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 引述《onewalker (但愿人长久)》之铭言:
: 一、支谦于黄武年间在武昌译经,没有跟康僧会把佛教带入江左,产生矛盾
: 假设支谦赤乌4年起开始辅佐孙和,这与下面会提到的康僧会于同年"化行南国。
: 初达建邺",时间点十分接近,很难证明支谦比康僧会早到建业
: 二、牟子理惑论的争议..即使不以牟融论处,牟子的活跃年代最晚也在东汉末年
: 仍可视为远在边境的其所在地交阯,在佛教乍到南方的参考依据
: 三、《高僧传》:"桑垣人回发其(安世高)所封函财理自成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慧。
: 传禅经者比丘僧会。是日正四年也"
: 凭安世高所译佛经,可知若安世高给康僧会师事的地点,是在吴地例如会稽的话
: 则必不会等到康僧会来宣扬佛法了
安世高或有南游甚至在江南收徒之事,但其影响力可能是极有限的。
因“初染大法”但“风化未全”,所以企图“道振江左”这不是很好理解吗?
又你引的“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丘僧会”这段资料有疑虑,
慧皎已在按语中辨析。
: 事实上《高僧传》描述安世高"至(会稽)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
: 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陨命"
: 所以应该根本连传教的机会都没,就身亡了
: 重点来了!我们知道安世高还去过广州,正好是康僧会先前待过之处
: 足见安世高是在那边收了陈慧 & 康僧会,入其门下
这怎么能够说是“足见”呢? 哪边有记载康僧会到过广州吗?
: 问题这不表示陈慧后来肯定有回到吴地,否则也不会出现《广弘明集/卷一 -
: 吴主孙权论叙佛道三宗五──出《吴书》》:
: "(孙权赤乌四年)厥名僧会,姓康氏...佛法久被中原,未达江表。会欲道被未闻,
: 化行南国。初达建邺.."
: 以及李师政《辨惑一》"盖闻释迦生于天竺,修多出自西胡。名号无传于周孔,
: 功德靡称于典谟。实远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师儒,逮摄摩腾之入汉,
: 及康僧会之游吴。显舍利于南国.."
: 这甚至比康僧会"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到达建业",还要早了6年之谱
: "江表"自然没把交阯算进去,更未见你前几篇讲的"中国",取代了"中原"
: 两段的南国实为同义,意指康僧会游吴乃为了传佛至全吴国
: 而不限缩康僧会游吴前,已有安世高在交阯的事蹟
分几点来说明:
1.会稽陈慧和康僧会“传承”安世高之学是有,反映在对安般守意经的讲习之上。
而非直接的师承关系。(陈慧或有,僧会应无)
2.广弘明集这条资料怪怪的,不是很清楚广弘明集的体例。
所引吴书如果是韦昭(即韦曜)所著吴书,自是康僧会同代人的重要资料,但:
(1)吴书是吴国国史,“孙权赤乌四年”、“时三国鼎峙。各擅威权”
不似作为吴人的韦昭会用的用词。
(2)“有康居国大丞相长子,弃俗出家为沙门。厥名僧会。姓康氏”。
与出三藏记集、高僧传中“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
说法不同,“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似乎更为具体确实。
(3)僧祐、慧皎时代在道宣之前,其著作时亦广为蒐罗参考众书。
可信的资料应不至于遗漏。
: 四、回头看你的"吴地初染大法",请注意那时康僧会原本居留处 - 交阯
: 业已被并入孙权治下!因此以交阯作为包含在吴地之内的代称,并无不妥
: 然而吴地之广,交阯之外尚有江东、荆州,以及一小部份江北地,乃至夷州
: 总不能说交阯有了佛教,就无限上纲到,整个吴国都有佛教
: 亦即所谓的吴地,没有限制非得是吴国的江左,或者其他任何被指定的区域
你如果把《高僧传‧康僧会》的部份读过一次。(文字不多,很好读)
你会发现慧皎是藉这篇,顺便交待东吴佛教源流。
先写“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
接着写支谦及其与吴主的互动,然后下一转语“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
然后开始讲康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在与吴主互动后立了建初寺。
这边的文意脉络是相当清楚的,“吴地初染大法”明显指的是支谦的影响。
不是你说交趾就是交趾的。
前文已提到佛法的流传是有分很多层次的,可能先在某些地域或社群中流传。
安世高南游、支谦译经并与吴主交游、陈慧的讲习,
甚至从北方南下、或从武昌到建邺的人,也都可能有听闻、薰习、流传佛教的。
一定要说康僧会以前吴地没有“半点”佛教流传,
不论从文献或从常理来说都是很难符合实情的。
又历史上记载许多佛教入华的故事。
西汉哀帝时从大月氏使者受浮图经,东汉明帝时楚王英奉佛。
这些事情容或有之,但却可能侷限在某些个人、地域或社群中。
又譬如我到美国,跟朋友交流佛教,或在和在美台人有佛教的共修。
这样算是传入佛教吗?
所以这边究竟是安世高、支谦、陈慧或谁是第一个把佛教带入吴地的,
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也很难做精确考据。
(许多要找出历史上的第一的努力,都会因年代久远、文献缺乏而难以确证)
但若将康僧会的入吴,建初寺的创立作为佛教传入东吴的“标志”,
却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