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24-12-27 16:34:30 早在一九三七年三月,苏联于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氛围下,主动表达准备向中国
提供军援协助。同年七月,中日华北冲突,国府即向苏联请求军援;其后蒋中正陆续会见
列强驻华使节,请求各国出面调停中日冲突;然而日方态度强硬,宣布不欢迎第三国调停
。蒋对德国大使陶德曼表示:中日战事继续发展,势将导致中苏关系发生转变。纳粹德国
考量苏联插手问题,因而施压日本表明“日本进犯,违背防共协定精神,妨碍中国稳定,
促使共产主义在中国蔓延,最终会使中国投入苏联”,借此示意日中避免冲突而使中德继
续保有军事合作。八月,国府为求苏联军援及寄望苏联参战,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
条约》,开始由苏联获得抗战军援;其后借由西伯利亚及外蒙之苏军集结,迫使日军大量
精锐部队留守满洲,无法全力进攻中国。然而中苏签约震惊纳粹德国,促使德国立场发生
转变,德国各界并不乐见中日冲突延续而希望尽早停战,于是德国大使陶德曼于十月开始
穿梭调停中日冲突。其时上海激战,日方开出和平条件并未要求中方承认满洲国,只是要
求华北与上海建立避免冲突之非军事区,并且维护亲日反共立场。国府于十二月南京保卫
战前夕接受调停,日方却以时移势异而拒绝。南京陷落后,日方提出要求中方战争赔偿及
日满中合作,等同承认满洲国,国府无法接受。次年初,日方妄想南京惨败已然危及国府
统治,更再提出苛刻条件,扼杀一切和谈可能,不久近卫内阁发表声明:“帝国政府尔后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之中国新政权之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
权调整两国邦交。”至此,德使陶德曼调停失败告终,进而中日战场上渐趋中苏合作而日
德同盟,以往中德军事互助合作随之逐步断绝。
日方宣称不以国府为对手,乃是发现攻占中国首都无法屈服国府,便在中国重新扶持
亲日政府,以达成瓦解中国抗战之战略目的。除了一九三二年建立之满洲国,日军攻占内
蒙周遭地域而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合并成立所谓“蒙疆联合委员会”,同年十二月日军攻
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即于华北成立所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次年三月又在华中扶植所谓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希冀借由扶持傀儡政权分而治之而以华制华,使得日本得以化解
中国战场困境。然而中国民心大多仍然支持国府持久抗战,国府依恃广大领土幅员,依然
不屈不挠坚持抵抗。
一九三八年初,华中华北日军南北进攻夹击徐州,四月败于台儿庄,增兵迂回再攻才
于五月占领徐州,准备攻抵平汉铁路南下武汉。六月国府采纳先前德国顾问建议,炸开黄
河堤防水淹日军,宣传乃是日军所为,造成日军伤亡惨重而进攻受阻,洪灾其后数年陆续
死亡数十万民众。日军攻势转而沿长江前进上游武汉,激战伤亡惨重,直至十月另辟途径
登陆广州而截断武汉南向海运门户,国府方才撤军退出武汉,另设战时陪都于四川重庆而
继续坚持对日抗战。自此中日军势西东对峙相持往来拉锯,日军无法攻入川陜而迫降国府
,国军也无力反攻驱逐日军离开湖广,双方战事持续不断。日军缺乏足够兵力控制全局,
只能勉强确保后方重要城镇交通点线,号称占领地域乡野其实大多是由中国各方势力争相
盘据。
