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四部宗义16

楼主: FHShih (hou)   2021-04-05 14:28:05
洛桑却配格西 讲授
3.0 唯识宗
之前所讲的毗婆沙宗、经部宗是小乘宗义,今天要讲的唯识宗是属于大乘宗
义。大乘宗义与小乘宗义的差别在于无我见,小乘宗义的无我只有补特伽罗无我,
大乘除了补特伽罗无我,还要再加上法无我,特别是细品的法无我。
解释唯识宗的体系分七个科判来说明3–1 定义,3–2 分类,3–3语词解释,3–
4对境的主张,3–5 有境的主张,3–6无我主张,3–7 地道建立的方式。
3.1 定义
唯识宗的定义:“不承认‘外境’并主张‘自证识是谛实成立’之说大乘宗
义的补特伽罗”。在四部宗义里,有承认外境的宗义,与不承认外境的宗义二类。
外境主要是色、声、香、味、所触这五个境,它与认知本身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体性
呢?如果主张色、声、香、味、所触的境与内在认知是不同体性,就是承认外境;
反之,主张色、声、香、味所触的境与内在认知是同一体性,这样的说宗义者就是
不承认外境。
以实例来说明:五境是色、声、香、味、所触,能够依序了解这五境者,就
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亦即眼识能取色境;耳识能取声境;鼻识能取
香境;舌识能取味境;身识能取所触之境。如果主张无外境者,他们会认为眼识与
色同一体性,耳识与声同一体性,鼻识与香同一体性,舌识与味同一体性,身识与
所触是同一体性,亦即是不承认外境。
不承认外境的宗义,只有唯识宗与中观瑜伽行自续派,除此之外都承认有外
境。虽然唯识宗与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皆不承认外境,他们认为境与识是同一体性,
但不会说境不存在,境还是存在,只是境与了解这境的心是同一体性。在他们的宗
义里会说:在我们心识当中呈现的境,好像跟心识是不同体性的,这种境与心呈现
为异体是错乱的,实际上境与心是同一体性。依唯识宗与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的宗
义,他们会这样解释。
唯识宗说:轮回是无始的,因此我们投生的次数也无数次。在无数次的投生
里,我们所见的、所听的,或嘴巴所说的,以及透过分别心所想的等,这些行为都
会形成习气遗留在我们心中,日后习气觉醒,透过习气觉醒的力量,同时形成客体
的对境与主体的有境,客体的对境如色、声、香、味、触;主体的有境如眼识…
身识。因为它们的近取因或它们的亲因都来自于共同习气的缘故,所以境与了解境
的有境是同一体性,这是唯识宗所解释。
底下解释定义的第二个部份:“并主张‘自证识是谛实成立’”,首先要说
明,在四部宗义里有承认与不承认自证识的宗义,承认自证识的宗义,主要是唯识
宗、经部宗、中观瑜伽行自续派;不承认自证识的宗派是毗婆沙宗、中观经部行自
续派、应成派。虽然唯识派、经部宗、中观瑜伽行自续派都承认有自证识,但其中
唯识宗、经部宗,认为自证识是谛实成立的;而瑜伽行自续派却认为自证识并非谛
实成立。
何谓自证识呢?这与前面提到的六识是相对来讲,从眼识到意识等是他证
识,这里的“他”是朝向外之意。亦即眼识朝向外在的色之境,身识朝向外在的
所触境,意识朝向法等。自证识是相对于他证识来讲,自证识是指在每一识上都有
能经验到自己的部份,这是朝向内。例如:眼识上就会伴随自证识,亦即眼识有一
部份可以自己了解自己,这部份就是自证识。了解者是眼识本身,被了解者也是眼
识本身,所以了解者与被了解者,都是眼识本身,因此称为自证识,它不能了解
境,只能了解识。自证识只能了解自己本身,而且自证识的数量与他证识是一样
的,六识的每一识上都有伴随着自证识。
接着谈定义的第三部份“说大乘宗义”,宗义可以分外道的宗义与佛教的宗
教,佛教宗义又可分为说小乘宗义与说大乘宗义。小乘宗义与大乘宗义的差别在
于,小乘宗义只说补特伽罗无我,大乘宗义除了说补特伽罗无我之外,还主张法无
我。
唯识宗另有二个同义词,也就是“唯明宗”与“瑜伽行派”,这些在佛典中
