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0rz.tw/8NP9V
前阵子,台湾的高中生在校庆模仿纳粹阅兵式造成了舆论一片譁然,还惊动了国际的关注
;最近,也有中国游客在德国国会前用纳粹举手礼拍照留念,然后被警察逮捕罚款。这些
虽属偶然事件,而且在欧洲其实也有所谓的“新纳粹”等极端右翼组织在活动,但很明显
的,至少在当地的官方教育中,那段过往虽然不堪回首,却明白的是被当作沉重的历史记
忆,并深刻的反省,严禁再次重演悲剧。而在华文圈内,关于希勒特及纳粹的书籍也绝不
在少数,海峡两岸在这些年里,就我印象中,至少每年都会有一两本相关主题的新书问世
,从纳粹德国的介绍到个人的回忆录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关于希特勒的传记,意外的发现
,似乎就相对薄弱了些。本书作者提到的四本被学界认可的经典作品:Konrad Heiden,
没有翻译;Alan Bullock,联经有翻译一本跟史达林一起的比较列传;Joachim Fest,人
民文学有一本,看评论貌似节译本;Ian Kershaw,这本有全译,但风评颇差,而且被出
版社经营的像劣质读物,还不如记者John Toland的那部畅销之作。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
有点微妙,但福尔克尔‧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的这部书也许会带来一支强大的生力
军。
乌尔里希是德国知名的传记作家、媒体人,在《时代》杂志旗下效力,撰写过拿破仑、俾
斯麦等相关近代人物传记,都颇受好评。这本《希特勒》是他呕心沥血的力作,2013年翻
译成英文之后在亚马逊、Goodread等备受好评,简体中文的引进算是相当快速了。不过,
本书作者只写到了1939年大战前夕,显然还会有续作吧。
坦白说,关于希特勒的研究跟作品在欧美多如过江之鲫,要写出一本有创见跟新意又不落
俗套的作品,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乌尔里希给我的感觉是,他采取了一个史学家严谨的
态度,企图融会贯通这些年众多的研究成果,并做出一些批判跟检讨,在此过程中,尽可
能向读者展示出这位独裁者真实的面貌。跟《第三帝国兴亡史》的作者夏伊勒,或者是《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作者哈夫纳等的鲜明立场不同的是,乌尔里希明显掩盖了个人喜好
,他对于任何偏激,不合理的研究论述一概驳斥,例如,在一段关于希特勒的心理分析章
节里,作者引述了其他研究:
“最离谱的是新近出现的一个观点,参加治疗的一位医生.....虽然通过催眠术治好了希
特勒的“神经质失明症”,却忘记把他从迷幻状态唤醒,由此希特勒一直“停留在催眠状
态”。这样看来,这位有传教意识和天命信仰的独裁者其实是一场有始无终的催眠术的受
害者啊!”
如此离谱的论点,就难以让人接受。此外,在一些我们过去认为应当如此的论述中,他也
毫不留情面的加以推翻。特别是关于以往关于那些替德意志人开脱的种种辩护之词,都被
作者用冷静又不带情感,也不致于太伤人的笔触给褪去。这或许就是他能够备受好评的原
因吧。
关于希特勒所建构出来的种种政治神话中,有一个常被提及的认知是,元首是个禁欲,没
什么私生活,勤奋于国务的工作狂。但乌尔里希说不然,其实这是希特勒刻意为之出的一
种形象。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说明元首跟他那位著名的情人爱娃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如此
扑朔迷离,正是因为希特勒想要塑造出那种献身的假象,所以才不敢让这位地下情人曝光
,所以才会有众多光怪陆离的传闻,野史满天飞。而希特勒也不是什么勤奋的人,至少在
面对那些繁琐的日常政事,等他大权在握之后就立刻抛到一边,除了“重大事件”须要自
己裁夺,或感兴趣的之外,一概交给底下人的处理。作者指出,这也正是元首政治的特色
,底下人必须要时刻“揣摩上意”,甚至“狐假虎威”,把众多私欲弄成是“元首的意志
”来行事。如此政治当然腐化的飞快,但一般民众并不知道实情,都认为这一切是“元首
