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inherd (浣熊提督莱茵哈特)》之铭言:
恕删部分。补充和商榷几点。
: 江忠源在太平军刚刚起事的时候就组建了一只五百人的民兵,称为楚勇。
: 这支民兵在太平军还是最强的初期阶段(咸丰元年)
: 在全州蓑衣渡埋伏,伐木把河流阻断让太平军的船队堵在河流渡口。
: 然后使用砲火攻击,还击毙了南王冯云山。这延后了太平军北攻长沙。
: 最后又追击太平军到长沙参与了长沙守城击退太平军。
江忠源在全州蓑衣渡击毙南王冯云山是清廷方面的宣传,实际上冯在途经全州城外时中炮
,大概是不久后身死的主因。清廷一开始报告也没说很多,到后来开始严重夸大战果。
又,声称用火炮攻击太平军船队也是清廷的说词,实际上蓑衣渡之战主要是在河西岸陆战
,详情参考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
: 那为何曾国藩特别有名? 因为曾国藩真的把团练给做到大规模。
: 因为在当时一开始大多数,省团练大臣手上的兵力普遍都很少几百人而已。
: 团练主要分散在地方村落当作part-time的巡守队。队员平时要种田,偶而集训。
: 曾国藩和当时的一些地方仕绅认为太平军太强大,这种兼差的周末团练只能对付小土匪。
: 不能对付太平军,对付太平军要全职的民兵,但是很难做到,因为全职要付薪水,没钱。
: 所以大多数省分的团练都不强大和庞大。江忠源的楚勇人数最多也只有上千而已。
不完全,所谓的团练若是把非经制的勇壮都列入,则江南大营草创时已有勇壮在内,到了
和春时期更是以勇为主,这些招募来的勇丁基本上已经形同正规军,并不是全为地方上用
于保防的民团。江忠源的楚勇也很早就是机动部队,都一路跑到广东再追回来了。
论规模,江南大营在和春上任后募集勇壮多至七万人,比同一年(当时曾国藩刚初阵)湘军
规模大得多,曾国藩不会是首个大量组织团练勇壮的。
曾国藩之所以声望鹊起,是他在经制官兵(八旗绿营)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顶住了华中
地区的战局,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有迹可循的脉络,可以用同一套规定和方法去扩编大量的
勇营,而且有足够战力去镇压叛乱。
相较而言其他地区的早期团练因为是临时建立的部队,也没有规章可言,训练和装备都很
有限,经常只是经制兵的辅助,就是后来经制兵不敷运用,各地都大量招募勇壮之后,前
面仍是各自为政,战力也参差不齐。
比如说原po提的袁甲三,就是以八旗绿营和各类团练东拼西凑出临淮军,和江南大营或是
华北的胜保、僧格林沁等人差不多,都不似湘军有统一的编制和规章,战力就更不用提了
,要等到太平天国之乱末期,湘军的影响力扩及各省,才让全国的防军都仿效湘军。
: 实际会不会打仗不重要,因为实际上他手上会打仗的人太多了。
: 例如陆军有塔吉布 鲍超 曾国荃 胡林翼等人。
: 水军有彭玉麟(后来变成中国版的暴仿将军) 杨载福等人。
胡林翼不会打仗,基本上没怎么上过战场。
胡林翼厉害的地方是战略擘划,所谓运筹帷幄,另外他也是非常知人善任的人资主管。
: 甚至我认为曾国藩死后满清就失去这种能够管理超过十几万大军能力的人。
: 我说的管理不只是前线指挥,更重要的是招募人员,筹集资金,购买军需物品。
: 把大量军需物品和武器装备送到前线,以及有效的招揽任用优秀的军官和幕僚干部。
: 所以满清在后来甲午战争我觉得大军团表现上比太平天国战争还不如。
: 简而言之,我觉得曾不见得是很好的武将,但是是很好的参谋总长。
曾国藩并没有建立起超越传统官僚制度的系统,仅仅是企图去改善,甲午战争时清廷面临
的瓶颈比太平天国更严重,就算曾国藩复活也没有用。我不否认他个人能力很强,但是他
的框架就是很有侷限。
至于大军团表现,那其实是胡林翼的功劳,曾国藩的调度很平庸。比如说收复安庆就是出
自胡林翼的手笔,出兵时计划有变也是胡林翼去和曾国藩协调去改对策。
天京之围初期(雨花台战役时),曾国藩就已经明显调动不好部队,详情可参考李泰翰〈同
治元年的雨花台攻防战〉,李鸿章、左宗棠乃至于湘军的鲍超等人都不听使唤。同样状况
