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素得够味 欢迎莅临素食大国!

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23-03-30 22:48:49
2023年3月30日 周四 下午2:27
【图/文.台湾光华杂志】
“呷饱未?”台湾坊间一声寻常的问候,就已传神地表达出台湾人以食为天的精神。台湾
人爱吃,无庸置疑,对于饮食的着墨与戮力,加上历史文化的多元背景,使得台湾成为远
近驰名的美食大国,在百花齐放的饮食型态中,素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版块之一。
台湾的大都会区,主打蔬食的高档餐厅随处可见;踏入便利商店,也有蔬食专区可供挑选
。《世界素食人口报告》调查,台湾素食人口超过300万人,比例名列全球第二,台湾约
有6,000家素食餐厅,“素食友善”的环境,获CNN、英国杂志《Wanderlust》等国际媒体
的正面肯定。
素食文化底蕴深厚
现代西化的饮食可说无肉不欢,但自1944年英国发起主张不食用甚至不使用动物相关产品
的Vegan浪潮,包含倡议的起源地英国、素食人口比例高居欧洲之冠的德国、重视环境议
题的澳洲,相继成为素食大国,也影响了全球的素食浪潮。
台湾素食文化历史悠久,著有《吃的台湾史》的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翁佳音,
他考据文献,推断台湾人茹素最早可溯及荷治时代。早在素食浪潮方兴未艾以前,素食文
化就已在台扎根,主因在于,台湾自明末清初,便有主张在家修行、鼓励茹素的斋教(原
称为罗教,为佛教旁支)传入,后来又有同样主张不吃肉的一贯道兴盛,直到今日,“宗
教素”的人口在台湾社会始终占有一定比例。
为因应广大的“吃菜人”需求,台湾各地发展出饶富特色的素食小吃文化。脸书上最大的
台湾素食交流社团,是拥有超过22万名成员的“素食‧美食”,板主黄圣杰数点走访台湾
各地的心得,宜兰有转化自“西鲁肉”的“西鲁羹”;同样的红烧汤面,在桃园叫“天香
面”,新竹则称“书香面”,“吃素最有趣的,就是可以发掘各地不同的素食文化。”黄
圣杰说。
24小时的素食小吃城
最能展现出素食饮食深入普罗大众生活的地方,或许是彰化。饮食作家陈淑华在《彰化小
食记》提供了若干线索,在她笔下,素食居然也是离乡背井的彰化人会怀念的美味。陈淑
华在书中叙述,定居北部的她,返乡的伴手,是彰化素食摊子的豆包,她虽然不是素食者
,包著笋丁、香菇与素肉的豆包,加上冬菜煮成汤,却得以抚慰乡愁。
长期旅居巴黎的美食记者谢忠道也特别为彰化素食记上一笔。恰在疫情解封后返台的他,
回到老家彰化,钦点不少小吃,包括彰化素食最具代表的“素食面”。简直像呼应着陈淑
华的话:“吃菜面在彰化市已无关宗教信仰,而只是一种怎么也少不了的传统小吃。”谢
忠道在脸书上也有感而发:“彰化人吃素食不是因为吃素,而是因为素食好吃。”
当我们尾随彰化文化工作者、后门文创工作室主理人谢佳吟的脚步,逡巡在彰化市区的大
街小巷中,发源于清代的斋堂、佛寺,如今仍林立各处,时常比邻相生的,是有着“卍”
字符号的素食小吃摊。贩售的品项,除了素食面(当地人称作“菜面”,除了主流的黄面
,也可以替换成粄条、冬粉等)与豆包汤,更有甚者,还有脱胎自酒家菜的枸杞鳗、佛跳
墙、香菇竹笙等费工菜肴。面对眼花撩乱的素食风景,几乎一周会吃上一次素食小吃的谢
佳吟,已是见怪不怪:“荤食的小吃,在彰化几乎都可以找到素食的版本,菜圆、素碗粿
、菜包、菜粽、素筒仔米糕、素盐酥鸡都有,更别说是素食自助餐了。”
尽管素食面的名气,全然比不上爌肉饭的响亮,但好比太阳与月亮,爌肉饭丰腴亮眼,素
食面朴实低调,两者皆是彰化人赖以甚深的隽永滋味,小吃的业态也拥有许多共通性。彰
化是爌肉饭的城市,其实也是素食面的城市,从早点到宵夜,都找得到营业中的素食面摊
,素食在台湾是如何普及,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从“素食”到“蔬食”
1990年代以后,素食风潮席卷全球,但人们吃素的理由却不再相同,从“宗教素”,转为
以生活风格为取向的“健康素”、“环保素”。素食结合环保、动保、减碳等议题,或者
从营养学、预防医学的角度切进,愿意吃弹性素的人口逐年增长。
“年轻人对于宗教未必如长辈投入,即便如此,他们仍需要思考意义与自我价值的追寻,
素食是具有启发性的命题,可以启发人们思考饮食与爱护动物之间的连结。”黄圣杰观察

这样的转变,与宗教素五辛不沾的严格标准不相同,因为不忌葱韭蒜,似乎更适合称其为
“蔬食”。不少餐饮业者纷纷反应,昔日倡议的“周一无肉日”,今日已深化为更日常的
生活风格与态度,吃素不再有距离感,反而是时髦、跟得上流行的象征,素食餐厅曾让大