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安立的名称不同。经部宗与唯识宗的差别主要有三点:经部宗
1. 承认有外境,而且外境是实有,2. 承认有自证,也认为自证是实有,3. 只说补特
伽罗无我。唯识宗1. 不承认外境,2. 承认自证且认为是实有,3. 除了主张补特伽
罗无我之外,还主张法无我。定义的部份就谈到这里,底下要谈唯识宗的分类。
3.2 分类
唯识宗分为(1)“唯识形像真实派”(真相唯识),这个大家比较熟悉,
(2)“唯识形像虚假派”(假相唯识)。唯识形像虚假派之二无我见,相较于中观
宗虽然比较粗,但是它的理路与中观宗比较接近。
(1)唯识形像真实派的定义:“主张‘凡夫心相续之取色现前当中,色显现
为粗分的部份,没有被无明习气所染污’的唯识宗”。(2)唯识形像虚假派的定
义:“主张‘凡夫心相续之取色现前当中,色显现为粗分的部份,已被无明习气所
染污’的唯识宗”。凡夫是“见近处者”或“短视者”,这里的“近处”是指轮
回边,只看到轮回这边,没办法看到彼岸。
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定义最主要之差别,在于色显现为粗分之部份,到底有
没有被无明习气所染污,认为没有被无明习气所染污的就是真相唯识;有被无明习
气所染污的就是假相唯识。假相唯识派色显现为粗分,就是相当于粗分色,粗分色
必然是无方分极微所累积出来的,由无方分极微所累积的粗分色,成立于有境之
外,这就是外境,但是唯识派不承认有外境,所以当凡夫的眼识呈现粗分色,他们
认为这是由无明习气所染污,才会看到粗分色。无明习气是指法我执,亦即凡夫取
色的眼识当中有法我执的习气所染污,所以才会看到这种粗分色的显现。
以真相唯识派来讲,粗分色并不是由无方分极微所累积出来的,所以粗分色
并不是外境,因此真相唯识派认为,凡夫取色的眼识显现粗分色,并没有错乱的成
分在里面,亦即没有被法我执的习气所染污。无明习气是法我执,法我执在唯识宗
是外境成立的执著,亦即能取的认知与所取的境,这二者是异质的执著。由这种执
著所遗留的习气,会进入到凡夫取色的眼识当中,以这习气染污眼识,但是如果是
真相唯识派,他们主张凡夫取色的眼识显现粗分色并没有被无明习气所染污。
所以染不染污,就看这无明习气有否进入到取色的眼识当中,若有那么这个
取色的眼识就被无明习气所染污;如果无明习气没有进入到取色眼识当中,意思是
取色的眼识没有被无明习气所染污。
这里更清楚来分辨这二个宗派之同异点:凡夫取色的眼识,能够现前看到
色,所以这个取色的眼识是量,这一点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看法都一致。在凡夫取
色的眼识当中色现为外境,这二派也都同意。亦即色显现存在于取色的眼识之外,
这显现的部份都是错乱的,此二派皆同意色显现存在于取色眼识之外的显现,都有
受无明习气所染污,此为二宗派共同点。
但是色显现为粗分,此二派看法不同。真相唯识派认为:取色的眼识当中,
色显现为粗分,或粗分色,这的确是如此,是实际情况,并没有受到无明习气所染
污。假相唯识主张:在取色的眼识当中,色如果显现为粗分,这粗分色必由无方分
极微所累积的,但是如果由无方分极微所累积的粗分色,必然是外境,这种情况与
第一种情况是一样的,这就会有无明习气的染污成分在里面。因此显现粗分色到底
有否无明习气的染污在内,这是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所不同的地方。
凡夫从无始以来,累积了许多无明习气在阿赖耶识当中,当我们生起取色的
眼识当下,这习气还是一直污染着我们的眼识。在唯识宗取色的眼识是量,因为现
前看到色,但是这取色眼识虽然是量,可是它是错乱的,也就是取色的眼识它除了
看见色之外,还会看到色存在于取色眼识之外,这部份是错乱。错乱的部份在于无
明习气所染污,如同在一个容器内,同时放入美味与不好的食物,这美味的食物如
取色的眼识,不好的食物如无明习气,不好的食物会破坏美好食物的味道,就好像
无明习气会让取色眼识产生错乱,以上是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定义的内容。