在剿捻期间会更加明显,曾国藩完全控制不住各派系,甚至李鸿章后来也遇到困难。
此外,包围天京期间,曾国藩也明显无法供给前线要求的装备,甚至是直接否定前线提出
的意见(需要重炮、洋枪等)。
: 主要是湘军有成立一个类似参谋本部的机构:湘军粮台。
: 名义上虽然好像是购买粮食的军需处,
: 但是实际上是从情报到新闻/民事无所不包的参谋本部。
: 所以曾国藩训练了非常多的幕僚,而这些幕僚后来都成为清末重要人物。
: 例如沈葆桢 容闳 李善兰 李鸿章等人
: 而很可惜的是,太平天国战争打完后,湘军的参谋本部就解散了。
清军本来就有粮台制度,湘军是予以改善和加强,但是整体而言还是以各军区自行筹办,
比如说湘军在各省都有粮台,东征时又设东征粮台;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麾下有四个粮
台,共二十种饷源,这就是划区分设的情况。湘淮军的粮台因此没有解散之说,东征粮台
这个为特定作战而设的机构解编了,但是既然持续吃军饷就一直有粮台系统运转。
湘军的粮台虽然有比清代前期好,整体而言不出窠臼,要和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相较实在
是太艰难了。粮台制度既是旧有,甲午战争时清军当然依旧是以粮台制度应战,不过面对
当时的水灾、粮荒等事件,以及海运、铁路的匮乏,简直一蹋糊涂。
主要是湘军没有现代化的兵站制度,相比之下北洋水师是真的系统比较完善。
: 所以中国一直到中法战争前后才认真开始想要引进西方陆军的战术和编制。
: 虽然中国可能比日本还要早大规模引进西式火砲和枪械。
: 但是中国第一间西式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 却是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打完才成立。
: 日本明治元年1872年就成立兵学寮
1862年淮军就已经在引进西方战术了,常胜军的一部分也被直接吸收进淮军。并没有直到
清法战争才开始引进。
问题是清军就是比较有意识的将领,引进战术也都不求甚解、画虎不成反类犬,潘鼎新写
的〈洋枪队大操图说〉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阵图,根本不是现代化战术,也难怪他后来被
法军痛打;周盛传在听了外籍教官的建议后,也不能理解散兵线的概念,错误的以为是把
官兵分成多个小阵,他也不认同军官主要任务是指挥不是战斗的论点,诸如此类,无怪盛
军在甲午战争被惨电。
: 另外其实满清的正规军在当时也不是没有能打的部队和将领。
: 只是往往越打到后来就越消耗到快要变成没有。
: 例如和鲍超齐名的满人名将多隆阿,多隆阿其实也很会带领绿营和八旗兵打仗。
: 平定陕西的民变很大是仰赖多隆阿,只是很可惜多隆阿进城时不小心被狙击手击毙。
: 早期的张国梁等人也不是那么差。后来中法战争的冯子才就是张国梁的部下。绿营将领。
: 只是我自己有个想法,我觉得曾国藩很会训练高级将官。
: 而当时太平天国战争太过惨烈,导致高级军官折损率非常高。
: 而满清传统的军官养成办法跟不上这种程度的消耗(其实湘淮军高级将领消耗也很大)。
: 所以越打到后来,高级军官越来越多湘军/淮军体系的人。
张国梁是江南大营领袖,但是他本人是勇壮出身,严格来说不是绿营出身的将领,而且他
麾下也率领很多募勇(这是他和向荣的派系不合的主因之一)。
多隆阿本来是带八旗骑兵,但是后来有率领湘军步兵。
曾国藩很会训练高级将官吗?可否举几个例子?
其实很多湘军将领根本没有率领大军的经验,比如说三河之战被杀的李续宾,虽然号称是
湘军猛将但是其实只带了没几千人(旧说六千,郦纯考证说可能只有三千)。
如果真要说湘军能人很多,我认为是
1.曾国藩都是从知识分子里面挑出适合的人物
2.湘军主要采用保守到极点的战术,使指挥官不用临机应变,也因此比较大机会培养战术
历练,不会第一战就被秒杀
另外八旗绿营被重创后根本没办法迅速扩充兵源,甚至有些官兵还被吸收到勇营体系,当
然将领就越来越少囉。
以上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