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shi.tw/behind-the-iron-soviet-union-2/
一位勇敢突破铁幕的孤军青年,与他用生命写下的亡国回忆录
2017-09-14|分类:故事|作者:文火
1947 年 12 月,立陶宛森林兄弟高层任命年仅 26 岁的尤奥扎斯.卢克萨(Juozas Luks
a-Daumantas)为特使,命其立即动身前往西欧。卢克萨此行肩负三大使命,一是将苏联
在立陶宛实施的暴行与民众的激烈抵抗公诸于世,呼吁外界干预;二是打探消息,确认西
方何时向苏联宣战;三是请求西方国家出手援助铁幕背后的自由战士。
除了证明身份的文件,卢克萨随身携带两封重要信件,一封是森林兄弟写给联合国的,请
求联合国制止苏联的暴行。另一封则是立陶宛天主教会用拉丁文写给梵蒂冈的,信中描述
了苏联执行流放政策的过程中,立陶宛人民各种惨绝人寰的悲剧,绝望之情溢于纸面,但
却没有奢求梵蒂冈给予物质支持,只求教皇能垂怜慰抚。
遗憾的是,尽管立陶宛几乎全民信仰天主教,天主教信仰更是森林兄弟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封信寄出后仍然如同石沈大海一般,梵蒂冈方面杳无音讯。联合国日理万机,当然也顾
不上答复卢克萨的信。
1947 年圣诞节前夕,卢克萨率领几个得力下属途经加里宁,突破苏联边境的封锁线,开
始了辗转于侨民社区、各色流亡政客交际圈和西欧各国政府的秘密旅途。但是,他没能完
成森林兄弟交代的任务。到达西欧后,经过多方打听,外加吃了一堆闭门羹,他很快了解
到,自由世界既不会与苏联决一死战,也不会向铁幕背后的森林兄弟提供任何帮助,能够
不公开承认波罗的海为苏联合法领土的国家,已算守住道义底线。
当年森林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具有击退苏联的实力,他们之所以能在困境、乃至绝境中坚持
那麽长时间,除了自身的勇气与韧性,还有部分原因是基于对西方大国的一厢情愿,幻想
自由世界将会跨海相救,帮助他们恢复民族独立。
他们只注意到英美两国没有公开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的吞并,只注意到《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宣言》之类的漂亮话,却不知道早在 1942 年,英美就商定在外交谈判中,同意
苏联维持在德国入侵之前的国界,以防苏联与德国中途媾和。
这等于承认苏联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秘密协定中获取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战
后波罗的海三国只能成为史达林的囊中之物。相形之下,铁幕背后那些出身草根的自由战
士,对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的《大西洋宪章》敬若神明,显得极具讽刺意味。
美国国务院在 1940 年曾经公开声明,不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的吞并。但在德黑兰会议期
间,罗斯福总统明确表态“波罗的海历史上和现在都是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他甚至笑
称“我可不打算因为苏军重新占领这些地方就和苏联开战”。
说来森林兄弟还是图样图森破,其实美国人的态度并不令人意外,连整片东欧、中华民国
(这还是战胜国)的主权都可以出卖,何况是连流亡政府都没有的波罗的海国家?因此,
卢克萨这趟西行之旅在出发之际就注定将以悲剧收场。
卢克萨本人的经历很有代表性,颇能体现波罗的海三国亡国史的惨痛与悲壮。
卢克萨出生于 1921 年,父亲是小农场主,家境富裕,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大哥和三个弟弟
,算是个大家族。按照当地习惯,农场由长子继承,其他人包括卢克萨则被送去读书。卢
克萨考上了考纳斯大学建筑学系,但入学不久,立陶宛便被苏联并吞了。
