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50)

楼主: ykkdc (ykk)   2023-07-15 17:20:12
续(49)...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教授
* 唯识宗主张,诸法是由坚固习气的醒觉力而有。
唯识宗有一特别的主张──诸法是由坚固习气的醒觉力而存在,不论善、恶、无记随
一。若无坚固习气,则无一切诸法,一切法是由习气的醒觉力而有的。
例如,我们看见某一法(比如,你看见你的父亲这这一法、你看见你的母亲这一法等
),这就是由习气的醒觉力而有的,因此我们才会看到,若不是如此,根本不可能看到。
以唯识宗主张“三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来说,其中--
依他起的“他”,意谓“识上的习气”。
1.以随教行唯识宗(承许阿赖耶识的唯识宗)而言,“依他起”的“他”,就是阿赖
耶识上的习气;
2.以随理行唯识宗(不承许阿赖耶识的唯识宗)而言,“依他起”的“他”,就是第
六意识上的习气。
总的来说,(唯识宗认为)依他起是因缘所生,若详细而言,依他起是依识上的习气
之醒觉力而有。
(唯识宗认为)一切有为是依他起──依于“识上的习气”所生,例如,瓶是依他起
,瓶是依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有的。
再者,法是由量通达而存在,如瓶是由量通达而成立。
以唯识宗而言,此中,能成立的量就是“执瓶根现前(执瓶眼知)”与“领纳执瓶根
现前之自证(执瓶眼知之自证知”,彼二也是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有的。
是不是存在?由量通达而存在,这一点各宗派皆是共许的。
但是,唯识宗认为,“瓶”、“执瓶根现前”、“领纳执瓶根现前之自证”,彼三是
由识上同一习气之醒觉力同时生出,这就是攸关“诸法由坚固习气之醒觉力而有”的道理。
又以圆成实来说(唯识宗所说的圆成实性),例如,“二取异质空”(能取与所取二
者异质空)是圆成实,但是,通达彼空性(圆成实)之前必须先了解何谓“二取异质”。
以唯识宗的主张而言,例如,“瓶(色法)”、“趋入瓶之眼知(心法)”,彼二由
识上的同一习气之醒觉力所生,故是一质、一体。
要言之,这是从“生出的因”的角度而建立,因为由同一个习气所生,故是一质、一
体,并不是以法自身方面而言。
所以,这也是必须先了解“诸法由坚固习气之醒觉力而有”的道理之后,才能了解唯
识宗所主张的“一质”与“异质”的内涵,如此才能透由观察而破除“二取异质”而通达
“二取空”(二取空,即能取与所取异质空,属唯识宗所说遍计所执自相空的法无我)。
过去学习时上师询问:“唯识宗所主张的三性,最难了解的是什么?”
我们回答:“最难了解圆成实。”上师说:“不对!依他起最难了解。”
后来我一再思惟才发现依他起的实际内涵非常难以了解。若要了解(唯识宗所说的)
依他起的“他”,就必须了解如何依识上的习气而引生一切有为。
(唯识宗认为)我们的认知趋入某一境时,为何是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有?
例如,见某一色(例如瓶子此一色法),如何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生出彼色,且
由眼知通达而成立彼色存在,这种真实情况是如何?唯识宗的主张之中,最细微且难以了
解的就是依他起。
再者,(唯识宗)一般总相而说:诸法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所生。
但是,更详细观察则能发现过难,因为无能建立常、无为的部分,常等诸法并非因缘
所生,所以,彼不是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所生”。
因此,(依他起)应当安立为:诸法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存在。
例如,瓶是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所生,也可说为,瓶是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有
的;但是,瓶上的所知、瓶上的无我等诸常(属于无为),不堪能安立为因缘所生。
因此,应当安立为:“瓶是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所生,瓶的特法(如瓶上的无我)
也是由同一习气的醒觉力而有的(不可说为:所生、引生、生出)”。
或是,总的说为:“由识上的习气之醒觉力而存在。”
总之,唯识宗特别说到“诸法是坚固习气的醒觉力而存在”,“有为的部分”(亦即
无常法)可理解为由习气的醒觉力“所生”,若以诸法而言(包括无为的部份,亦即常法
的部份),则应当理解为由习气的醒觉力“而有”,或是由习气的醒觉力“而存在”。
识上的习气是坚固的,如何能对治恶习气的部分?
识上的恶习气虽是坚固,但相对来说,其正对治品则是更为坚固,比如,石头虽是坚
硬,但最终会消灭。
譬如,锅上的脏污看似坚固,经过长时清洗终究能干净。识上的不善习气虽是坚固,
但是,它的正对治品是正确且更为坚固,以正确坚固的心而对治,终有一天就能尽除。
因为心续中坚固的不善习气,导致我们轮回受苦,所以,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正确坚固
之能对治品的心类,为了能具足正确坚固的心类,我们必须不断修学!
* 附带阐述.似现前(..略..)
>>>>>
[1]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
“所云大乘(大乘宗义),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即唯识宗)。”
大乘宗义,不超出二种:中观宗及唯识宗(义净法师此处说的瑜伽,即唯识宗)。
佛教大乘包括显教、密法,不论显教、密教,都不超出中观宗或唯识宗的宗义。例如
,达赖喇嘛尊者经常提到,佛教密续所说的空性,与显教般若经所说的空性,并无二致。
[2] 佛教宗义,以是否承许法无我区分大小乘宗义,大乘宗义复分为:唯识、自续、应成
大乘宗义承许法无我的空性,然而,大乘宗义当中,唯识、自续、应成,三者对于法
无我空性的诠释不同。也就是,对于某一法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各有不同
的诠释,此处以唯识宗所说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讲解属于唯识宗的空性。
唯识宗说任一法上皆有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其中,依他起性的他,究其
本源是阿赖耶识上的习气而起。例如,执瓶眼知是依他起,执瓶眼知是具有色法瓶相的眼
知,此中,能取的执瓶眼知、所取的瓶,彼二者都是依他起,且是由阿赖耶识上执瓶眼知
的同类习气醒觉之力同时而有,所以,能取的执瓶眼知、所取的瓶,彼二是一质非异质。
如是,唯识宗于依他起上,破除遍计所执能取与所取异质,即依他起上二取空的圆成实。
大乘宗义当中,唯识、自续、应成,对于依他起的诠释,差异非常大,并非以为唯识
宗讲的依他起就是中观宗讲的依他起,也并非以为中观宗讲的依他起就是唯识宗讲的依他
起,要有正确的了解,才不会张冠李戴相互混滥。此处是以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性讲解。
(注:实相只有一种,不会有二、三,因此不同实相诠释,就有了不了义的差别。又
,诸佛证同一法身,佛果法身是由证得实相的智慧获证,若有不同实相则不能说证同一法
身,这也同样说明实相的不同诠释有了不了义,这都属毗婆奢那观慧。止观修习,要有奢
摩他安止的禅定,才能让毗婆奢那胜观具力乃至断障,而毗婆奢那观慧要透过智与辨的学
习,《增壹阿含经》:“汝今当修二法,所谓止与观…复当更修二法,所谓智与辩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