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阿罗汉没有断无明烦恼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6-01-09 19:31:40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6
  请掀开经本七十三面第三行,最后的这三个字看起:
  【二净缘起者。亦有二义。一分净。二圆净。】
  前面我们讲过“缘起”里面的染缘起,就是六道众生。除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四
圣法界里面就包括了声闻,我们通常讲阿罗汉、缘觉、菩萨、佛,包括这些。这四种法界我
们称它作净,‘净缘起’。净缘起里面又分为‘分净、圆净’。声闻、缘觉是部分的清净,
并没有圆满,所以称之为分净,菩萨与佛是圆满的净。所以分净里面,说声闻、缘觉,后面
还有一个叫权教菩萨,等到讲到权教菩萨,再给诸位介绍。
  【分净有三。一声闻。二缘觉。三权教六度菩萨。】
  下面这一条一条的给我们介绍出来。
  【且声闻者。谓有众生闻小乘教。知前三界不安。皆如火宅。厌患心生。欲求出离。修
五停心观七方便等。断四谛下分别烦恼。得初果进修。渐断俱生烦恼。乃至证阿罗汉果。即
四果四向是也。】
  这是把小乘阿罗汉给我们做了一个很简单但是也相当清楚的介绍出来。这个地方要注意
的,小乘人确实比我们六道人来得聪明。为什么?六道众生他没有出离六道的意念,这就是
愚痴,他不想出离。六道实在是苦,纵然生天,一般宗教它的归宿都是以天堂,认为生天就
得到永生,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天人的寿命比我们长是真的,一切享受比我们自在,这也是
真的。所以福报很大,但是他还是有生死,并不是真正的永生,还是有生死。
..................
  三乘第一个就是小乘,声闻乘。什么叫声闻?声是音声。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是用音
声做佛事,做佛事就是教学。这一点,因为佛经上常常用这个术语,我们现在不要误会,一
听说做佛事,就是到庙里找和尚给你死人念经,现在变成这个,这叫佛事,这是变了相、变
了质的。佛经里面所讲的佛事,与这个统统不相干。佛经上讲的佛事是释迦牟尼佛教学,为
我们讲经说法,这叫佛事。所以佛事,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课。传道、授业,这叫佛事
。由佛的音声,他听懂了,听明白了、觉悟了,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一类的人就叫做声闻
,这是在佛法里面,可以说是最低阶层。好比佛教的小学教育,但是他确实能够出离三界轮
回,他有这个方法。
  这些经典也非常之多,在我们现在中国《大藏经》里面,“阿含部”就是属于小乘。小
乘经我们翻得相当的完整,我们知道南传,就是泰国这一支佛教,是泰国到钖兰,钖兰也是
属于小乘。他们现在所用的经典多半是巴利文所写的,跟我们中文经典一对照,它比我们只
多出五十几部。你想这个经典总共差不多将近三千部,它只多了五十几部,可见得我们中文
本翻释得相当完整。这里面也有经藏、律藏、论藏,就是小乘的三藏,在我们中国称之为三
藏教,就是指小乘三藏而说的。天台家讲四教,藏、通、别、圆。藏教就是三藏教,就是指
这个地方讲的声闻,所以这是相当聪明。他想求出离,佛教给他,‘修五停心观七方便等’
。小乘修的当然很多,这是只提出两种。这两种,可以说是小乘人必修的科目,“五停心观
”包括在“七方便”里面,所以我们先说七方便。
  在中国,大乘佛法非常盛行;小乘佛法,可以说,唐以后几乎没有人学习,反而对小乘
相当的陌生。大乘佛法里面,大家知道有三贤十圣,这是常常读到的三贤十圣,就是有贤位
、有圣位。三贤,这是指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的菩萨。十圣是指地上的菩
萨,从初地到十地,称之为圣人。小乘也有贤、圣,小乘的贤位就是七方便,七方便位是小
乘的贤位,所以也称为七贤位。证了果之后就叫四圣,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叫四圣。
所以小乘有七贤、有四圣;七贤就是七方便。七贤位,实在讲,还没有见道。换句话说,见
思烦恼统统没有断,但是人家真正在修,可以说烦恼比我们一般人轻,没有断。这跟大乘的
三贤差很远,大乘的三贤是已经明心见性了。
  七方便里面,第一条就是五停心观,第二叫别相念住,第三是总相念住,这是前面三个
位次。后面是四加行,就是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这些名相,天台教义里头讲得很
详细,在一般佛学字典、《教乘法数》都有,都可以找到这些参考资料。经过这七个次第,
才能证到初果,所以相当不容易。初果,就是小乘的圣人,就证得了我们净土宗里头常讲三
不退,就证到位不退。虽然他还没有能力出离三界,但是他确实不会再退落到凡夫,他真的
算是圣人。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出三界。不管这个世间有佛、没有佛,他不要等到第
八次,七个往来,他就能超越三界。所以这种人才叫证位不退。他是把三界见思烦恼里面的
见烦恼,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了;再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是断思惑,见思烦恼断尽了
,就没有轮回。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烦恼造成的。只要你有见思烦恼,你就一定有轮回
;你没有见思烦恼,轮回找也找不到,这三界轮回找不到。这见思烦恼是因,轮回是果报。
................