(1)真相唯识再予以细分,可分三类:(1–1)所取能取等数派、(1–2)半
卵对开派、(1–3)种种无二派。这是由各别祖师再细分的,但是不晓得他们是谁,
只是在佛典有这种说法,而没有特别指各是谁的主张,但肯定印度祖师有此分类,
不过根本的是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这二派的定义更重要。
首先先说明(1–1)能取所取等数派:因为主张以“执取蝴蝶翅膀上之斑纹
的眼识”来执取“斑纹”,这种“执取蝴蝶斑纹之眼识”就是能取,“斑纹”是所
取。这时对境是斑纹,对境方面投射了青黄等各自不同的形像到眼识里面;有境是
指执取蝴蝶翅膀上之班纹的眼识,有境方面也“以形像真实的方式”,产生青黄等
各自不同的形像,意思是对境它有多少颜色形像,在眼识的有境就会呈现多少颜色
形像,所以称能取所取等数派。
(1–2)半卵对开派:因为主张:如上执取〔蝴蝶翅膀上之斑纹〕时,这里的
“执取”是眼识,执取蝴蝶翅膀上之斑纹眼识,在执取斑纹时,对境方面投射了青
黄等各自不同的形像;而有境方面则“以无形像的方式”产生青黄等各自不同的
形像。
此无形像与第一种以形像真实方式,差别在于第一种能取所取等数派,呈现
在有境的形像是比较清晰的,而半卵对开派的无形像是有境方面,它呈现的力量没
那么强,它一样会产生对境青黄等之形像,但是半卵对开犹如不对称的情况,境投
射的形像,到了有境,有境没有对应的呈现,也就是力量比较弱。
第一种能取所取等数派,提到以“形像真实”方式跟第二种半卵对开派提到
“无形像”的方式,这二者之差别是在力量强弱。形像真实方式,有境呈现对境力
量比较强;半卵对开派里无形像方式,有境呈现对境力量较弱。第一种能取所取等
数派对境形像有多少,有境就呈现多少,二边力量对等;半卵对开派对境形像呈现
到有境当中时,有境也呈现各别形像,但力量比较没那么强,境的形像与有境的形
像,虽然都个别会呈现,但是有境方面对应的情况比较弱,这里是“形像真实”
与“无形像”力量强弱差异。但前二者有一共同地方,境的形像是个别的,有境
呈现的形像也是各别的,也就是都可以区分青黄赤白之颜色,并不是混杂在一起
的。
(1–3)种种无二派:对境方面,投射形像并不是投射青黄等各自不同的形
像,而是投射斑纹(整个)的形像,这斑纹有颜色混杂,没办法一一区分;有境
方面没有“以无形像的方式”产生青黄等各自不同的形像,而仅是“以无形像的
形像的方式”产生斑纹的形像。意思是对境投射过来是斑纹,有境呈现也是斑纹,
对境并没有个别投射那些颜色,有境也没有个别呈现,那些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而
且以力量来说,有境力量较弱,所以是以无形像方式产生斑纹,所以称为种种无二
派。
(2)假相唯识如再进一步区分有(2–1)形像虚假有垢派(2–2)形像虚假
无垢派,此二派之差异,主要在对于佛智的理解去区分。此两派共同的看法是:佛
智本身是毫无错乱的,亦即没有任何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个主张都一致。但是为什
么会分有垢跟无垢呢?佛智本身虽然是无垢的,是离二障,但是在佛智当中所呈现
的,凡夫心中的烦恼与错乱部份,在形像虚假有垢派认为,这种呈现是有垢的;如
果是无垢派,他们认为并不是佛智本身有垢,只是呈现凡夫心中的烦恼或错乱分而
已,不能称有垢。所以分有垢、无垢,主要在于佛智当中,呈现凡夫的烦脑或心中
错乱部份而区分有垢、无垢,并不是指佛智本身是有垢或无垢,佛智本身都是无垢
的。
3.3 语词解释
唯识宗的语词解释,为什么称为“唯识宗”呢?因为主张“一切法的本质”
唯是心,也就是一切法与心是同一体性或同一本质,而且因为主张“一切法的本
质”唯是“明了”,明了与心同义,因为主张一切法与明了同一本质,所以称为唯
识宗(唯明宗)。
3.4 对境的主张
底下(3–4)对境的主张方式:“所知”(对境)若加以区分有二:(1)胜义
谛(2)世俗谛。胜义谛与世俗谛一般称为二谛。二谛、四圣谛、三宝、十二缘
