中国充满苦难,过去的老舍、沈从文都被认为有资格荣获诺奖,但写作生命频遭打击
;将来北岛、李锐亦有望获得殊荣,尽管非属“主流”。如果政权对于文学的态度只是工
具与利用、甚至迫害独立的灵魂,文学的目的与意义必将受到恒常的挑战与质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