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提一下,ltz040109022版友贴的文章,内容均是摘录自1988年沈阳军区编辑的
《围困长春:一个特殊类型的战役》。例如对于粮食数量的估算是来自114页;空运、
空投从116页开始,9月运补的平均口粮数字则是在121页;投诚人数统计在111页;
共军“慷慨”救济的叙述在161页--但外围地区的灾民原本就是因为国共交战逃难,
或是后来共军将长春周围坚壁清野25公里所造成的;处理灾民的基本原则在163页;
攻占后的处置在220页。
第134页‘而国民党军10万士兵却无一人死于饥饿’的叙述,则是引申自《辽沈战役
亲历记》中,长春市长尚传道的〈长春困守纪事〉,再加以发挥;同一章国军将领
的记述,多处提到麾下士兵因缺粮而浮肿的情况。按本书第86页所述,守城的国军
于八月初即大规模欠粮,仅有部份主力部队能以大豆为主食搭配少量大米或高梁。
柴薪也短缺。第121页所述,有些部队口粮最后连2两都没有,或根本是自生自灭。
编书的沈阳军区不讳言该书主题为“特殊类型的战役”,小弟也摘录一下:
第66-67页
‘由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布告,宣布对长春市内断绝一切交通和商业联系。
特别明确严禁粮食、柴草、蔬菜及其他生活物资流入长春。……
为防止长敌将市内大量食口的负担转嫁于我,对从市内出来的群众予以劝阻。
凡应劝回者,务必设法劝回。不能使敌人达到迅即疏散大量城市人口的目的,
不能使其减少粮食食口的阴谋得逞。……
只要能够在陆地和空中这两条渠道断绝敌人的生活资料来源,那么,长春守敌
10万,加上市民,共约60余万人口,一旦断绝市外粮食供应,其慌恐之状是不
难想像的。即使国民党军的杀民养军政策行有特效,口粮难以为继,也将锐气
大减,馁无斗志了。如那时我再攻城,一举即可全歼守敌。因此,东北人民解
放军总部指出:包围封锁,是大的攻城战中一种有效的作战手段。……’
共军实际意图将平民也围困在长春,以消耗守军粮食、削弱士气,待合适时机攻城。
这种“特殊”手段随即引起共军基层的反弹。于六月底,共军高层再次重申命令,
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封锁。
第79页:
‘“围指”首长号召全体围城部队的指战员充分认识,不让一粒粮一根草进入长
春,是我军对敌斗争的策略,也是对敌作战的手段。要求全体指战员克服片面
的慈善观点,着眼于大局。……
有的干部、战士执行封锁任务敷衍了事。有些饥民逃出了敌人的哨卡,进至我
军岗哨前,要求到解放区去活命。……有些人的心软了下来,不得不擅自放人
出卡。……’
第173-174页:
‘……当时在部队中产生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干部、战士认为:“经济
封锁,还不是坑老百姓,老百姓遭罪!”……另一种思想认识是片面的慈悲观
点,认为围困的办法不“人道”……’
在《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收录的〈一名国军少尉的日记〉,亦有同
期间的相似记载,其中第220页提及他认识的逃离平民无法脱困:
‘……八路军横说竖说都是一个不放。你给他们跪下,他们也跪下声言是上面的
命令,不敢违背……’
本书罗列许多篇幅,力陈国军强征米粮手段卑劣狡诈、高官坐视物价飞涨借机敛财
等等,并将10万平民的牺牲归咎于国军“杀民养军”政策。但共军中央却刻意采取
此种‘困饿战’,并且自始至终都无视于百姓冻饿倒毙,坚持进行强力封锁。事后
不只围城成功经验重大,结论亦洋洋洒洒:
‘……假如我军围城之始,即把长春守敌肩上的几十万市民食口的包袱卸下来,
让他们吃饱了肚子,精力充沛地对付我们,岂不是失去了围困封锁的意义?
既然包围封锁,就必须尽可能地给敌人制造固守的困难,几十万市民食口的
包袱,宛如我对敌经济封锁的另一支强有力的偏师,卓有成效地削弱了守敌
的固守能量,缩短了我军围困的时间,促使守敌早日土崩瓦解,我军早日解
放长春。…’(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