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请问大家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证入手法门?

楼主: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8-04-22 00:32:54
※ 引述《ibbadmin (爱BB)》之铭言:
: ※ 引述《ilanese (坐听无弦曲)》之铭言:
: :   要学数息法门,就找这方面有成就的人学习要领。
: :   什么叫有成就?起码也要是最初借此法门而入色界初禅。
: :   理论上,向天台宗的人请益,应该是比较容易找到线索。
: :   至于数息法门,适不适合现在的你?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 i大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 在板上有许多先进给出了选择法门与心态的建议,
: 有些之前听过,有些佛学名词可能要多读些书才会懂。
: 我从数息与持名法门入手,
: 是因为法鼓山、南怀瑾老师入门教的就是数息法门,
: 这两种法门很简单,书本与影音也有详细记载。
: 但其他法门我就不得其门而入,
: 例如楞严中最被文殊菩萨推崇的观音法门,
: 静下心来、听所有来到耳里的声音,
: 我试着听了几次,钝根下器,真的不懂在听什么。
: 在此我想抛砖引玉,
: 借由我这个新手的砖,
: 请诸位先进愿意花点时间回文分享自己修证入门的经验,
: 以供后进能薰染学习。
: 谢谢
  智者大师所著之《六妙门》的六者为数、随、止、观、还、净,
你知我知连独眼龙都知。
  问题是大多数的人知道却行不了,其实也不是知易行难的问题,
而是方法无法契合行者的根器、身心状况及环境等等条件。
  我为什么认为光数息是很难入定的,因为数息还有持咒的本质是
制造一个大妄念(数息或持咒)来抑制其他的小妄念(只是很多人不
会认同我的说法,他们会说那才不是妄念呢!)事实上这些小妄念由
于躲在这个大妄念底下,往往行者是无法觉察得到的,而且行者还会
觉得自己坐得很好,没什么杂念。当行者不再使用以第六意识作意方
式(持咒、唸圣号、数息、观想)等等方法,最好就把心一境性的方
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标的上)舍掉而且当心真的静下来时,就能
感受到念头风暴的来袭。
  好了,扯远了,回到正题来。
  我们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让自己去适应方法。因为
前者事半功倍,后者事倍功半。
  白骨观、不净观什么的,我自己也搞过一阵子,后来发现自己真
的不是这方面的料子。明明南怀瑾先生书上把这种法门描述得多棒又
多棒(后来看《大念住经》,发现这也是佛陀有明示的法门),但自
己跟这种方法就是不对盘。
  大概在我学道学佛约十年左右,总觉得停滞不前,某天心血来潮
想到平时聆听自己的耳鸣声,觉得愈听愈舒服而且念头愈少,就买了
《圣严法师教观音法门》、《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两本书来看,开
始专心修习耳根圆通法门。
  一开始是聆听自己身体里的耳鸣声,某个夏天于酷热的室内静坐
,突然间以头部为中心点发起一股清凉,然后从头部慢慢向下而朝身
体四肢扩散,就像吃了人参果一般,全身上下无处不快活。本来身体
因为汗水黏答答的其实是不舒服,结果后来比在有空调的房间还爽快
!甚至舍掉耳根圆通法门不用,心理当下也不再有杂念了,只剩那如
如不动的觉知心。
  我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我没想到这是可以重现的。大概我
二十岁左右时,就有这类经验了,只是当时我认为应该是自悟自修类
似话头禅的法门缘故,进而打通一些脉轮,尤其是打通头部的脉轮而
产生的身心现象,只是当时是由于第一次打通头部的脉轮,所以会感
觉到很痛,当然后来会很舒服像是在天堂一般好几天。
  事后再重新翻阅南怀瑾先生的名著《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
,对这种现象描述得很清楚,再辅以南传佛教对色界初禅的禅支描述
,还有拙火瑜伽对这类现象的描述,甚至后来我发现连道家都有对这
类现象的描述,来当作印证的材料。
  我一开始聆听耳鸣声能入三摩地,后来改为聆听外面街道的车水
马龙的声音(通常就是听车子经过的声音,还有麻雀的声音),也能
入三摩地。
  其实我的气脉基础早有了(应该说二十岁左右就因头部脉轮打通
而第一次进入三摩地),静坐也早早就能达到第九住心的心理状态,
但由于方法不切合我自己的根器,还是久久无法入三摩地。
  三摩地在我的看法,是身轻安及心轻安相互影响所致,但关键点
还是如何让头部那股清凉之气能够引发(许多经典认为清凉之气如果
是从头部的一点发动是最佳的。另外有人认为如果是由脚底引发身轻
安的话,轻安在出定之后能够持续的时间更久,但这部分比较少人提
到,我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不过,后来我还是回来修习我大道家不止不观的自然无为法门就
是了。
  PS:但我不建议初学者看书修习法门,毕竟我都是能写法门的人
了,懂得那些法门是有危险性而不会去试看看,建议还是效法善财童
子五十三参,找有经验的明师指导比较好。
作者: ibbadmin (爱BB)   2018-04-22 09:36:00
感谢i大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