起、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在佛教的说宗义者,都会承认这些名相跟术语,但是名称
虽然一样,若去探究,内涵不尽相同。
以二谛为例:胜义谛与世俗谛这个名称,四部宗义都一样,但是当探究毗婆
沙宗、经部宗、唯识宗所说的二谛时,各宗派的讲法有所不同。毗婆沙宗认为二谛
之胜义谛,是指当我们透过破坏方式,或心把对境的成份剔除之后,我们的心对这
个境,若没有舍弃,这个对境就属于胜义谛,反之即是世俗谛;当透过破坏或成份
剔除之后,我们的心已经不会认为这对境是原来的对境了,就称为世俗谛。经部宗
认为:胜义谛与事物、无常法是同义词;世俗谛、常法、无为法是同义词。
大乘宗义包含唯识派、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都主张胜义谛是空性,空
性以外的法是世俗谛。但是虽然都主张胜义谛是空性,可是当我们去追究唯识派、
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这个空性名称的内涵时,则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法的有无或存不存在,有赖于了解这个法的量而决定,这个法的存在,
如果没有一个能了解这个法的量,就说这个法不存在。例如说在房子内有没有人,
那就有赖于眼识去决定,假如眼识在这房子内看不到这个人,我们就不能说这人是
存在的;假设眼识看到有人,那么这个人就存在。等于人的存在与否,是由眼识决
定的,同理法的存在与否,要有赖于了解这个法的量来决定。境有粗与细,不论粗
的境或细的境,都有能了解它的现量与比量。
胜义谛的定义:以现证自己(指胜义谛)的对境,也就是:“以现证〔胜义
谛〕自己的现量,透过“二显消失”的方式所了解者”,就是胜义谛的定义。亦即
假设有一个境,它在能够了解这个境的现量当中呈现,是以二显消失的方式呈现,
就是胜义谛。
何谓二显呢?二显分三类:1. 世俗显现,2. 境与有境相异显现,3. 成立为外
境的显现。这三种情况都消失时,表示这个是被现量所了解的境,是属于胜义谛。
世俗谛定义:以现证世俗谛自己的现量,透过带有二显方式所了解者就是世俗谛。
例如看见色的眼识,在这个眼识当中,色会“呈现世俗显现”,也会“显现境与
有境是相异”,也会“显现色存在心之外”。胜义谛是了解它的现量,不会有“世
俗显现”、“境与有境相异而显现”、不会有“显现为外境”这三种情况。但是色
在见色的眼识当中呈现时,这三种情况都有,所以说色是世俗谛,而不是胜义谛。
如果对境是空性,能了解空性的心,是现观空性的量。现观空性的量是指圣
者的根本定智,圣者在现观空性根本定智的状态,不会有“世俗显现”、也不会有
“有境与境相异的显现”、也不会有“成立为外境的显现”。在现观空性的根本定
智当中,它是以透过这三种显现消失,也就是二显消失,来了解空性或现观空性,
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圣者才有,凡夫是没有的。透过二显消失的情况下来了解空
性,那空性本身是属于胜义谛。
以空性为所缘的心一境性之现观空性的根本定智当中,除了空性之外,其他
的显现都看不到,空性以外的色、声、香、味、触、法,亦即一切有为法、无为
法,只要不是空性,都看不到,也不会显现。这个情况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
空中无色、受、想、行、识,这个“空中”的意思。空中可理解为无自性,但是
其实它所要表达的是,在圣者现观空性的根本定智当中,看不到色、受、想、行、
识等法。
胜义谛是以现证胜义谛自己的现量,透过“二显消失”的方式所了解者,这
句话,以大乘宗义,字面的了解都一样,但是空性到底是什么?各宗派解释就不同
了。
在圣者现观空性的根本定智当中,只会看到空性,看不到空性以外其它的一
切法,这与了解空性的比量不一样。了解空性的比量,它是透过空性的义总的方式
来了解空性,而不是以现观的方式来了解空性,所以在了解空性的比量当中,除了
空性会呈现之外,还会有其它世俗显现也伴随着,所以这与现观空性的现量是不一
样的。
“胜义谛”的同义词有“法性”、“法界”、“究竟的实相”、“空性”等,不