  ‘断四谛下分别烦恼’。四谛是苦、集、灭、道。小乘依据的理论就是四谛。四谛里面
前面两种是讲世间因果,集是因,苦是果。那他说法,他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苦集
,这是叫人容易觉悟。因为凡夫果报现前,他害怕了。他在造因的时候,他疏忽了,所以佛
特别把果摆在前面,让你容易觉悟。这个苦报从哪里来的?从集来的,集就是起惑造业。这
是世间因果,就是三界、六道的因果。灭与道就是出世间的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是灭
什么?灭烦恼、灭生死、灭轮回,灭是说这个。所以灭这个字也翻作涅槃,也翻作圆寂,也
翻作第一义,它的名称很多。最普通的把它翻成涅槃跟圆寂,圆满寂灭,是这个意思。要怎
样才达到?得要修道。道这一个字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大。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给我
们都是这条道路,都是这个门道;教给我们断烦恼,出三界,证得不生不灭的这条道路。
  他依照这个方法修,依据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确实他能够把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分
别烦恼见惑断尽了。断尽这八十八品见惑,就证初果,就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换句话说,从
修五停心观开始,这就是入了贤位,一直到世第一都还是贤位,再进一步,再证初果,就入
了圣位,小乘的圣人。由此可知,从五停心观到世第一法,这七个位次上,他是分别断八十
八品见惑。再往后,这就断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
九九八十一品。这八十一品愈往后去愈难断。那先断欲界前面最猛利的三品,这三品断完之
后,就证二果。二果叫做一来果,就是还要到欲界来一次,到人间来一次。欲界有九品,再
断后面六品。这六品断掉之后,就叫不来了,欲界没有了,欲界的这个因没有了,他不到欲
界来了。那还剩下色界天,四禅,就是四地,无色界天也是四地,所以还有八地。八地,八
九七十二,这七十二品都是在色界,差不多都是在色界四禅里面修行,这叫做三果圣人。三
果叫不还,不来了。三果不来了,他在第四禅,第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天很特别,除了
普通的三天之外,这四禅每一禅天都是有三层天,这是普通的。四禅也有普通的三层,三层
之外,还有个外道天,那就修定,修无想定。无想定修成功之后,第四禅有个无想天,他的
果报跑那里去了。那个没有用处的,什么时候定失掉了,又要堕落。所以无想定最高的功夫
就是在四禅,还不到四空,还是属于色界,没有到无色界。
  三果罗汉在四禅,他有特别修行的地方,叫五不还天。五不还天,佛经上也有个名字,
叫净居天。我们常看净居天人,就是那些人,净居天人。这些人统统是修行人,在那边将末
后七十二品惑断尽,他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三界。这里面有根性利的,有根性钝的。
这根性利的人,他不必通过四空天,他就顿超了;那个根性钝一点的人,还要通过四空天。
所以阿罗汉有根性利钝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四果四向。四向是向着证果的这个方向去,还
没有证果。这证了初果之后,就叫做二果向;证到二果之后,就叫三果向(去向,方向)。
所以他这是分净,三种烦恼他只断一种。烦恼有三大类,第一个就是见思烦恼,他断掉了;
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他没断,阿罗汉没有断。所以他是部分净,不是圆满的净。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2016-01-09 22:29:00
净空讲的就是汉传大乘传统从天台宗以来的误解!天台宗智者大师以为佛的涅槃境界比阿罗汉的要圆满,而菩萨又比阿罗汉的修证要圆满。就将见惑与思惑合称见思惑,是阿罗汉破除的。而无明惑是佛破除的,再以菩萨破尘沙惑但无明是十二缘起的一支,阿罗汉解脱就已破除,何来再惑?难道佛陀讲的是错,而天台宗智者大师讲的是对?这三惑讲法是中国天台宗发明的误解,印度没这讲法!至于天台的五时判教及其藏通别圆之讲法,也是误解。因为智者大师以为所有传译佛经都是真由释尊佛陀所讲,为了统一不同佛经其中的分歧观点,只好发明一套统合解释。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1-09 22:57:00
a大误会了,这边指的是根本无明,阿罗汉破的是枝末无明。这也并非智者大师提出的,在<胜鬘经> <大乘起信论>当中都早已提出。经云: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2016-01-09 23:01:00
佛陀十二因缘的无明,没有分类,就是根本无明。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1-09 23:02:00
这边大乘的分类就很细了,除了根本与枝末,还有无明习气破根本无明,上去还有习气要断,所以法身大士又有41位次~a大这样说就有点武断了,十二因缘当中可细分的可多了,拿"识"来说,又可略分第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不过也尊重您所学的经典教法,只是有时候太早下定论的去解读大乘法义,可能会有所误差就是了。其实比起这些,我其实比较想了解您对于阿迦曼尊者为什么能在涅槃中见到过去诸佛与阿罗汉来赞叹他 ?想听听您对此现象的解读。照理说,过去的佛与阿罗汉应该不受后有才对,这边不太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