早在一九三七年抗战初起,国府高层汪精卫即就认为中国必败,不如尽早和谈有利条
约,极力主张对日和平亲善。一九三八年武汉会战期间,汪与近卫私下各遣代表于香港秘
密会谈;年底占领武汉后,近卫首相两度发表声明,提倡建立东亚新秩序,主张日满中亲
善合作反共,要求经济合作及日本在华权益…等,更称日本愿意取消治外法权并归还租界
。汪则与之呼应,离开重庆公开发表和平救国,主张中止抗战。汪乃清末革命名士,兼之
曾为孙文亲信,又是国府政治领袖之一,其出逃谈和影响动见观瞻,国府乃即开除汪之党
政职务并伺机暗杀。其后汪或因近卫内阁倒台而滞留法属越南河内,直至一九三九年五月
才受日方接往东京会谈。
近卫内阁自从一九三七年中日冲突升级,对中态度渐趋强硬,八月放弃对中战事不扩
大方针,九月确立战事已成“支那事变”,十月设立精神动员联盟与计划经济体制,十一
月于皇宫设立大本营以御前会议统筹指挥战事,逐步推进日本因应总体战之军国体制。十
二月于报刊出现〈告全体国民〉宣言鼓吹国民团结一致,头山满亦参与署名,内容具有强
烈皇权复古思想,要求以天皇为中心而举国团结一致,应对处于历史转换关键之世界未曾
有变局,要求去除西洋思想之政党政治对立局面,建立一个超越政党对立的强力新政党组
织。至此日本政局已经趋向皇国极权主义,力图动员全体国民团结奋斗,一致应对战争危
机。近卫内阁带领国民认定日本处于欧美帝国主义包围孤立,尚须抵抗苏联赤化侵害,而
国府却联络苏联与欧美来对抗日本;因而日本为求生存,必须制止国府反日,转换中国成
为盟友共同对抗西洋外敌。
一九三八年一月,陆军于大本营主导策划经由德国对中和谈,却遭近卫否决而发表声
明不以国府为对手,断绝和谈可能。二月,近卫涉入谋划压制国内反对党派,以数百人号
称“防共护国团”,呼应〈告全体国民〉宣言之一国一党诉求,闯入日本两大政党─政友
会与民政党─总部加以占领,要求政党解散,然而在警方介入后政变失败。近卫内阁于四
月颁布国家总动员法与电力国家管理法,五月导入战时经济体制,至此日本走向国家社会
主义之计划经济体制。七月,近卫内阁开始接触国府主张和平反战之汪精卫派系,意图影
响改变国府反日政策。年底近卫两度发表声明,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
携”对中和谈三原则,虽然国府汪派立即呼应叛逃,但蒋中正领导之抗战国府政权并无回
应。攻占武汉仍然不能屈服国府,近卫外交谈和一无所成,行事又受军部挟持,声称厌倦
再作军方傀儡而辞职下台。
一九三九年一月初,平沼骐一郎接任首相,继续沿用近卫内阁班底进行战争。平沼是
名反共反犹之右翼人物,曾于一九一○年炮制株连大逆案而杀害幸德秋水等知名左派人士
,又于一九三四年阴谋制造斋藤内阁弊案动摇政局,素来不为元老西园寺公望所喜。然而
此次任命阁揆,是由天皇内大臣自称负责而访西园告知,自此首相任命实际转由天皇内大
臣宣布,西园作为明治维新最后高层元老只是形式商议而已。西园至此岁数即达九十,年
迈渐衰,几近不问政事。最后西园怀疑近卫能力,认为其凭人气搞民粹政治绝非好事。一
九四○年近卫再度组阁,主导日本参与日德意三国轴心。西园叹其全然愚蠢而无力阻止,
次年底即就老衰病殁。
一九三九年初之平沼内阁,急需解决中国问题。内政上,平沼借由总动员法推行威权
管制,管束游乐,发禁学生,审察媒体发表,干预新闻自由,从而加强社会纪律支援战争
。外交上,为求牵制美英法等国通融中国抗战,除已确立之日德意三国防共协定,更有意
见呼吁建立三国军事同盟。同年三月,平沼内阁决定加强日德同盟但参战条款除外,然而
德国回应却是要求加入参战条款,引发政军高层争议,陆军大多赞同加入,海军主流反对
加入,昭和天皇也是反对加入参战条款,三国军事同盟一事乃而僵持未决。五月于关东军
参谋辻政信蓄意放任下,满洲国与蒙古国发生边境冲突,引发日军与苏军于诺门罕地区之
战斗,随即演变成为局部战争,双方续皆增调兵力布署,战事愈演愈烈,终至八月边境日
