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信

楼主: jacksonyeh (华思格)   2012-11-21 20:41:52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观察家与学者纷纷开始总结在胡温领导之下中国的发展。过去十年,
中国不仅在经济、航太与国防科技上有显著的发展,更接连举办奥运、世博等大型国际活
动;同时,跨国界的“软权力”也为国际所重视:超过三百间的“孔子学院”扮演了语言
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而较为人所忽视的是伴随总体国力的崛起,有愈来愈多华人参与
国际组织,凸显了当代中国的自信。
林毅夫,台湾民众或许只记得他曾是当年泅水叛逃对岸的军官,近年因为返台奔丧的诉求
而引发争议。然而,其实他刚完成于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与首席经济学家的任
期(2008至2012年),目前返回北京大学任教。日前他在香港出席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
讲座,全场用流利的英语发表并且接受问答,吸引了满场的师生参与。讲座的内容大致与
他过去一贯强调“比较优势”的国家发展策略相同,没有太多新意,他先前提出中国至少
可以继续保持二十年百分之八经济成长的论点也早为人所争辩。更值得注意的有两点:首
先,金融危机后林毅夫的多本近著由欧美知名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这表示在专业学术期
刊论文以外,他作为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受到西方读者与政府的关注、影响力大增;其次
,不同于华盛顿共识,一个以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为主的经验日益受到部分发展中国家(
例如,东南亚、非洲与中亚)的重视。
像林毅夫这样接受欧美高等教育、回国后担任政府智囊或大学教师,进而参与国际组织运
作、甚至企图争取话语权的中国精英愈来愈多;张月姣(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成员)、朱民
(国际货币基金会副总裁)、陈冯富珍(世卫组织总干事,香港人)等人是几个广为人知
的例子。他们英语流利、思维敏捷、充满自信,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与机遇将在广义的华
人手中,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陆续迈向个人事业的高峰。可以观察到,中国的精英已经
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认为“特殊”的故事,慢慢地转变为用国际语言、在国际游戏规则
下参与,这不仅是思维的转变,也是自信的展现。
事实上于2011年,美国国会所设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中已经注意到
这一种趋势。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种“盛世”的情绪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浮躁
与亢奋;在这样的自信之下,许多政权不光彩的历史被刻意回避与忽略。于是发生在荒唐
年代的大饥荒变成赶超战略底下资源要素错配的结果;谈八十年代的价格双轨制改革与随
之而来的寻租与官倒行为,但是绝口不提间接影响八九年“六、四”事件的发生;对于贫
穷问题,只认为把饼做大就能顺利解决,却无视贫富差距在迈向小康社会中一再扩大;在
表面亮丽的快速都市化下地方政府恶化的土地与财政问题当然也不会在其视角之内。这些
自信背后的尴尬,并非不被认知却始终不是议程上的优先课题;在十八大时连北京出租车
的车窗摇把都要管制,正正显示政权发展滞后于个人所产生自信又疑惧自卑的反应。
对台湾而言,一个崛起的中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伴随“亦敌亦友”的复杂情绪,然而
鲜明的对比是台湾对于未来的政经发展似乎感到徬徨与悲观、自信不再,甚至部份指标也
显示整个社会的停滞与倒退,这事实上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