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谨针对误解问题说明。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原始佛教的上座部传乘,在此称为“上乘”,以别于受到歪曲与贬抑的“小乘”。
: : 如果愿意比对南传上乘教法与北传大乘密乘所记载的小乘教法,就可发现两者有异。
: : 举例来说,在观法上,小乘教法往往还是限于修定,并非上乘真正的修观。
: 你这个说法连很多南传学人都不能接受,甚至违背经教。真正上根器者或愈接近佛世
: 的行者,都是修四禅八定得俱解脱。
: 而纯观行则是在两千年后才开始应机。斯里兰卡佛学博士释洞恒的博士论文(佛教的禅
: 定与解脱)更是普遍考察巴利三藏与阿含提出一个结论: 不修定无法解脱。
我的意思并非上乘没有修定,而是解脱慧力必须来自修观。
而大乘所言的小乘观法,往往还是限于修定,并非真正修观。
: : 譬如四念处在上乘是“身受心法”的观法,是要破除概念法而观照究竟法的;
: : 但在受到歪曲的小乘教法却成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 的定境概念,而不再重于亲证究竟法的存在。
: 你这恐怕是误解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或俱舍论的方法。
: 根据俱舍论的内容来看,它很明白的写出先观身受心法,如下偈语:
: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 他并无直接叫你"观身不净...."。这个口诀说实在是为方便大家如理作意用的。目的
: 是让信徒平时能够经常观照,增强出离心。
: 以禅师的立场来看,他一定是叫你先观四念住,不会告诉你要观成什么。例如本论,
: 他指出要自相(各自的特性)与共相(共同的特性,二个一组或三个一组或全部)二个
: 部分。
: 但以论师的立场,他就会把目的写出来。
: 例如: 别相念住: "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
: 总相念住: "总观所缘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谓非常苦 空非我。"
: 再者,这种四念住的观法与部派的禅师教学传统有很大的观系。而且绝非如您所述在
: 修定。
: 修定的部分,在别相念处的前一个,也就是五停心观。让心成为"心一境性"。
: 另外,西北印的部派佛教的禅法对中国影响极大,在天台慧思禅师的著作里也有谈到
: 四念处的修习,但只有看到身念住的词语,没有看到"观身不净"这种用语。
: 而您提的修法,请小心确定是否为部派自己的别说,或是论上才看得到的修法。
希望是我误解!
所谓 "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
就是指以“身受心法”四处如此次序对治“净乐常我”的颠倒见解,
所以才会对应而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说法。
但当有修法有对治之相,心想就会有对应的定境取相,就非正念观照。
希望是我所读大乘书籍有误,但我所读修法说明,判断并非正确慧观方法。
至于"总观所缘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谓非常、苦、空、非我。"
是指观者应证所观是无常、苦、空、无我。
可这有个重要关键,正确慧观并非证得概念法的无常、苦、空、无我。
也就是说,你并非证得你面前观照的东西是无常、苦、空、无我。
譬如你说你的禅修观察到你的身体原来是许多因素组合而除此之外没有实体,
所以你就证得你的身体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错误的身念处!
这是你的禅观定境,并非真正慧观!
真正慧观是你观察到你的身体只是许多生灭不已的因素蕴聚,
而每个生灭因素由于生灭即逝,所以你体验每个因素的无常、苦、空、无我,
因而你体验到你身体的无常、苦、空、无我!
前者是你的想像体会,后者是你的直觉体验,两者是不同的!
前者就会发生人空而法不空的问题,这就是大乘误解的小乘问题。
后者必须先证法空,然后才证人空,这才是正确的慧观。
所以我才会说大乘的四念处有误解,不然就不会在人空法空的根本问题上搞错!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句,就是容易导向前者误解。
因而就容易以为一切事物唯依因缘条件,脱离因缘条件并无实体,所以是空。
但这不是佛陀原意,上乘所谓事物之空,是构成事物的根本条件因素是生灭无常,
因为一切事物根本因素是生灭无常而无我而苦,所以一切事物是空。
事物根本因素就是究竟法,事物就是概念法。
上乘慧观是破除概念法而见究竟法之生灭无常,由证得究竟法空而体验概念法空,
也就是由证法空而见人空。
大乘误解是在于以为概念法是究竟法所组成,脱离究竟法的组成条件并无实体,
所以概念法就是空的,才会批判小乘是人空而法不空!
而大乘所谓证法空的重点,乃是观得究竟法如幻(识蕴作用),而非重在生灭。
所以当大乘修法证得生灭,就会转向返寻自性明觉及显现广大境界,
不再深入观生灭至坏灭至证入初果涅槃,而将此称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但这其实还是在生死境界中!
: : 而在理论上,大乘批判小乘只证人空却未证法空,所以小乘未能人法皆空。
: : 但在上乘,得证人空必是基于法空,因为法空才会人空─
: : 破除身见妄执的概念,当然是基于身见相关究竟法的空而无我;
: : 如果究竟法不是空而无我,那么也就不会有涅槃可证。
: 基本上能証到阿罗汉,都一定会証得人空。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有情空。也就是有
: 情是五蕴假合而成。
: 而他们在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的过程中。的确也会証知部分法空的真理。
: 但基本上每个阿罗汉的程度不同。在历史的记载中,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大毗婆娑论
: 就明确指出: 法有人空。
: 他们认为三世实有,一切的色法都是由极微组成。而极微显然就是他们认为宇宙的
: 最小粒子。这是不空的。
观察到极微是物质粒子,这尚未进入“名色分别智”的慧观阶段,
这连地水火风四界都观不到,根本就还没有观智慧力可言,只不过是定力观察而已。
如果观察不到地水火风的生灭,表示尚未进入“生灭随观智”的慧观阶段。
上乘慧观是会体验到一切极微因素都会生灭,所以就会体验到无常、苦、空、无我!
: 会出现这种情形显然与他们的定力与慧观力有大关系。因此,只要能观五蕴无常証
: 人空就可以証阿罗汉。
阿罗汉观五蕴无常,是证一切五蕴法空,所以才有人空可证。
: 至于各个法要空到什么程度,就随各阿罗汉的定力深浅而有分别了。因此,中观的
: 提倡者龙树菩萨才会出来提出一切法空的见解。连极微也是空。
龙树就搞不清楚,才会有误解。阿罗汉当然本来就是一切法空才能解脱。
以为法空与定力有关,是因为将法空以幻化而观,不是以正确生灭而观!
因为识蕴幻境与定力有关,所以才会以为法空与定力有关。
: 而大乘的般若经典也是完全在叙述一切法空的教理。也明确指出二乘圣者也能証法
: 空。
: 所差别的只是証空的程度不同。愈深切的大悲心行六度愈能深观空,也愈能行无量
: 幻化佛事。
大乘所谓的人空法空,其实是未得真正解脱的境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