在校期间,卢克萨因为加入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地下组织而遭到逮捕,后来纳粹德国攻入苏
联,全国一片混乱时,他又被释放出狱。到了 1944 年,苏军再度杀入立陶宛,虽然卢克
萨与其三个弟弟都还在上学的年纪,但因为有反苏活动的前科,早早登上克格勃的监控名
单。最终,兄弟四人毅然跪别父母,加入森林兄弟。临行前,卢克萨的母亲轻轻抚摸著四
个孩子的头,对他们说:“你们去参加这场伟大的战争,我只能送上祝福,上帝会保佑你
们,但你们要发誓决不能做俘虏。”
像卢克萨一家这类在当地具有声望、有一定号召力的家族,1944 年之后不是奋起反抗,
就是被早早收拾。主流社会的正经人谁也不会主动去给一个外来的敌对势力当喽囉,这也
就导致苏维埃政权只能雇些当地社会边缘的混混流氓充当民兵。
这里不妨先说一下卢克萨一家的结局。
参加森林兄弟的兄弟四人,三个被苏联的专政机关打死(包括卢克萨),一个被流放到西
伯利亚的劳改营。继续当农场主的大哥因涉嫌窝藏“土匪”,被发配到沃尔库塔服了十年
苦役。卢克萨父亲更惨,被克格勃拖出家去参观儿子的尸体,当场就疯了,几个月后也撒
手人寰。卢克萨两个姐姐,一个早逝,没赶上苏联入侵,另一个姐姐受到弟弟们的牵连,
被迫东躲西藏十多年,侥幸活到五十年代末,赫鲁晓夫稍微放松了阶级斗争那根弦儿,才
得以重见天日。
卢克萨的西欧之旅无疑是失败的,袍泽弟兄托付的使命一个都没能完成。无奈之下,他只
好登门向各国政府的情报机构求助,寄希望于通过向它们提供苏联境内的第一手情报,换
取些许物资与技术方面的援助。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刚好正准备训练一批从苏联、东欧逃
出来的反抗者,派他们潜回祖国搜集军事经济情报,便向已经小有名气的卢克萨发出了邀
请。卢克萨欣然接受,随即被中情局安排到位于西德考夫博伊伦市的训练基地接受为期一
年的谍报训练。
冷战初期,美国、英国与瑞典等国的情报机构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秘密渗透行
动,可惜全部惨遭失败。绝大多数特工一去不复返,前脚刚踏上祖国大地,后脚便落入克
格勃及当地民兵的包围圈,根本来不及跟地下活动的反抗者取得联系。其实,当时西方情
报机构被苏联间谍渗透得一塌糊涂,对于克格勃来说这些渗透行动压根算不上秘密,他们
完全能够料敌先机,从容部署抓捕工作。
举例来说,当时英国军情六处派驻华盛顿的最高负责人金.菲尔比正是一位为苏联人服务
了近二十年的资深间谍,名列苏联谍报圈大名鼎鼎的“剑桥五杰”之首。金.菲尔比主要
负责代表军情六处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进行沟通,协调英美之间合作开展的谍报活
动,因此他有权过目伦敦与华盛顿之间的机密电报。
托了金.菲尔比之流的福,特工们往往还没登上出发的飞机,一应个人资料、行动计划就
被克格勃尽收眼底。另外,卢克萨向西方情报机构透露的森林兄弟内部情况,也被金.菲
尔比等一众内鬼送到了克格勃的办公桌上。冷战结束后,各种有关波罗的海森林兄弟的历
史记述,都不忘着重强调金.菲尔比对苏联成功镇压森林兄弟的卓越贡献。简而言之,金
.菲尔比手上占满了森林兄弟的鲜血。
1950 年 10 月 4 日凌晨,卢克萨与另外两名森林兄弟一同乘坐美国人的 C-47 运输机,
飞入苏联国境,在立陶宛跳伞降落。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人,卢克萨对地形非常熟悉,加上
军事经验丰富,他们顺利摆脱了克格勃的搜捕,躲入邻近村庄的农民家中。
卢卡萨此次回国,旨在动员森林兄弟与西方情报机构开展合作,为后者搜集苏联的军事情
报,以换取援助。卢克萨一行人的到来引发了当地苏维埃政权的恐慌,鉴于卢克萨怀揣中
情局的特殊指令,潜在的危害极大,克格勃特地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本地人组成的突击队,
专门用于抓他。而卢克萨不愧为森林兄弟的优秀骨干,归国后身处重重险境仍然活跃了将
近一年,为中情局送出了大量情报,直到 1951 年 9 月,才被叛徒诱入克格勃设下的陷
阱,在交火中壮烈牺牲。人们至今未能找到卢克萨的尸骨。
