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490(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7-11-06 15:35: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
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O七四页,倒数第三行看起:
  “心不住相”。这一段很重要,修行能不能得到真的利益,这一句的关系非常之大。
“《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下面为我
们举例子,“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况世间梦幻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这几句话说的,什么叫不住相?大师为我们解释,要离凡夫烦恼境界。凡夫的六根缘
六尘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不着相的;不着相,他是菩萨,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着相决
定是凡夫,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眼见色,耳闻音,鼻闻香,舌尝味,身体觉触,法,第
六意识起心动念,这就叫着相。
  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上说的。二十二年所说的《大般若
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这八个字,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对了,跟佛没有两样了。凡
夫是有所住,有所住,我们平常换句话说,大家容易懂,把它放在心上,叫有所住;不放
在心上,就是无住。眼见色,佛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最高的境界,真的是应所无住而生
其心,佛境界。在大乘教里面,法身以上的菩萨,证得法身,《华严经》上讲的十地菩萨
,七地以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换句话说,七地以下的还不行,他还有起心动念,但是
他没有分别执著,这已经了不起了。
  凡夫修行,没有不着相的,错就错在这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着相。不着相,难!
在净宗有一个方法,对治这个办法,用什么?净土宗是住相。住什么相?住阿弥陀佛的相
,住极乐世界的相,经上所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要我们常常想念,这就着相,想,着相
了,念,着相了,不同于其他大乘法门。其他的,除净宗之外,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不
能着相。难易从这里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净宗只要你对极乐世界真正相信,绝不怀疑,你要问我有没有极乐世界?我告诉你,
真有,确实有极乐世界,佛不妄语。那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著了相为什么还能去?着相只
能去净土,去净土之后,跟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帮助你离一切相,即一切
法。净土的方便在此地,净土的殊胜也在此地。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说是
住相能成就的,没有。
  经上告诉我们,甚至于菩提涅槃,可不可以著?不能著,菩提涅槃的境界才会现前。
如果着相,菩提涅槃是口上的名词,真正菩提涅槃你没有办法证得。所以何况世间梦幻境
界。大乘法里面说,佛有没有法度人?佛没有法。人是怎么成佛的?自己成佛的,只要他
放下了,他什么都不执著,那就是佛境界。凡夫境界,著,佛境界,不著。
  所以心不住相这四个字很重要,我们时时要记住,住是凡夫,不住是菩萨。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不住相,起心动念,著了,著了相;
不起心不动念,这对了。世间梦幻泡影,《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有
为法就是世间法,“如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生心可以,只要不住就没事,生心有住就有事,不住没事。不住是佛法,住,世间法,世
出世间就从这里分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得无住心,即契圆觉”。契是相契,相应。你真正无住了,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
与大圆觉,圆满的大觉相应,圆满的大觉是佛境界。法身虽然也是圆觉,但是还没有圆满
。法身菩萨,最后一品无明还没破,无明破了,无明习气还在。所以到等觉,菩萨最高的
一个阶层,真正得无住心,往生极乐世界生常寂光净土,不是实报土。实报土,破一品无
明,证一分法身,就能生到实报土,在实报土里面再去提升到常寂光净土,就契圆觉了。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如《称赞大乘经》里面说,经里面讲得好,“宁在地狱经百
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这句话是佛勉励我们。二乘有什么不好?二乘也不退转,只是
进步缓慢。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如果不能够把小乘舍弃,他就不能提升到大乘,《华严经
》上讲得最清楚。二乘是自利的心,希望自己成就,真的,成就了,脱离六道轮回,得大
自在,不能证菩萨,原因是他没有大乘心。大乘是普度众生,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帮助一
切众生离苦得乐,小乘是只求自利,没有发度众生的大愿,差别在此地。
  “从虽现尘劳乃至入不律仪”这些句子,经句,在此地做个总结,“总之,如《大疏
》所示:坏见之人”,坏见是见解错误,“虽不坏行”,知见不正,戒持得很好,有,有
这些人,我都见过。不是菩萨知见,二乘的见。不坏行是依照经的方法修行,他做到了,
但是他的见解有问题,我们常说他的想法、看法有问题。修行外表上很如法,你看不出他
的问题,但是问他对大小乘看法,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见地、见解重要。
  “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为什么?我们是凡夫,我们希求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
如果他把路指错了,我们就很冤枉。现在这些知识们,外面外相是善知识,内里面心住相
,真正是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翻过来,他知见很正,但是他的行为不正,他没做到,你
向他请教,他给你讲得没错,但是他自己没做到。这个善知识可以亲近,可以向他请教,
解门你向他请教,行门不学他。我们今天解门跟行门都很单纯,解门,一部《无量寿经》
,遵守黄念祖老居士的讲解,就不会错。这是近代我们曾经亲近过的一位大善知识,知见
纯正,也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老居士在往生前半年,每天念佛十四万声,可以说日夜不间
断,求生净土,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解行都正。
  这样的人,尚且一天十四万声佛号,我们凡夫怎么办?起心动念都是妄想,起心动念
还是烦恼习气,这多可怕。就怕这一生遇到净宗法门不能往生,错过了这次的机会,下一
次还会碰到,时间很长,不是来生就能遇到的。来生还不晓得到哪一道,如果到人道来,
有可能,到天道也有可能,其他的四道不能保证你会遇到佛法,纵然遇到,未必能接受。
我们在现前境缘当中遇到过,我们苦口婆心劝导他,奈何他不相信,或者是表面上答应了
,好,他做不到,疑心没断,愿心不足,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由此可知,学佛成就难,
真难!下面这句说得好,“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见比行更重要。
  “又《大论》”,《大智度论》上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
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这一句很重要。这些年来,我常常提醒同
修,当然也是提醒自己,对于善知识要像对佛想。我们遇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黄念祖老居
士,真正是末法稀有难逢的大善知识。两位都走了,他们的著作在,甚至于还有录像、录
音带,留传在世间,要把它看作经典那样的尊重。对这些善知识的行谊,常常记念著,依
教修行。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是怎么成就的,我们今天修行向他学习。像不像?如果
像,好,如果不像,要知道改正。读这个注解,就是听黄念祖老居士讲经,化解我们对极
乐世界的疑虑,坚定信心,愿生极乐,我们就有成就了。所以对这些人要尽心敬之,不念
余恶。有人造谣生事、毁谤,不能听,听了你就上当了,听了,你离开善知识,就大错特
错了。
==
对这些善知识的行谊,常常记念著,依教修行。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是怎么成就的,
我们今天修行向他学习。像不像?如果像,好,如果不像,要知道改正。
我们应该要常常读善知识的行谊传记,乃至于常常复习。
把那样的形像深深刻在心上,常常能浮现,成为自己的行为模范准则。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1-06 16:55: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7-11-06 22:5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7-11-07 12:4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1-08 16:27: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