仅唯识有此同义词,中观宗也有。究竟实相指的就是法实际存在的情况,如以看见
色的眼识而言,不论中观宗、唯识宗,它们都会说看见色的眼识有无明习气所染
污,但是这个无明习气的“无明”在中观宗指实有执;唯识宗是指补特伽罗我执、
法我执,能取所取异执的执著,会污染见色之眼识。依中观宗眼识除见色之外,色
还会现为实有,但实际上无实有,“无实有”是色的实际情况或究竟实相。
唯识宗见色眼识因有法我执习气所染污,所以除了见色之外,这色会现为存
在于心之外(现为外境),这色现为看起来好像在眼识之外,但实际上并不是如
此,这色与见色之眼识是同一本质,而不是存在于见色眼识之外,这就是唯识宗认
为的究竟实相。
世俗谛的“谛”是真正的意思,也就是实际情况;而世俗谛之“世俗”是世
俗认知或有错乱的认知。亦即世俗谛只有在世俗认知或错乱认知当中为真,但实际
上并不真;胜义谛是真正的真,实际上是这样。以见色的眼识为例,唯识派会认为
不仅眼识见色,而且会看到色现为好像存在于眼识之外,这部份是错乱,但实际上
它与眼识是同一本质。所以看见色的眼识当中的色,它是虚假的。为什么呢?因为
它显现存在于眼识之外,但实际上并不是存在于眼识之外,因为显现与实际存在的
方式不一致,所以说色是虚假的。
同理类推色、声、香、味等都是虚假,所以是世俗谛,因为它们显现在认知
当中的情况与实际存在方式是不一致的。这个情况就像一个人去扮演国王,但实际
上它并不是国王,也就是说扮演的跟实际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说他是假的国王。
若以唯识宗来看,“空性”在现观空性的根本定智当中,显现时不会呈现于
根本定智之外,而实际上也不是存在于根本定智之外,它显现方式与实际存在方式
完全一致,所以它是胜义谛。中观宗认为在现观空性的根本定智当中,空性现为无
实有,实际上它也是无实有,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观宗、唯识派都会说空性是胜
义谛,因为它的显现与实际存在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基于显现方式与实际存在方式是否一致来分真假,如空性因为它的显现方式
与实际存在的方式一致,所以我们说空性是真的,但是真并不等于实有;空性以外
的法,都是显现方式与实际存在方式不一致,所以说空性以外的法都是假的。
“胜义谛”再区分有“细品法无我”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细品法无我
是胜义谛,也是空性,也是究竟实相;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也是胜义谛,也是空性,
也是究竟实相,这个情况与中观应成派是类似的。应成派也说:胜义谛也区分为细
品法无我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而且二者都是空性,都是胜义谛与究竟实相。自续
派认为:胜义谛只等于细品法无我,不等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亦即细品法无我是
胜义谛,细品补特伽罗不是胜义谛,这是自续派跟唯识、应成不一样的地方。
底下针对细品法无我再区分,这里提到:从“空性的所依处”来区分,这个
空性的所依处也可以说是区分空性的基楚。从区分空性的基楚来分细品法无我有二
十、十八、十六、或简化成四种空性,但是不论是二十、十八、十六或四,它所要
破的法我都一样,并没有差别,并不会说境上的法无我比较细,有境上的法无我比
较粗。只是若讲法无我时,必须以所要无的“法我”为基础,所依基础不同就可
分为不同的空性,亦即是从所无的法为基础,而有这些分类,并非说法无我有差
别。
==========================================================================
愿一切闻思修正法功德回向太鲁阁号事故亡者 往生极乐 速成佛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