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律学入门
虚云老和尚讲述
摘录 :
开遮持犯佛陀的法律;不是一味专制呆板的,乃是最适应社会环境的,终利济群众为前题
。在大乘菩萨戒中,就有开遮持犯的不同:如杀盗婬妄酒等,都有开遮持犯的道理,比况
现在国家提倡大家要劳动生产,由是一班僧尼也可自力更生,苦种田开厂织业等,这就是
开缘的道理。或有生病,医师说是要用酒配药,这亦可开。至于方便妄语等,凡有利益大
众的皆有开缘的必要,否则就犯,遮则便持。
这些道理,详看瑜伽菩萨戒本。
并及巨赞法师写给二埋法师的“关于戒的开绿”一文可知道的。
所以世尊说法制戒;当开则开,开则名持,不开反犯。
当遮则遮,遮则名持,不遮反犯。
总而言之,要于功德上,自利利他!
合法合理的,才许可方便有开缘的意义,不然的话切切勿得开的!
(二) 达真堪布 谈酒戒 :
在大乘佛法里,如果心是善的、清净的,那么身恶业、口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但是这有
两个条件:一是完全为众生,不为自己 ; 二是对众生的利大弊小。
很多人借口:“不是有允许嘛!不是说为众生可以嘛!”然后随意去造这些恶业。的确
是有允许的时候,但那是在为了众生的情况下。自己先观察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贪嗔痴 ?
如果有,是不允许的。你说是为了众生,但是自己的相续还是污染的,内心还是不清净,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利益众生。
有人还是有疑惑:“是不是为众生、为了工作可以喝酒啊?”比如今天出去应酬,若是
你真正为了对方,自己不愿意喝酒,发自内心不喜欢,觉得很恶心,但是为了办事顺利,
然后喝点。
为什么要办事顺利呢 ? 为了更方便的修行。修行是为了什么?为了解脱 ; 解脱是为了
什么 ? 为了度化众生——最终还是为了众生。这样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找借口。
现在很多人,自己想喝,然后找借口:“我是为了工作……”这样肯定是造业的,因
为你的内心还是贪,还在散乱。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修密的,行为就很随便,吃肉、喝酒
什么都做。你为什么要喝酒、吃肉?若是为了众生,那你看看自己内心里有没有贪心、嗔
恨心,内心是不是愚痴的 ? 若是自己内心清净,完全为了众生,对众生也有很大的利益,
语言和行为上的一些善法是可以舍弃的,但内心是要完全清净的,在不自私、不自利的情
况下才可以。因果不虚,找借口是不行的。
(三)
1. 净空法师 案例 :
我有一年在北京访问,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我记得那年进入中国的时候,我是用美
国身分。住在北京好像是国际饭店,我下楼,我走楼梯上下来,大厅楼梯上下来,碰到一
个同修,他住美国的,遇到了,很欢喜。他告诉我,他说今天儿子在这里举行结婚典礼,
请了政协的副主席程思远。程思远是林黛的父亲,电影明星林黛大家都知道,林黛长得跟
她爸爸样子很像,请他做证婚。碰到我了,把我抓去也做证婚。
他说我请一僧一俗,请我们两个做证婚人。我当时就答应他了,我说好。他们家这个
婚姻,女孩子是日本人,北京大学同学。今天结婚,他告诉我,有中国政协跟外交部一些
官员、日本的大使馆大使,这都参加。这是我们传扬佛教的好机会,因为他叫我做证婚,
我有十分钟讲话,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佛教是什么。我用十分钟讲这个题,大家听到欢喜。
临时抓去的,又没有准备素菜,我吃肉边菜,我喝了一杯酒陪大家。坐在我旁边是廖
承志,廖仲恺的儿子,他坐在我旁边,他说佛教这么活泼,这我也可以学。我说当然可以
学,我说佛教戒酒,戒酒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喝醉,喝醉了就会起杀盗淫妄这些念头,是
防止的。五戒里头这个酒叫遮戒,本身没有罪,喝醉了犯别的戒。所以它是遮戒,不是性
罪。性罪,性罪是你做了本身就有罪,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受了戒之后再犯,罪加一等
。但是酒是遮戒,酒的开缘很多,像今天这个场合,在这里喝酒叫开缘,这不是破戒。
为什么? 大家欢喜,让大家了解佛是什么。
2. 净空法师 答问篇 :
问:请问学佛人是不是一点酒都不能喝?
答:没有这个说法,酒是五戒之一,但是每条戒有开、遮、持、犯,你要不懂的话你就不
能持戒。在什么场合当中开缘,那叫开戒,不是破戒,这个要知道。譬如:年岁大的,身
体衰弱,每餐饭喝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中医药里用酒做药引子;酒配在菜里面做香料
,都是可以用。
我有一年到北京去访问,碰到一个美国的华侨,我们很熟悉。他在酒店二楼举行婚宴
娶媳妇,临时看到我,就把我抓去做证婚人。新娘是日本人,这是属于国际婚姻,中日两
方面的外交跟工商业的代表不少人,所以我就去看了。他还有个证婚人程思远,我们在一
张桌子上坐,一僧一俗。
我是临时参加这宴会的,所以没有做素菜。菜我吃肉边菜,酒我喝一杯,这样子跟大
家交流。旁边人看到,认为“佛教是这样的活泼”,看法就不一样了,这个宴会就度了很
多人。你要是那么样考究,人家会说佛不能学,学了什么都不方便。那些达官贵人平时见
都见不到的,难得在这样一个场合,所以致词时我就讲佛法,把佛法介绍给大家,皆大欢
喜,这就是抓住机会弘法利生。若是举止呆板,大家会畏惧学佛,会把人家学佛的机缘断
掉了。
=
很感恩C大的认真指正,戒律之存亡,关系到佛法的存与灭,确实必须严谨看待。
而大乘戒律 与 南传戒律,有部份确实也是不相同的,或许可以彼此先了解看看。
大乘戒律的严谨可到小小戒不可舍,利他的开缘也能到性罪皆能开许。
开遮持犯当中的弹性差距,全在于一个修行者的心量与证量,行者自身须担负因果责任。
所以并非单从外在就可以绝对的评估对或错。
这是有关于大乘戒律的一些资讯,至于认同与否,也尊重个人的选择。
至于 净空老和尚 一例,末学引述如上。
依文意 净老 意思性的敬酒一杯。场合中无论应对或讲演,也确实达到了弘法之效,
至于此举如法与否,其余就让社会大众去公评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