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52)

楼主: ykkdc (ykk)   2023-07-16 11:15:28
: (注:实相只有一种,不会有二、三,因此不同实相诠释,就有了不了义的差别。又
: ,诸佛证同一法身,佛果法身是由证得实相的智慧获证,若有不同实相则不能说证同一法
: 身,这也同样说明实相的不同诠释有了不了义,这都属毗婆奢那观慧。止观修习,要有奢
: 摩他安止的禅定,才能让毗婆奢那胜观具力乃至断障,而毗婆奢那观慧要透过智与辨的学
: 习,《增壹阿含经》:“汝今当修二法,所谓止与观…复当更修二法,所谓智与辩也”)
补充:涅槃寂静无二门
摘自:2017年10月4日 月称菩萨《入中论》& 《缘起赞》第二天 达赖喇嘛尊者教授
“缘生兴悲我敬礼。”
悲心又可以分:“缘有情的悲心”(生缘悲)、“缘法的悲心”(法缘悲)、“无缘
的悲心”(无缘悲)三种。
悲心所缘取的对象,认为这是实质有的,由此而产生缘众生的悲悯心叫做“缘有情的
悲心”(生缘悲)。
如果思惟众生无有自性,明明无有自性中,但是众生却因由自性的执著(即颠倒心)
,虽然是想要离苦得乐,却离乐得苦、无有自在,以这种空性(思惟空性的智慧)摄持的
情况下所产生的悲心,叫做“无缘悲心”。
由(思惟)无有自性的智慧摄持的情况下,缘众生而产生悲悯心,因为这种的悲心是
由智慧(空性正见)为助伴所产生的缘故,叫做“无缘的悲心”。
缘法的悲心,就是以无常的智慧为助伴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悲心,叫“缘法的悲心”。
所谓的佛法,不是以信仰为主的修持,佛法的修持,靠的是内心的改变,内心的改变
靠的不是信仰、不是信心、不是信念。而是透过真相的认知,认知哪一种的情绪是有问题
的?哪一种的情绪值得我去发展的?
而真相的认知,靠的是学习,是由闻所生慧生起思所生慧,由思所生慧再来生起修所
生慧。
能够让我们内心获得改变,靠的是修所生慧的觉受改变内心,可是,在这个之前,必
须有思所生慧,所思的内容,必须要无有疑惑的相信(定解),而不是“我的上师这么说
、某某第三者这么说”,不是的!
(注:要获得没有疑惑的定解,首先要有疑惑,此处的疑是具义疑,非染污疑,透过
具义疑的疑惑、质疑,才会去探究观察,透过反复地观察才会产生符义的胜解。)
是要自己去观察、观察、再观察,透过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最终让自己获得了结论:
这是唯一的一条途径、这是唯一的真相!
当内心产生定解的时候,根据已经产生定解的内容,反复的去串习,再来生起修所生
慧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修行的过程的话,内心的改变是很困难的。
内心的改变,最主要来自于修所生慧,修所生慧之前,必须要有思所生慧的定解,而
在思所生慧之前,必须要有闻所生慧、必须要广闻博学。
我们佛教徒很有信心这没有错,可是都不想学习!
>>>>>
[1] 广学多闻,好问、好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藕益法师《唯识心要》:“若欲去除疑,惟有虚心博学,审问慎思,凭正教为指南,
依师友为眼目,又须如舜之好问好察,如孔之善恶皆师,方能永断疑根,直至不疑之地”
[2] 大悲心的分类:生缘大悲、法缘大悲、无缘大悲
这三种大悲心的觉知,所缘都是一切有情,行相都是欲令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无缘大悲,此处说到的无缘,常见到望文生义为没有缘份的众生,并非如此。此处的
无缘,"无"指的是内心意知通达"无自性(空性)"的智慧下而"缘"一切有情产生的大悲心。
又,无常与无自性(空性),二者不同,有以为无自性(空性)就是无常,并非如此,差
别非常大,可以说天差地远,要了解定义才不会混淆,无常是世俗谛,空性是胜义谛。
[3] 《大圣妙吉祥菩萨祕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唐朝.净智金刚译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诸菩萨等,我今更说最胜大威德八字曼荼罗坛法次第,汝当
谛听。…我今依真言次第法门说,…具足慈悲,行无缘慈,怜愍一切苦厄有情作是念诵,
誓当救拔一切恐怖厄难众生。…行人先兴八种心方可持法:第一慈悲心、二无妬心…’”
此段汉传大藏经,大威德金刚仪轨法当中,提到“无缘慈”,如上说三种分类:生缘
慈、法缘慈、无缘慈。无缘慈亦是在思惟无自性(空性)的智慧摄持下生起缘众生的慈心。
佛教密法的基础即是菩提心(誓当救拔一切苦厄有情)及空正见(思惟无自性的智慧)。
[4]“涅槃寂静无二门”--无二门,没有第二条门径道路,唯一的道路是通达实相的智慧
尊者提到:“不是某某这么说,不是的!是要自己去观察、观察、再观察,透过了各
种各样的理由,最终让自己获得了结论:这是唯一的一条途径、这是唯一的真相!”
涅槃无二门,能够获证涅槃,要有通达实相的智慧,虽然实相有不同诠释,但是了义
只有一种,没有第二条道路,只有唯一的一条途径、唯一的真相。然而了义者,不是谁说
了算,要透过学习观察,并非某某这样说,我就这样相信,要透过闻思修让自心获得定解。
[5] 《长阿含经》:“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谓为止,二谓为观。”获证涅槃需要修习
止观,然而非佛教徒也有止观,即便佛教内道所观实相也有不同诠释,故要分析观察
《增壹阿含经》:“汝今当修二法,所谓止与观…复当更修二法,所谓智与辩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