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onez ( )
2016-01-06 17:37:022010.07.02
《静止的流水》
现在,请专心的听,不要让你的心到处跑,不要想其他事情,请观想你现在正独自坐
在山里头,或坐在森林的某处。现在,是什么坐在这里呢?只有身心,就这些了,坐在这
里的这个躯体叫做“身体”;而此刻能觉知和正在思考的是“心”。这两者也叫做名(na
ma)色(rupa),Nama指没有形状的念头和感受,或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他们全
部没有形状。当眼睛看到有形状的躯体,这躯体叫做色法,而觉知意识(心)叫做名法,
两者合称为名色或身心。
现在,在这里坐的只是身和心,然而我们却互相混淆。如果你想要平静,你必须知道
他们的本质。目前的心是未受训练的,是脏的,不清净的,我们必须透过禅修来训练这颗
心。有些人认为:禅修有特别的坐的方式,实际上,行、住、坐、卧都可以禅修,随时随
地都可以禅修。三昧(Samadhi)的意思是“如如不动的心”,为了培养定力,你不必去
封闭心。有些人试着透过安静的打坐,不受干扰,来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像死了一样,修
“定”是为了增长智慧,而不是只让心如止水一般。
“定”是如如不动的心,住心一境,心停住在哪里呢?他停住在平衡点上,然而,人
们禅修是努力的让心静下来。他们说:“我努力打坐禅修,但是我的心一分钟也静不下来
,前一刹那,它跑到一个地方;下一个刹那,它又跑到别的地方,我如何才能使它停止?
”你毋须使它停止,这不是重点。当所缘境生起时,心紧紧跟着所缘境。有些人抱怨:“
心跑掉,我把它拉回来;它又跑掉,我再度把它拉回来。”因此他们就坐在那里不断的把
心拉回来。
他们认为:他们的心到处跑,实际上只是心在跑来跑去。例如,在这里看这间大殿,
你说:“噢,这么大!”事实上,它根本不大。无论是大是小,取决于你对它的感觉、认
知。事实上,这间大殿的尺寸,既不大也不小,但是人们总是跟着他们的感觉跑。
从禅修中寻求平静,你必须了解什么是平静,如果你不了解,你将无法获得平静。例
如,假使你今天带着一只非常昂贵的钢笔到寺院,现在,假设在你来的路上,你把钢笔放
在前面的口袋,之后,你把它拿出来,放在后面的口袋。现在,当你在前面的口袋找时,
不在那里,你大吃一惊,因为你误以为钢笔不见了,你之所以大吃一惊,是因为你不知道
事情的真相,你很难过。无论是站,是走,来来去去,你都在担心你丢失的钢笔,你错误
的认知使你受苦:“多可惜!我前几天才买的钢笔现在丢了。”之后,你突然想到:“噢
,我去洗澡时把钢笔放在后面的口袋。”一旦你想起来了,你觉得好多了,即使没有看到
钢笔,你已经很高兴了,你不再担心你的钢笔,现在你很有把握,当你把手放在后面的口
袋时,钢笔在里头。你的心一直在欺骗你,担心来自你的无知;现在,看到钢笔,你不再
疑惑,不再担心。这种平静来自了解问题,发现苦因(samudaya,起因)。一旦你想起钢
笔在你后面的口袋里,此时不再痛苦,是苦的止息(nirodha,熄灭)。
为了让心平静,你必须观察你的心。通常人们所谓的平静只是心的平静,而非烦恼的
止息,烦恼只是暂时被降伏,就像被岩石所覆蓋的杂草一样,三、四天后,你把岩石搬开
,很快的,杂草又会再长出来,其实,草并没有死,只是被压住。同样的,打坐时,心是
平静的,然而烦恼并未止息,因此“定”不是肯定的事情。为了获得真正的平静,你必须
增长智慧。“定”是一种平静,像岩石覆蓋杂草一般,过了几天,你把岩石搬走,草又长
起来,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平静的智慧就像把岩石放下,不再搬开,草不会再生长,这才
是真正的平静,是烦恼的止息,这种真正的平静来自智慧(以智慧剑斩断烦恼丝)。
我们把慧和定分开,本质上他们完全相同。慧是定的动态作用;定是慧沉潜的一面。
定、慧起于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作用,像这里的芒果一样,一个绿色