军陷入苦战。正当日本寄望基于日德防共协定,对苏作战将会得到德国支援,突然传来德
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全国惊愕之余,满蒙边境日军已遭苏军攻势包抄,苦战突
围,伤亡惨重。其后日苏前线尚在对峙,平沼无法解释德国行径,又遇日军对苏败战,灰
头土脸只得于八月底辞职下台。
日本之败战诺门罕,乃是由于武器装备不如苏联,连带军事思想落后。苏联建国之初
,对日并不具备工业优势,然自一九二八年开始连续实施国家发展之五年计划,不过十年
,经由招揽商转美国产业工厂技术与秘密合作德国研发军工武器,苏联迅速飞跃提升其重
工军工产业实力,兼之地大物博而资源丰厚,得以大量制造先进武器。飞机、战车、火炮
等源源不断生产出厂,产量绝非日本及满洲所能企及,石原莞尔以往担忧果然成真。而且
日本对中作战,极度依赖美国出售战略资源,战争耗费大多皆为美国赚取,实际日本作战
关键后勤资源几乎完全仰赖美国与欧洲列强东南亚殖民地供给,如石油与橡胶。欧美列强
于中日战争供给双方大量物资, 攫获不少商业利益;英法殖民地域也予邻接中国通融物
资转运营利,日本对之无可奈何。
早在一九三八年底,近卫首相声明大日本帝国国策,宣示中日战争与东亚新秩序而言
:‘帝国冀求乃在建设新秩序以确保东亚永远安定,今次征战终极目的亦是在此。’‘帝
国期望支那在于,分担此一新东亚秩序建设之任务。’近卫声明宣示“建设东亚新秩序”
乃是日本今后不可动摇之决心方针,并未动摇国府抗战决心,却而引发美国朝野警觉日本
准备要破坏东亚既有国际秩序,必然影响欧美利益,美国国务卿随即表示任何人都无权强
制任何国家遵守新秩序。一九三九年一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国会演说强调,爱好和平国
家不应资助强化侵略者,并暗示还有许多战争之外的方法可以直接让侵略国政府感受到我
国国民之全面愤怒。美国民意即使孤立主义高涨,然而出自对于日军侵华暴行反感,已达
七成以上赞同切断对日军需输出。当年七月,正当日苏交战诺门罕之际,美国正式通告日
本,基于抗议日本侵略中国,从今废弃美日通商航海条约。废约于半年后生效,日本自此
开始忧患陷入战略资源危机。
一九三九年八月底,陆军推荐派系斗争中立之陆将阿部信行组阁,昭和天皇担忧陆军
亲德倾向而特别批示强调“英美协调继续”。其时长期对中战争恶果已然显现于社会经济
,总体战全面动员之战事需求搾干日本有限工业资源;一般国民已靠口粮配给维持劳动作
息,而于团结爱国宣传胁迫下艰辛存活为国奋斗。阿部上台两天即就欧战爆发,德国进攻
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当时日本朝野自觉逐步陷入国际困境孤立无援,自从一九三二
年建立满洲国挑战国际秩序而退出国联,日本已与英美疏远,一九三七年事变冲突又与中
国为敌而攻战至今无法解决,如今挑战苏联时遭到美国经济压迫,而唯一有力盟友德国竟
然中途变卦,一切不得不使日本政府担忧国运前途。当时一般认为德国对英法之战,将会
重蹈一战覆辙而旷日持久,德国更就无法转身协助日本对抗苏联。以诺门罕战事估测苏军
实力,日本对战苏联乃是危机重重;而此时中国正受苏联有效军援,更是难以征服。故而
阿部内阁转换国策,追随德国修好苏联,九月速与苏联达成停战协定,并透过外交谈判开
始设法拉拢苏联。因应欧战局势,日本高层仍然持续争议日德军事同盟问题,正反对立双
方坚持仍然无解。同时对美贸易谈判陷入死局,政府为求支援战事,甚至要求国民交出家
中铁器以供制造武器,物价上涨,民怨四起。阿部内阁丧尽人气,国会提出不信任案。阿
部认为日德军事同盟将会激化英美与日本对立局势,曾经宣示不介入欧战之方针,招致陆
军反感而趁机倒阁。一九四○年一月,阿部辞职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