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lamc (普兰可)》之铭言:
: ※ 引述《youtien (恒萃工坊)》之铭言:
: 这个不好在fb公开吐槽老友,所以在这边回一下好了...(汗
plamc又来给人打脸了
: : 勤力,不辞劳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三”不是具体的三次,而是抽象的多次。
: 三十百千万都是“多”的意思
: 基本上大禹的神话故事的基本问题就是把看的人当白痴
: 就先不说啥疏通的办法是用龙尾巴扫一扫,所以根本没有又天兄说的啥合作还是管理
: 就课本最强调的这部分,阿艮,你治水可以治到频繁的路过自己家门口,跟我说是黄河?
: 正常逻辑就知道,工程小到就在家附近,应该是治基隆河这种水准以下的小河
: 才有可能好吗....
“三”是多数的意思, 但多就是频繁吗?
传说中禹治水十三年, 就算路过上百次都不算频繁吧
更不要说什么延伸到工程小到在家附近
: : 还有,都说大禹治水体现了“堵不如疏”的道理,但这“堵不如疏”真是大禹一人提出的
: 第二个也是课本很强调的这个部分,也是把看神话的人当白痴
上古传说大部分有神话的部分也有反映现实的部分
如果都要拿神话的部分出来讲, 是讲的人比较白痴, 还是看的人比较白痴?
: 因为如果堵不如疏是真理,那放眼整个震旦历史,怎么所有的朝代治水都是筑堤
有吗?
都江堰不就是分水?
二重疏洪道也是分水啊
是你不知道, 还是大家都智障?
事实上, 以治黄河来讲, 历史上主要的方法仍然是想办法导引入海
而不是筑堤
以下引用顺治九年河道总督杨方兴奏折
黄河古今同患,而治河古今异宜。宋以前治河,但令入海有路,可
南亦可北。元、明以迄我朝,东南漕运,由清口至董口二百余里,
必藉黄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不可以北。若顺水北行
,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之水东西奔荡,不可收拾。今乃欲寻禹
旧蹟,重加疏导,势必别筑长堤,较之增卑培薄,虽易晓然。且河
流挟沙,束之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九,则水缓沙积。数年之后,
河仍他徙,何以济运?臣愚以为河不能无决,决而不筑,司河者之
罪;河不能无淤,淤而不濬,亦司河者之罪。若欲保其不决不淤,
谁敢任之?请敕下廷议,定画一之规,屏二三之说,俾有所遵守。
宋朝以前治黄河, 是采取导引入海为主
若黄河河道阻塞, 则决口令黄河从其他河道入海
到明朝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 才改变长久以来, 决口导引的做法
到底谁告诉你中国史上治水是以筑堤为主的?
: 意思是震旦两千年来的所有人都是智障?
: 大禹就发现超神的堵不如疏的道理了,结果两千年来还在堵?笨到没药救?
: 这个神话还是要用来吹捧震旦文明的耶!根本不及格啊...
: 也不要贬低震旦文明,基本上所有文明都是用堵,就算到现在,淡水河的河堤有两层楼高
: 疏直到现代治水也只是极少数案例
: 基隆河截弯取直,还是更倚靠堤防,因为截弯以后填起来的地方太低
基隆河截弯取直, 一样是有留行水区, 并不是更倚靠堤防
: 现代最知名的“疏”的例子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的S弯河道中间打通成$
: 但是也还是要盖堤防
有人说引导河流之后就不需堤防吗?
史记夏本纪描述禹治水的方式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中略]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
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
朕行。”
这边的陂就是筑堤
我记得以前国中教禹治水的时候, 都会说他的方法是疏濬导引
而且就史书上讲的禹治水的方法, 导引的重要性是大于疏濬
plamc也是国立编译馆时代的学生, 不知道为什么plamc只记得前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