的小芒果,最后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成熟。它是同一个芒果,并非不同的芒果。小芒果,
较大的和成熟的芒果是同一个芒果,只是它的状态改变。修行佛法,一种情况叫做“定”
,稍后的情况叫做“慧”,事实上,戒、定、慧是同一件事,正如芒果一样。
我们的修行,无论你指哪方面,都必须从心开始。你知道什么是心吗?心是什么样子
?它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我们想在这里或想去那里;我们想要这个或想要
那个;我们感觉很好或觉得不舒服,而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么?心没有任何形
状。心是接受好坏印象的接收者,它看起来像是一间房子的拥有者。当访客来看他时,主
人待在家里,他是迎接宾客的那个人。是谁接触外尘?他意识到什么?是谁放下外尘?是
我们的心,然而人们看不到它,他们一直在想:“什么是心?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
要搞混。接触外尘的是什么?有些外尘它喜欢,有些不喜欢,那是谁?有喜欢和不喜欢的
人吗?当然有,但是你看不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谈论著奢摩他(samatha,止禅)和毗婆舍那(vipassana,观禅)是
不必要的,只要称为修行法(Dhamma)即可,并且从你的心开始修行,什么是心?心是那
个接触外尘者,或觉知外尘者。随着一些外尘的生起,心会有好恶的反应。接受外尘使我
们心生苦乐,以及有是非、对错之分,心没有任何形状,我们以为它是自我(self),但
是它只是名法(namadhamma)罢了。善有形状吗?恶有形状吗?苦乐有形状吗?你找不到
它们的,它们是圆的还是方的,短的还是长的?你看得到它们吗?这些是“名法”,它们
不是物质,它们没有形状,然而我们知道它们确实存在。
因此,修行是从使心平静开始,使心保持觉知,如果心保持觉知,就会平静下来。有
些人没有培养觉知,却想要平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什么也没学到。如果我们没有
这个“觉知者”,我们的修行要以什么为基础呢?
如果没有长,就没有短;如果没有对的,可能就没有错的了。近来,人们在分辨善恶
、好坏,而他们对超越善恶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对错:“我只接受正确的,我不想知道
错的,没有必要。”如果你只选择正确的,在短时间内会出差错的。是非、对错难以厘清
,人们只在是非、对错中打转,却不知如何超越是非、对错。人们只会分辨是非、善恶,
对如何超越是非、善恶却一无所知;他们分辨长短,却对非长非短一无所知。
这把刀,有刀刃,有边缘和柄,你能只拿起刀片吗?你能只拿刀片的边,还是柄?柄
、边缘和刀刃是刀的一部分,当你拿起刀子时,三者一起拿起。同样的,如果你获得好的
,坏的必定随之而来。人们追求善良,弃绝邪恶,却不了解非善非恶。如果你不了解非善
非恶,就不算圆满。有善就有恶,有乐就有苦,乐极生悲,痛苦随之而来。执著善,拒绝
恶,是小孩子的法(Dhamma),如果你执著善,恶将随后而至,修行道上会受到干扰,这
是不好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有孩子,现在,假使你爱他们,从未有恨,这是不了解人性的人
的想法。如果你执著爱,恨会随之在后。同样的,为了增长智慧,人们决定研究法,尽可
能仔细研究是非、善恶。现在,知道是非、善恶后,他们要做什么?他们执著善,而恶随
之在后。他们不了解如何超越善恶,这是你们应该了解的。
人们说:“我要像这样”、“我要像那样”,然而他们从不说:“我不要成为什么。
”因为真的没有“我”,他们不了解这点。他们想要的全都是好的、善的,如果他们获得
好的、善的,他们会产生执著;如果事情变得太好,它会开始变坏,所以要结束像这样的
反复循环。
为了使心平静,并且觉知外尘的生起,我们必须观察它,跟着“觉知者”,训练心直
到它清净无染。你如何使心清净?真正清净的心应该是超越是非、善恶的,甚至超越清净