身边的奸臣在胡作非为,如果他知道了一定会严惩不贷”。于是“如果元首知道…”就变
成当时的一句政治口头禅。而这对熟悉中国政治或者读过帝俄史的人肯定也不陌生。记得
,帝俄统治时代也有类似的传说,那些可怜的农民总相信沙皇是慈悲为怀,热爱他的子民
,坏事肯定都是那些奸臣欺上瞒下,“要是让陛下知道的话..”,也是当时老百姓的口头
禅。看来有些事情真的是“普世”皆准呢。只可惜现在大概只有北朝鲜人会相信这套鬼话
吧。
总之,隐藏在这种政治背后的,是一种腐败跟缺乏效率的体系。而这正是希特勒故意为之
的状态。乌尔里希明确的指出,这是元首的一种御下手法,他喜欢看身边的人为了争权夺
利而恶斗,自己则扮演那个渔翁的角色。对于独裁者来说,这是很寻常的手法,看过毛润
之的私人医生回忆录中的描写,就会做如此想。但对国家来说,却是一种悲剧。希特勒破
坏了德国的政府体系,他随兴创设职位跟权力,导致一堆职权重叠的机构,严重破坏了行
政效率。哈夫纳在他的《破解希特勒》中曾问过一个问题,假设希特勒在1938年极盛时突
然死去,是否就此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人?答案是否定的。哈夫纳的分析很多条,其中一
个就是他明确指出,希特勒破坏了德国的政府体制,放任纳粹党人任意行事,这个统治机
器在他死后会立刻陷入权斗纷争而土崩瓦解,人们将会很快发现“元首神话”的真面目。
尽管希特勒指定了戈林为继承人,但我们都知道此公绝对驾驭不了彼此勾心斗角的纳粹机
器。当第三帝国成为明日黄花时,德国人民就会发现他们崇敬的元首留给他们是怎样的国
家。
希特勒跟犹太人的恩怨是不能回避的议题,作者虽然没有特别开章节讨论,但他在整本书
中始终试图去分析一个疑问:他到底是何时,为何如此痛恨犹太人?乌尔里希也的确挑起
了我同样的疑惑。
其实,熟读欧洲史的人不会陌生,反犹并不是什么特别现象,从基督教时代开始,就一直
回荡在这片大陆,时不时就爆发一下。只是纳粹的活动是离现代最近,也是证据最多,让
世人印象最深,且也是最具系统的屠杀的一次。我并非合理化这种行为,只是要强调它不
是突如其来,也不是只有日耳曼人特别针对这个民族。至于希特勒对于犹太人的态度,乌
尔里希考察过他早期的活动,特别是针对一则小故事,说明了很多事情。作者指出,希特
勒的母亲从罹患癌症到病逝,负责整个治疗过程的是一位犹太人,当时年纪尚轻的他对于
这位医生的协助十分感激,后来纳粹发动反犹运动时,希特勒还指示盖世太保给与这位故
交保护。
作者考察过,希特勒直到在慕尼黑开始踏入政治圈之前,对于犹太人并没有做过什么特别
仇视的举止。我们也许可以合理的推论,这位想要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正是看中了当时德
国垄罩着的反犹氛围,才将他纳入自己的政治主张中。至于其主观中是否真如此想,又另
当别论。毕竟,一个政客是可以把这两者区别的,出于利益的主张随时可以抛弃。不过,
当这个不幸的思想变成一种信仰时,也就骑虎难下,虽然我们看不出希特勒有任何反悔的
意思,毕竟这是很好用的“工具”。当时德国经历过不幸的大战失败,向来自负的民族无
法接受这种后果,必须要找一个代罪羔羊,犹太人就成为最好的标的,一个凝聚“共识”
的手段。今日我们也都明白,转移目标是政客的惯用伎俩。而我则认为,反犹还有一种经
济上的利益,透过大规模的迫害,可以进行财产上的大洗牌,不只是纳粹党徒,相信德国
上下不少人都从中获取了相当的利益,尽管有些人出于良知会有反感,但当它弥漫成为一
种广泛的病症时,“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没有意义了。
不管怎样,作者试图表达而我所理解的是,希特勒也并不是天生反犹,他吸收了这个思想
然后付诸实践,得到了当时周遭人的配合跟认同,这是德国人的共同罪恶,区别在于首犯
与从犯的问题。
乌尔里希在他的这本作品之中,确实做到了他在前言里面表述的目的,虽然未必超越了前
人的作品,但至少个人是觉得并不逊色。不过作者尚缺关于希特勒下半生的描述,有些评
比可能还不好完全定论。中文译本相当流畅,感觉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校对让人有点
无言,巴黎“合约”还是“和约”,编辑大人似乎也迷糊了是吧?不管怎样,瑕不掩瑜,
本书依然是个值得推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