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拜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
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
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
卍 礼拜本师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师重道”啊
,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于“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
,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得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呀。不但是“导师”,(还)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啊。父母
生了我们的这个肉身,是佛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慧命”啊。所以我们要礼拜
的话,第一个礼拜(是)礼拜“本师”啊,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
下面磕头的时候儿,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的名号,佛是“
通号”;都称为“佛”,阿弥陀佛是佛,药师佛是佛,佛是“通号”。但是“释迦牟尼”
四个字是“别号”,是单指“释迦牟尼”这个佛所独有的,这称为“别号”。所以这一拜
就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
卍 赞叹净土
而且我们在拜、在赞叹里头,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
门”哪。那么,这个大家会不会怀疑呀,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功德,为
什么只提这一点哪?是不是因为你是净土宗的立场,所以只谈净土啊?这个里头我们可以
进一步体会。
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儿,他的教化使得长安的人几
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写经啊,现在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就是人
家供养他的钱,他请人家写经,还有他自己写的经。他非常庄严,看见妇女不露齿笑,笑
不露牙齿。所以这个戒律啊,种种的,大家都是(对他非常恭敬)。日本人对他是恭敬极
了、也景仰极了。那么都是传说啊,说这是弥陀化身哪。莲池大师说,“大家尊称善导是
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我有
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位大德。
中国人不恭敬,因为中国人把历史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了。其实记错了,当时给他
问话的人,他(在)那儿上了树,跳下来摔死了,善导大师并没有这一回事啊。所以台湾
有位忏云,知道这个人吗,忏云法师,前两天不就坐在你这儿?(念公讲至此处,冁然而
笑。)我问他这件事,他不知道。他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了,
他还以为(善导大师是自杀的)。我把我那个(《善导大师新传》)给他,他说他拿去宣
传。所以这些事情啊。
这个善导大师,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
如来他所以出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呀,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
么?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大愿的功德海呀。所以,一切佛他出现到人世来,出现到
世间来救度众生,他所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哪。所以我们这一点要把
净土宗要足够的重视。
我就是说,“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脱生死、要
超出六道轮回,我就可以说是不可能啊!”所以这个来说,净土法门是大恩大德。十方的
佛都在赞叹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呀?赞叹他能够在这样儿的世界说这样儿的
法。所以夏老师这么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鼻孔通气呀。不但和善导大师一鼻
孔通气,跟十方的佛也是一鼻孔(通气)。十方的佛就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称
赞他别的,这《阿弥陀经》里头有。
因此我们这也是一样的,先要明白这个精神。所以我们这里头要知道有几个重点:一
个重点,我们必须要尊师,我们要依教奉行,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第二个就说,这弥陀本
愿海,这(是)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这点,也是十方如来所同赞,共同赞叹
的。
卍 一心观礼
第一句是“一心观礼”,每一条都有个“一心观礼”。“一心”说得很深的话,“一
心”就是离言说了。我们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的、有对待的。所以陈真
如给毛主席上书论佛法,说:“你说出来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就跟
那个“相对”是一个对立的,所以言语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没有对
待呀。
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绝代佳人那个“代”,是等待、对待的“
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跟坏是对待的,邪跟正是对待的,佛跟众生
是对待的,你跟我是对待的,男和女是对待的,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所以《
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法门”。本来不二啊!他有“二”是因为众生糊涂了、妄动了,就
变成了无明了,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个“二”。
所以我们最恭敬、最清净就是“恢复到本来”,就“不二”、就是一心哪,最高是如
此。现在我们如何下手呢?你在这儿(修),你的心里头把别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
的、一心一意的在这儿念这个文,在这儿做观想,在这儿拜,这就是“一心”哪。刚下手
就(用一心)。这个时候不要再想别的事,还要想今天我这个教案要怎么改一改,这个时
候你(要)放下。想教案不是坏事,这个时候你不要想了。想坏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
放下,这个时候就是在这儿专心一意的,这么做也就是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
“礼”就是礼拜,因为三十二拜,他以“礼拜”为中心拜佛。但是这个礼拜对于我们
知识分子很有用,因为现在国外还有许多运动,在国内好多人(没有什么运动)。你这个
礼拜,而且不是过量啊,就是身体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呀,可以慢一点拜呀。“
拜佛是最好的运动”,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宁在监狱里头他就礼拜,他是做运动,他说
对于身体是有好处,所以我们(要)磕头啊。而且我们这磕头(要)自个儿随心的、恭恭
敬敬的。所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
么多的罪。