,此时修行即告完成。
人们所谓的打坐只是暂时的平静,即使这样的平静也会有感受生起。如果有感受生起
,一定有“觉知者”知道这种感受,观察这种感受。如果心一片空白,那是没有用的。你
会发现:有些人看起来非常自制,你会认为他们很平静,然而真正的平静不只是心的平静
,并不是“愿我快乐,永不受苦”的平静。即使有了这种平静,最后获得快乐时会变得不
满足,这会产生苦,只有当你的心超越苦乐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这是大多数人不
了解的。
训练心的正确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长智慧。不要认为训练心只是静静的坐着,这是用
岩石压住杂草。人们误解了,他们认为三昧(samadhi,定)是打坐,这只是三昧的其中一
个意思,如果心中有定,有三昧,那么行走时有定,坐时有定。定在坐姿中,定在经行的
姿势中,定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这全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我无法禅修,我妄念纷飞。每当打坐时,我想东想西,无法打坐,我
有太多的恶业,我应该先消除恶业,然后再回来禅修。”好吧,试试看,试着消除你的恶
业。这是人们的想法,他们为什么这样想?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障碍。每当我们打坐时,心
立刻跑掉,我们跟着它,努力的把它带回来,再度观察它,然后心又跑掉,这是你们应该
了解的。
大多数人拒绝从自然中汲取教训,就像拒绝做家庭作业的顽皮学生一样。他们不想观
察心的改变,他们如何能增长智慧?我们必须观察心念的生灭变化,当我们知道心的本质
是经常改变的(无常),我们会了解它,我们必须知道:何时心念是善的,何时是恶的,
我们的心念一直改变,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如果我们了解这点,那么,当我们在思考时,
我们的心可能是平静的。
例如,假如你有一只宠物猴子,猴子静止不动不会太久,他们喜欢跳来跳去和抓东西
,这是猴子的本性。现在,你来寺院,在这里看到猴子,这只猴子不会静止不动,它到处
跳,它不会干扰你,它为什么不会干扰你?因为你以前养过猴子,你知道他们的本性。如
果你只了解一只猴子,无论你去过多少省分,不管你看过多少猴子,他们不会干扰你,因
为你了解猴子。如果我们了解猴子,那么我们不会受干扰。如果你不了解猴子,你可能会
起烦恼,你了解吗?当你看见猴子伸手去拿这个和那个时,你会生气的大叫:“该死的猴
子。”这是不了解猴子的人。了解猴子的人,知道家里的猴子和寺院的猴子是一样的,你
为什么要生猴子的气?当你了解猴子就是这样时,你的心会平静下来。
平静就像这样,我们必须了解受觉(sensations),有些受觉是令人愉快的,有些不
愉快,这不重要,这是他们的本质,就像猴子一样,所有的猴子都一样。我们知道:有时
受觉是令人愉快的,有时则不然,这是他们的本质。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本质和知道如何
放下。受觉是无常的,他们是短暂的,是不完美和无我的,一切现象都是这样。当眼睛、
耳朵、鼻子、舌头、身心有感觉生起时,我们知道这些受觉,就像猴子一样,那么,我们
的心就会平静。
当受觉生起时,观察他们。你为什么要执著受觉,不肯放下?受觉是无常的,前一分
钟是一种感受,下一分钟又是另一种感受,他们不断的改变。我们也都靠改变生存,呼吸
是一呼一吸,呼气、吸气必须不断改变。试着只吸气,不要呼气,你做得到吗?或是只呼
气,不吸气,你做得到吗?如果没有一呼一吸的变化,你能活多久?必须有出息和入息,
两者具足。
受觉亦然,受觉一定有变化,如果没有受觉,你无法增长智慧;如果没有“错”,就
没有“对”。在你发现错误之前,它一定是正确的;你必须先了解错的,才知道什么是对
的,事情就是这样。
对认真的禅修者而言,受觉越多越好,然而许多禅修者会从受觉中退缩,他们不想观