今天,当人们回顾卢克萨那趟西欧之行,难免会觉得他是在做白工,是在螳臂当车。他向
西方世界提供的那些情报,尽管是用无数同胞的血与泪换来的,也很快失去利用价值,湮
没于故纸堆。然而,他最重要的贡献并不在此,而是一本用亡国之痛凝成的不朽之作。
滞留西欧期间,卢克萨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一部回忆录。
在这部回忆录里,他描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游击队里独当一面的青
年领袖,试图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将铁幕另一边的暴政与抗争呈现于世人面前。当时苏
联强行树立阶级敌人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毁灭性的灾荒、惨无人道的大流放、寒冬酷暑里
游击队员的苦中作乐、战火中屠狗辈与读书人的袍泽情谊等等,都在回忆录中保存了下来
。
卢克萨是持枪的战士而不是作家,但他丰富的文艺细胞却在书中表露无遗。书中大量记录
了立陶宛民间的民谣与诗歌,字里行间充满对故国文化的自豪感,写的虽是家仇国恨,行
文却不激愤,甚至偶尔会化身段子手,讲些调侃苏联当局的小幽默,大概,只有被苏联共
产主义统治深深刺痛的读者,才能真正领略其隐藏于轻松笔调背后的亡国之痛与对自由的
深切向往。
卢克萨动身回国前,把回忆录手稿托付给了一位立陶宛流亡作家,得力于他的帮助,该书
以《铁幕背后的游击队》(PARTIZANAI)(有的版本直接以《游击队》为题)为题多次出
版,并在侨民圈子广泛流传。1975 年,该书英文版在美国以《自由战士》为题公开出版
。苏联统治时代,卢克萨的回忆录被列为禁书,但各种复印本却在民间广为传阅。
九十年代初,波罗的海三国先后摆脱苏联统治,立陶宛故国重光,卢克萨的回忆录更是一
版再版,二十余年来畅销不衰。该书不仅文笔流畅,可读性强,而且是一份真实性极高的
稀缺口述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立陶宛复国后的新版本除了卢克萨的回忆文字之外
,添加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注释,并且附上若干最新论文,进一步提高了学术性。
论该书对捍卫集体记忆、凝聚民族认同的贡献,足以与其祖国不朽。
现在历史学家基本上一致同意,波罗的海区有组织、有制度的游击战于 1953 年正式结束
,因为森林兄弟的组织体系正是在 1953 年被彻底瓦解,此后虽不乏零星的孤胆“土匪”
,只是一无外援,二无补给,已难成气候。
枪声消停,硝烟散去,仅仅意味着史达林的暂时胜利,却不代表抗争的终结。
整个冷战时代,森林兄弟虽死犹生,他们的种种故事一直在波罗的海民众中间口耳相传,
各种地下刊物也将他们视为某种精神图腾,用以消解苏联对历史真相的独家阐述。许多昔
日的森林兄弟跟卢克萨一样,尸骨无存,连长眠何处都不得而知,但这不妨碍人们将英雄
奋起于草野的传奇一说再说,传颂至今。
到了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巴契夫改革开放时,历史档案也逐渐对外公开,森林兄弟原已
模糊的历史形象突然迅速变得清晰而光辉,他们不再是“土匪”、或“法西斯”、甚至“
纳粹余孽”。他们的宣言,他们的旗帜,他们那些看上去有些幼稚的理想蓝图,终于有机
会在历史舞台上正式亮相。
1990 年上半年,波罗的海三国先后宣布恢复独立,日月重光。
顺便说一下,那一年西方大国对待此事的态度相当有趣,他们先是纷纷表示“从未承认过
苏联对波罗的海的并吞”,但又不肯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地位,美国总统老布什和法
国总统密特朗还表示“应把改善对苏联的关系置于立陶宛问题之上”,继而宣布不会对苏
联实施经济制裁。换句话说,即便邪恶帝国解体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但西方大国仍然首
鼠两端,甚至试图拉苏联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