众觉得很有距离,但现在,即便不是素食者也能认同,“偶尔吃一餐素也不错”。
素食崛起,以美食著称的台湾餐饮产业也即时反映出市场变化。以台湾密度超高的便利超
商为例,各大超商纷纷端出独家素食产品,自2020年7-Eleven成功推出自有品牌“天素地
蔬”,其他通路也纷纷跟进,全家与素食餐厅“上善豆家”联名,莱尔富与“宽心园”合
作,均打响了口碑。除了辟设产品专区,7-Eleven甚至开设天素地蔬的店中店,店内产品
超过300种以上。
素食餐厅更是百花齐放,创意料理当道,义式、中式、日式、韩式、越南、印度、马来西
亚,各家菜系都有一席之地,“台湾因为素食文化发展得早,素食餐饮的比例、丰富度都
算高。”黄圣杰分析原因。另外,因应宗教素人口的需求,台湾本来就有生产素肉的技术
,如今从豌豆或绿豆蛋白萃取的植物肉、未来肉,成分与制程较传统素料都胜一筹,台湾
技术亦领先全球,不论市场需要怎样的风味、形状与口感,都能如法炮制,是餐饮业者的
强大靠山。
连荤食者也喜爱的创意菜
素食料理曾让人有几种刻板印象,要嘛水煮青菜豆腐,寡淡无味;要嘛重油重咸,素鸡、
素肚、素腰花等加工品充斥。餐饮业者纷纷意识到,倘若希望把市场做大,让广大的荤食
客群愿意消费,就不能仅以“推广素食”的角度来经营餐厅,需要在菜色上多费心思。
因此,台湾素食从主流的中式料理的根底,融合移民文化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逐渐闯出
不一样的路。“养心茶楼”就是代表之一,在平常日的中午拜访,位于台北商业区的餐厅
,不到12点就已是高朋满座,不只素食者买单,近五成都是荤食的客人。
养心茶楼主厨詹升霖分享养心茶楼的开业历程:十多年前,餐厅负责人洪国席因太太茹素
之故,探访各地的素食餐厅,却觉得未尽如意,才决定自行开业,因此找他合作,“我自
己没有吃素,餐厅团队都是荤食师傅出身。”詹升霖的一席话着实令人意外,但也正是因
荤食背景的出身,才能突破传统素食料理的框架,不是“有得吃就好”,而是回归“美味
”的标准来设计菜色。
取代再制品的费工手路菜
一道“京味酱烧杏鲍菇”,手工的荷叶饼皮,包裹着甜面酱风味的杏鲍菇薄片,搭配酥脆
的炸响铃与小黄瓜条,这让荤食者若有似无的熟悉味觉,原来这是对经典的烤鸭卷饼的致
敬菜。另一道“雪菜金砖”,常见的雪菜与豆干爆炒,再用豆皮包裹,切大块盛盘,饱嘴
的口感与丰富的蛋白质,与大块文章的肉排相比,竟毫不逊色。
摆脱传统素食的刻板印象,单纯的素食如何让荤食者食指大动?詹升霖透露,由于素菜无
法如荤菜利用葱蒜来爆香,厨房团队改以自行提炼蔬菜油,好比芹菜油、胡萝卜油、香菇
油,以丰富的蔬菜香气与调味上的配比与巧思,来代替传统素食千篇一律的香油。
詹升霖也提到,素食菜肴因为没有肉类作主轴,最常见的就是时蔬与素料的快炒,但为了
降低对于现成再制品的依赖,也希望增加菜色的丰富度,养心茶楼的菜单设计,改采需要
借重师傅手工的“包缠”手法,再针对罕见素食选项的港式点心,从中开辟出独家市场。
英雄所见略同,自米其林评鉴登台,已经连续五年获得必比登推荐的祥和蔬食,在菜肴设
计上有着异曲同工。主打素食川菜的祥和蔬食,负责人吴慧萍因为宗教信仰才由荤转素,
为了满足已被启迪的味蕾,决定借重川味的辛香麻辣,运用花椒、五香、素沙茶等辛香料
,辅以繁复的手工,开创出素食川菜的天下。招牌菜“塔香脆肠”,将杏鲍菇汆烫后剥丝
缠卷,加入辣椒、九层塔与独家酱汁爆炒,让素食客人体验到脆肠的Q弹,又兼顾味觉的
享受。
台湾如今已是素食品牌的战国时代,开创出素食港点的“养心茶楼”;走川味路线的“祥
和蔬食”;主打日式手打乌龙面的“穗科”;善菓集团旗下的“上善豆家”等,都是知名
品牌。
因着深耕素食产业多年,黄圣杰曾参与多家便利商店、连锁餐饮品牌的素食产品规划,他
乐观其成地认为,大品牌的成功,势必带动整体素食市场的发展,已有不少餐饮业者起而
效法,好比星巴克、麦当劳、必胜客等,都已在菜单中穿插素食餐点。如今台湾素食选择
多元,相较于十多年前,他在大学校内,只能依赖一家素食摊商吃上四年;“素友”想聚
会却只有小吃面摊可选,景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国人受惠,也能为国际旅客留下鲜明
特色,他们能说:来台湾吃素食,真的很不错!
https://reurl.cc/8qeKz7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鸟 )   2023-03-31 01:48: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处流窜洗文贴签名档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