从得福说,你好好儿的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一个微尘,你有一个,将来都“转轮王
”的位呀。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这“果”是大极了。做功德
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这不是什么坏事啊
!但是“因小果大”啊!就是说善也是如此,恶也是如此。
“观”,上等的就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观想”,低一点的
;“观想”还是做不到的话,就先从“想”字入手。这个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现
在想的是这个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的、很(专)心的,没有别
的事了,也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文进到“观”里面去了。这一句是什么?我的心就
在这个上面;又一句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久而久之,这所谓“观想”的观,
就是进到观里面去了。
真正到了“观照”,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再到了“照”字,
那就了不起了。“照”字,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
厄”。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清清楚楚。男来,就男就现出来;
女来,女就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没有爱
憎、也没有取舍;谁走了之后,它一点儿不留痕迹;这就是“照”,打个比方什么叫“照
”。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
我们也念《心经》,念了之后我们照样儿烦恼,一点儿没度,是不是啊?因为你在“
想”嘛,“想”没有那么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还是能减轻一些。到了有一
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有多少种等次啊,大菩萨、小菩萨
。所以“一心观礼”就是这样子,这个可以说,可以从初机开始,大菩萨也可以这么修。
所以“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
卍 娑婆教主
我们“观”谁、“礼”谁?“礼拜”谁呢?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
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含义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个甚字
儿。我还可以,我还堪能这样子。“堪忍”就是还能忍受,(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虽然
种种苦,大伙儿还能够活,还有人还活得很高兴。等到生病来呀,很苦啊,叫啊,叫天哪
、叫地哪;等到病过去之后,出来了,又跳舞又高兴了,喝酒了。他可“堪忍”,还可以
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但是还可以忍受,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
这个世界它是有善有恶,所以人都在当中啊,一半儿善一半儿恶啊。每个人都带了一
些善、带了一些恶,是这样儿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地球,而(是)具有地球这么一个小的组织,最
小的一个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所以(是)四大部洲,它还有它的中心
。现在还很难跟那个天体完全能结合在一块儿,反正至少至少是个“太阳系”。这是一个
“小世界”呀,(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
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由于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个小千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就叫“三千
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
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大是大极了,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国土,都以释迦牟尼佛为
教主。那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
,属于南方。
卍 九界导师
这是我们的“教主”,佛教。“九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导师”。“六道
”: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六道”,这是六种了;再上就是声闻(这是阿
罗汉)、缘觉,再上一种就是菩萨,这三种是属于超凡的,是“圣”。加起来,上头有三
个,底下有六个,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那么除佛以外,下面有九
界。释迦牟尼佛他就不光是咱们人的导师,他是天的导师;不光是天的导师啊,是一切声
闻、缘觉、菩萨的导师,这是“九界的导师”。
==
我决定要加个小标,这样应该比较方便阅读。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1-06 17:01:00阿弥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1-06 17:18:00阿弥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1-06 20:43:00我学的是,一心是定,观是慧,是在定中做观才对吧他好像只是依文解义,没有用佛教的意思来解释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7-11-06 23:15:00
阿弥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1-07 09:14:00把一心讲成不二法门.第一次看到这样解释,大概是我看太少.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1-07 10:53:00黄念老所谈的 "一心与不二",都是在阐述实相义。禅定修持至"理一心不乱",即是明心见性。六祖云 :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论学习宗门或是教下,证入实相,都是同一个境界,只是在行持、法界、论理各方面的名词解释不同而已,都是一个道理。手有一双,有掌内掌外,有长短大小,离开各自细项分别,讲的还是同一双手。禅定,谁在定 ? 心在定。二法,谁在分 ? 心在分。前一个心跟后一个心,是一个心还是两个心呢 ? 一心。绕来绕去,都是在引导我们悟入自己的心性。严格来说,这个"一",是强名为一。非一非异、不二不一。所以黄念老前头才说,这个一心是离言说的。心性离言说,但文字言语必须有个名词去代表,不得以才用个"一"字来讲,但我们要知道这是离相待一异之 "一"。如同常讲自性清净,这是离染净分别念而说的真净。理上谈的高,事修还是要有个下手处,否则就打空砲弹了。所以黄念老后头就讲,下手先从 "专心一意" 去练习。
作者:
ptt8592 (明月)
2017-11-07 18:52:00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1-08 16:27:00阿弥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1-08 18:48:00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觉得不能混在一起说,一个是定学,一是慧就像在打坐时,不能想其它事,任何离开所缘都是妄想,这样才会有一心.把每件事弄的清清楚楚,才知道怎么修行,怎么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