察受觉,这像是不去上学的顽皮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受觉在教我们,当我们观察受
觉时,我们就是在修法。观察受觉生灭后的平静,就像了解这里的猴子一样,当你知道猴
子是什么样子,你就不会受他们干扰。
修行法就像这样,不是“法”非长远,“法”与我们同在,“法”不是高高在上的天
使,也不是诸如此类的东西,法和我们有关,与我们现在做的有关。观察自己,有时苦,
有时乐;有时疼痛,有时不痛;有时爱,有时恨,这就是“法”。你看到了吗?你应该知
道这就是法,你必须读你自己的心。
在你放下受觉之前,你必须先观察他们,当你发现受觉是无常的,你就不会受他们干
扰。一旦受觉生起,请对自己说:“噢,这不是肯定的事。”当你的心情改变时:“噢,
不确定。”你可以和这些受觉和平共处,就像看到猴子一样,你不会受干扰。如果你知道
受觉的本质,就是知道“法”,你会放下受觉,因为他们是无常的。
“法”有无常的特性。凡是看到一切事物是无常的人,也会看到他们不变的实相,“
法”就是这样。如果你看见“法”,你就看见佛;看见佛,你就看见法。如果你知道一切
都是无常的(aniccam),你会放下外在的事物,而不会紧紧抓住不放。
你说:“不要打破我的玻璃杯!”你能防止易碎的东西不被打破吗?如果现在它没有
被打破,以后,它会被打破。如果你不会打破它,别人会;如果别人不会打破它,一只鸡
会把它弄破。佛陀说:“接受这种无常性。”,佛陀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佛陀知道这玻
璃杯必定会被打破。每当你使用这玻璃杯时,你应该知道它随时会被打破,你了解吗?佛
陀就是这样了解的,他在未破的玻璃杯中看到会破的玻璃杯,当时间到了,它会被打破,
培养这种智慧。使用玻璃杯时,观察它,直到有一天,它从你的手中滑落,碎了,没关系
,为什么没关系?因为在它打破前,你知道它会被打破。
通常人们会说:“我非常喜欢这玻璃杯,希望它永远不会被打破。”后来,被狗打破
了,“我要杀了那只该死的狗!”你因为玻璃杯被打破而憎恶狗,如果你的孩子打破玻璃
杯,你也会生气,为什么?因为你为自己筑坝,水不能流动,你筑起坝,却没有泄洪道,
坝最后会决堤。当你筑坝时,你必须做一条泄洪道,当水上升得太高,满到边缘时,你打
开泄洪道,水会安全的往下流,你必须有像这样的安全阀。“了解无常”是圣者的安全阀
,如果你有“安全阀”,你的心会平静下来。
在行、住、坐、卧中修行,以正念去观察和保护心,这就是定和智慧,他们是相辅相
成的,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我们清楚的了解无常,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恒常”。“恒常”
指事情必然如此,不可能不如此,你了解吗?了解这点,你就能了解佛陀,你会礼敬佛陀
。
只要保持正念、觉知,你就不会受苦;一旦你没有正念,你会痛苦。如果你不了解无
常、苦、无我,你就会受苦;如果你了解无常、苦、无我,痛苦不易生成;一旦痛苦生起
,你会轻易的克服,而且会使这种痛苦不再生起,这是我们修行的终点:痛苦的止息。为
什么不再生起?因为我们已经断除苦因。
例如,如果这玻璃杯被打破,通常你会很难过。我们知道这玻璃杯是苦因,因此我们
去除原因。因为有因,所以有法;因为有因,所以他们必定会止息。现在,因为玻璃杯破
了,所以苦恼,我们应该去除苦因,如果我们知道这玻璃杯迟早会打破,即使它还没有被
打破,苦因去除了;当不再有苦因时,痛苦无法生起,痛苦止息了,这就是“灭”。
你们不必超过这点,这就够了。基本上你们应该受持五戒做为行为的基础,研究三藏
经典不是必要的,请先专心的受持五戒。最初你会犯错,当你发现时,停止犯错,回来再
受戒。或许你会误入歧途,犯另一个错误,当你发现时,再度受戒。
像这样修行,你的正念会增强,就像水滴从水壶滴下来一样,如果我们稍微把水壶倾
斜,水滴会慢慢落下,扑通,扑通,扑通;如果我们让水壶更倾斜,水滴会滴得更快,扑
通,扑通,扑通;如果我们把水壶的水全部倒出,扑通声不见了,水一直往下流,扑通声
哪里去了?他们不去任何地方,他们变成一股水流。
我们必须用譬喻来谈论佛法,因为“法”没有形式,它是方的还是圆的?你说不出来
