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orld.yam.com/post.php?id=2655
这个男人,让世界上多了一种味道。
他叫池田菊苗(1863-1936),曾经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1908年,他从日本人喜
爱的昆布料理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味觉,叫做“うま味”(umami),中文或者叫做鲜味。
在这之前,科学家认定的味觉只有四种:甜、酸、苦、咸。池田菊苗的うま味,成为了第
五种,不过英文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词汇,只能按照日文发音,称它为umami。
池田菊苗不只发现了新的味觉,他还发现了制造这种味觉的方法。1908年的夏天,他以此
取得专利权,并且和企业家好友铃木三郎助合作,成立了一家名叫“味之素”(Ajinomoto
)的公司,并从隔一年开始大量产销这种新的调味料──今天我们熟知的味精。
只是,味精刚登场的时候,日本的家庭主妇并不怎么买单,大家似乎还是习惯传统的料理
方式。
为了让味精进入一般家庭,味之素开始大打广告,看准了20世纪初年,正在学习西化的新
一代日本女性。他们打着“科学”“卫生”“简便”的旗帜,商请当时知名的美食作家代
言,甚至直接走进校园,把样品跟食谱,送给新娘学校的女学生们。
这种策略果然奏效,从1930开始,味精不仅开始在日本家庭中普及,连一些高级餐厅也开
始使用。不过,许多厨师刚开始并不愿意承认──大厨怎么能跟一般家庭主妇一样呢?
不过味精在台湾可就不一样了。根据当时味之素公司的纪录,台湾人不分男女老少、贫富
贵贱,都很喜爱加了味精的食物,味之素公司甚至不用烦恼行销策略。
台湾人之所以对味素接受的这么快,要归功路边摊──他们是使用味素的主力。除此之外
,传统中国料理,也比较习惯在食物中添加各种调味料。
虽说如此,味之素在当时的中国却没能顺利开拓市场。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自己开了一
家味精公司。
这家公司名叫“天厨”,1923年在上海设立。他们仿造味之素的包装,但在广告中强调“
爱用国货”,再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终于把味之素打得落花流水。
幸好,味之素虽然在中国市场碰壁,却在美国找到另外一片天。当时美国流行罐头食物,
为了不让罐头食物食之无味,这些公司大量添加了化学调味料,当然,也包括了味精。
后来中式餐馆在美国越来越普及,添加味精也成为美式中华料理的一大特色。
只不过,到了二次大战之后,味精在美国的地位却受到严重挑战。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一封读者来
信。一位署名Robert Ho Man Kwok的医生说,他最近在中国餐厅吃完饭后,都觉得身体不
适。
这封投书意外地引发了许多共鸣,许多美国人纷纷写信,宣称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扰,
在吃完中餐后容易头痛、头晕、心悸。
至于这个特别的症状,最后被命名之为“中国餐馆症候群”(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尽管六十年前,味精是位日本人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