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53)

楼主: ykkdc (ykk)   2023-07-17 13:24:07
: 摘自:2017年10月4日 月称菩萨《入中论》& 《缘起赞》第二天 达赖喇嘛尊者教授
: 悲心又可以分:“缘有情的悲心”(生缘悲)、“缘法的悲心”(法缘悲)、“无缘
: 的悲心”(无缘悲)三种。
补充:大悲心的三种层次--生缘大悲、法缘大悲、无缘大悲
摘自:CBETA B09,No.44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宗喀巴大师造 翻经沙门释法尊谨译
转自: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B0044_001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一
丁二 敬礼缘法与无缘之大悲
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亦由所缘而显。颂曰: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由见众生如水中月影,为风所动,刹那动灭。缘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礼,此即敬
礼缘法之大悲。
由见众生如水中月影,似有自性而性实空。缘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
无缘大悲。
释论略“缘生”,而仅引上句“兴悲我敬礼”者,意谓后二所缘中,已说有“众生”
矣。
此谓如澄净水,微风所吹故,波浪遍于水面。水中月影与彼所依之水,同时起灭,如
有彼月自体显现可得。然诸智者,则见彼月刹那无常,及所现月自性本空。
如是菩萨随大悲心者,见诸有情,堕萨迦耶见大海。无明大水流注其中令极增广。非
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往世所造黑白众业,如空中月。今世有情如彼月影。刹那生灭
为诸行苦之所逼迫,而自性本空,缘此便有大悲心生。
此亦由思有情悦意,及流转生死,而后能生。已如前说。
此中萨迦耶见即是无明,而复别说无明者。意取能引萨迦耶见之法我执无明。
释论,不以行相,而以所缘境分别三种大悲。则知彼三,皆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
虽亦同缘有情为境,而所缘不同。
初大悲时,说“缘生兴悲”,后二悲时亦说“众生犹如”,此即显示同缘有情。
若尔何别?应知缘法大悲,非但缘总有情,乃缘刹那起灭之有情,即缘刹那无常所差
别之有情也。
若能解有情刹那起灭,则必已遣除常一自在有情之想,故亦能解定无离蕴异体之有情
。尔时便知有情唯是五蕴和合假立。即缘蕴等法上假立之有情,故名缘法。
此说无常有情仅是一例,即缘无实主宰之有情,亦是缘法所摄。实缘法上假立之有情
,而但云“缘法”者,是省略之称也。
无缘大悲亦非但缘总有情,乃缘自性本空之有情。
所谓无缘者,谓无执实相心所著之境也。实是缘非实有所差别之有情,而但云“无缘
大悲”者,亦是简略之称。
藏人注疏,多谓“第二大悲缘刹那生灭,第三大悲缘无自性”。盖是未解悲心所缘行
相之谈。
此二大悲亦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若以刹那生灭与无自性为行相,则于一大悲中,
应有不同之二行相矣。
以是安立彼二义所差别之有情为大悲之所缘。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刹那
生灭及无自性,便能现起二差别相(刹那相与无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缘彼二也。
本论释论皆说后二大悲缘上述差别相所别之有情。第一大悲则非缘彼所差别者,但缘
总相有情,依此说名缘有情大悲。
以是应知或说第一大悲要缘常一自在之有情者,所说非理,以未得无我见者之大悲,
多有仅缘有情总相者。即得共同人无我及真理见者之大悲,亦多有未缘差别相所别之有情。
喻如能遣瓶上常执已达无常者,非凡缘瓶心皆缘无常所别之瓶。即未达瓶无常者,亦
非皆缘常相所差别之瓶也。
此三大悲随缘某一所缘,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为相。故与二乘之悲心有大差别。
若已发起诸大悲心,便能引大菩提心,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礼供文中所赞
之大悲,虽以最初大悲为主。但菩萨身中余大悲心,亦是所赞。故此处释论中说发大悲心
之菩萨,亦不相违。
若尔,最初入道菩萨正因之大悲中,为有三种大悲否?曰不定。
大乘种姓随法行者则有。彼先决择胜义之正见,次乃缘有情发大悲心。依大悲故发菩
提心学菩萨行能仁禁戒。
若大乘种姓随信行者则无。彼不能先达真理,待发心已,方能求真理正见及学菩萨行。
如中观庄严论云:“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利众
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
勤求真智。”
本论伸礼供已,虽未立誓愿,然亦无失。如中观论与六十正理论。亦有但立誓愿无礼
供者,如观友书。此入中论为造论而伸礼供,应亦兼含立誓之义。
使他趣入之因,谓所为系属等。本论所诠,即甚深广大二义。其不共所为如前已说。
所为之心要,暂时者,谓由了解论义,如法修行,进趣四道。究竟者,谓证果地。所为心
要,依于所为,所为依于论,即是系属也。
>>>>>
[1] 摘自善知识教授--无缘大悲
  大悲心是一种具世俗行相的心,是一种无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无缘大悲”也是大
悲心,它仍是一种对于有情受苦无法忍受的心,只不过这个产生无缘大悲的补特伽罗,所
看到的有情,是“无谛实的有情”。换言之,他见到生起大悲心的对境是无谛实的。
  这个“看到一切有情是无谛实”的心,是另一个心(即了解空性的意知),它能帮助
生起大悲心,但不是大悲心(了解空性的意知和欲令有情离苦的意知,是不同的意知),
然而,它仍属于同一个补特伽罗的心(在一位有情的内心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知)。
换言之,(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深入去思惟有情“非从自己方面成立”、“寻找
施设义不可得”而后生起的大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离苦的意知),就是“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的生起,是在证得无谛实的心(即了解空性的智慧)的摄持之下而产生,所
以才如此命名。无缘大悲,是最清净无染的大悲心!