。谈论法的唯一方法是透过譬喻。你前一刻高兴,下一刻悲伤,接着忿怒,这些全是法,
观察它,你就会了解。无论什么使你受苦,你应该去对治。如果痛苦仍然在那里,再度观
察,因为你没有仔细观察。如果你能清楚的观察,你不会受苦,因为苦因不再存在。如果
痛苦仍然存在,你必须忍受,这表示你还没有走在正道上,无论你执著什么,每当你受苦
时,这表示你放不下。每当快乐生起时,你仿佛漂浮在云端,小心,乐极生悲。
如果你像这样修行,你会随时随地保持正念,无论行、住、坐、卧都有正念。由于正
念、正知(sampajanna),你会知道对错、苦乐,了解这些,你就知道如何对治他们。
我这样教禅修:该打坐时,就打坐,这是对的,你也应该打坐,然而禅修不只是打坐
,你必须让你的心去观察各种事物,去观察他们的本质,你应该如何观察他们?把他们视
为无常、不完美(苦)和无我(没有永远不变的实体)。它们全部是不确定的,“这非常
美,我必须得到它。”这不是肯定的事。“我不喜欢这个”,告诉自己:“不确定。”这
是真的吗?如果把东西当成真的:“我确定要得到这件东西。”你已经偏离正道,不要这
么做,无论你多么喜欢这东西,你应该知道它是无常的。
某些食物好像非常可口,然而你应该知道这不是绝对的。它看起来非常可口,但是你
必须告诉自己:“不确定。”如果你想要试试看,看看是否确定,试着每天吃你最喜欢的
食物,每天吃,最后你会抱怨:“这个尝起来不再那么好吃。”最后你会想:“事实上,
我更喜欢那种食物。”那也不是肯定的事,你必须知道事物会改变,就像呼吸一样,必定
有出息和入息,呼吸必定有出入息的变化,一切事物像出入息一样会改变。
这些事情就在我们身上,不在其他地方,如果我们不再怀疑,无论行、住、坐、卧,
我们的心会保持平静。“定”不只是坐,有些人打坐,坐到昏沉,好像死了一般,他们分
不清东西南北,不要弄成这样极端。如果你想睡,那么去经行,改变你的姿势,增长智慧
;如果你真的累了,那么休息一下,当你醒来时,继续修行,不要再昏沉,你必须像这样
修行,有理智、智慧、谨慎。
从你自己的身心开始修行,他们是无常的,其他事物也是无常的,当你认为食物非常
可口时,你必须告诉自己:“这不是肯定的事。”你必须先有这种认知。如果你不喜欢所
有的事物,你只会因此而受苦,这是外在的事物如何让我们受苦。每当你喜欢某些事物时
,要对自己说:“这不是绝对的事。”为了了解“法”,有时,你必须违反本意。
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修行,你可以在任何姿势中观察愤怒,当你在经行、坐下
、躺卧时,你可能会生气。在任何姿势中,你的欲望会生起,因此我们的修行必须涵盖行
、住、坐、卧四威仪,必须持续不断,不要只装模做样,要老实修行。
打坐时,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一个所缘境会接着另一个生起,每当所缘境生起时,
请告诉自己:“不确定,它是无常的。”这是重点,如果你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你
会慢慢放下。每当任何事物生起时,你只需说:“噢,这是另一个无常的事物。”
你看过流水吗?你看过静止的水吗?如果你的心是平静的,就像静止的流水一样,你
见过静止的流水吗?你只见流动的水和静止的水,但是你从未见过静止的流水。它就在那
里,在你的念头无法到达的地方,虽然心是平静的,你仍然可以增长智慧。你的心像是流
动的水,然而它是静止的,心好像完全静止,然而却在流动,因此我称之为“静止的流水
”,智慧就在这里生起。
作者:
yctsai (应照虚空无所攀缘)
2016-01-07 08:59:00sadhu! sadhu! sadhu! 感谢分享 祝您吉祥平安
作者: yvonne3712 2016-01-07 16:39:00
受益良多,谢谢!
作者:
watanmila (watanmila)
2016-01-07 17:42:00Luang Por Cha 总是有办法用平易近人的口吻阐述道理
楼主:
Jonez ( )
2016-01-08 01:06:00感谢师姊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