  依“三轮体空”而生起大悲心,最清净。依“三轮体空”而布施,此即最清净的布施
。赞颂宗喀巴大师的《密集嘛》中,第一句是“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为什么要加“无
缘”二字?因为,一般的悲心都有过失,而无缘大悲,却是一切悲心中最超胜、清净、无
过失的悲心。
  证知“无谛实”(无自性)后,会深深体悟“执有情为实有”的执著、无明、颠倒错
乱,彻底愚弄了我们,它是大谎言!大骗子!清楚这点,由此而生的大悲心会非常强烈。
否则,不知有情无谛实,就不会认为实有执(自性执著)多坏,悲心当然力量小。
  每一位有情,明明不是谛实成立,但却都认为自己是谛实成立,而被这种实执,骗得
团团转!也因此,已证知有情是无谛实的人,会一种特别想要去反抗、消除实执的心,强
烈认知到“要助有情离苦,一定要消除实执!”由此而生的大悲心,就更强烈了。
  证知有情无谛实的这颗心(即内心意知了解胜义谛空性的智慧),不但会使得大悲心
(大悲心是具有世俗行相的意知)产生时遮止了执实,同时,也令大悲心变得更强而有力。
平时我们都会说:“实执是错乱的,它是颠倒识。”内心其实不懂,也没体会,有口
无心罢了。生起大悲心,却未遮止实执,有何过失?实执本身是一种烦恼障,是第一个过
失。
再者,未证知无谛实,就不会觉得实执有多坏,对于有情如何因实执而受苦,也就不
那么了解,当然无法忍受他们因实执受苦的心情,也就不可能强烈。因此之故,大悲心力
道有大小之别。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于三种大悲心,个别礼赞:
1.“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是缘生
大悲;2.“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刹那坏灭’,缘生兴悲我敬礼”是缘法大悲;
3.“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自性’,缘生兴悲我敬礼”则是无缘大悲。
  其他论典礼赞的对象,有时是声闻独觉圣众,例如小乘的论典;有时是佛菩萨,例如
大乘的诸多论典。但是《入中论》礼赞的对象,不是我们仰望的皈依境,而是对于皈依境
的“因”做礼敬。
  平常我们都会双手合十对皈依境礼拜。但若按照月称菩萨礼拜的方式,我们真正应该
礼拜的对象,是我们内心里小小的悲心!从“因”的角度去思惟而礼拜,能产生广大而深
远的利益。
[2] 由见无自性(空正见)而生大悲--《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观):
“如《佛护论》云:为何义故宣说缘起?答云,阿阇黎耶大悲为性,见诸有情为种种
苦之所逼切,为解脱故,欲显诸法真如实性,随说缘起。故云:‘见非真系缚,见真实解
脱。’何为诸法真实性?答曰:谓无自性。诸不智者,由愚痴闇障蔽慧眼,而于诸法分别
自性,由是彼等遂起贪瞋,若时了知缘起,发慧光明除愚痴闇,由智慧眼(此处的眼,不
是说肉眼,如佛眼是指内心意知),照见诸法无自性性,尔时无所依处,贪瞋不生。”
(注:演培法师:“吾人修学佛法,在求生死解脱,为求生死解脱,必修无我正观,
欲求正见契经之深义者,不得不以龙树之中观正见(注:汉地称龙树为大乘八宗共祖,哪
八宗:包括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皆举龙树为传承,举要言
之,汉地大乘八宗亦当不离佛教四部宗义也),深得龙树论意者,当推佛护、月称一派,
求见龙树之正义,即可明白了义的契经,进而修习无我之正观,最后获得生死的解脱。”)
(内心小小OS:过去个人先接触过汉传、南传,直到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才接触到藏传
,个人于藏传最初是由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入手的,还记得当时听此论讲授非常感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