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慈禧,紫禁城唯一的男子汉

楼主: kpg (不再爱你一点点)   2014-09-12 14:32:41
本文摘自:《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
作者:张戎
http://gushi.tw/archives/1210
一八九四年底,日本夺取旅顺口后,发话可以和谈。两名中国代表准备赴日。启程之前他
们于一八九五年一月五日觐见慈禧和光绪。之后慈禧又送去一道谕旨,特别庄重地“用黄
纸书之”,令使者:“如日本所请于国体有碍,及中国力所不逮者,皆不许擅许。凛之,
慎之。”
两名使者到达日本时,正值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失守。海军曾数度接到电旨,要求他们在
万不得已时沉船,“总之万不可以我船资敌。”可是官兵拒绝服从命令。许多人跪下向丁
汝昌求情,要他带领他们投降,不能沉船,以免日本人为沉舰而杀害他们。面对这样的压
力,一八九五年二月,丁汝昌签署了投降书,把北洋十艘军舰,包括一艘铁甲舰,悉数交
给了日本,然后吞鸦片自尽。至此,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覆灭。日本胜利者轻蔑地说:
“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东京不接受两名和谈代表,要李鸿章前来。
慈禧意识到和谈不会有能接受的结果。二月六日,她召见军机大臣,一开头就说日本“势
难迁就”,应该“撤使归国”,意思是继续打。翁同龢记载,说这些话时,她“辞色俱厉
”。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嗫嚅委婉”地“劝慰”:“不可决绝”。她坚持要打。第
二天,她召见准备代理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王文韶,王见她“忧愤形于辞色”
。王在日记里写道:慈禧反复叮嘱他,要他告诉官兵皇太后决心打下去,“不惮烦言,历
三刻许”,才放王走。王怕她还有话要说,就等在外边,直到确定慈禧不再召见了才离开
。慈禧以自己的名义给王一道谕令,要众将士“各矢天良,力图振作。果能奋勇争先,杀
贼立功,必有不次之赏。”
当时在南方做总督的张之洞,想法跟慈禧一样,一再呼吁不能让日本默认条件,应该不惜
撤使再战。慈禧给他发电报,要他帮助朝廷决策军事。当张之洞委婉地向北京询问有关资
讯时,光绪给他来了个“休管闲事”的电旨:“北洋事务,自有专司,焉能事事饬南洋知
之?所请著毋庸议。”
慈禧的话不算数。决策的男人──光绪、恭亲王和其他军机大臣──都不想再战,宁愿接
受日本的任何条件。他们怕的是日本攻进北京,推翻清王朝。光绪一想到他有可能逃亡,
就“声泪并发”,让翁帝师“流汗战栗,罔知所措”。慈禧被迫同意派李鸿章去日本。她
要军机大臣叫李先来北京“请训”。恭亲王生怕慈禧给李交代条件,使谈判破裂,插嘴说
皇上的意思是“不令来京,如此恐与早间所奉谕旨不符”。慈禧生气地说:你们不是问我
的意见吗?那么“我可作一半主张”。
李鸿章来了。二月二十五日,他和恭亲王一道觐见慈禧,告诉她日本的条件是一定要割地
:“非有让地之权者不必派来”,而光绪已经决定在这个前提下派李鸿章前去。翁同龢第
二天日记写道,慈禧坚决反对李鸿章在割地的条件下赴日,恭亲王一再劝说,慈禧说:你
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再来问我!(“昨语割地达请东朝,大拂圣意”,“昨李鸿章
所奏,恭邸所陈,大拂慈圣之意,曰:‘任汝为之,毋以启予也。’”东朝、圣、慈圣,
都指慈禧。)当光绪还想问她,李鸿章可以割哪块地给日本时,她派太监出来说,她生病
了,不见,让皇上自己决定。
李鸿章对光绪说:“割地之说不敢担承”,“让地不敢允”。光绪只好自己发指示。三月
三日,他给李鸿章书面谕旨,又通过军机大臣再次对李强调:“予以商让土地之权。”割
让土地不仅是皇上的决定,也是全体军机大臣的意见。这一天,军机大臣集体上书慈禧,
恳求她理解皇上:“现在勉就和局,所注意者,惟在让地一节,若驳斥不允,则都城之危
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慈禧没有答复。光绪在慈禧宫外
走来走去,想见她,得到她的认可。慈禧不见他,他只好“逡巡而退”。
四月八日,日本的全部条件来了。要钜款,要辽东半岛,要台湾(包括附近的澎湖列岛)
。台湾,用张之洞上书的话说:“极关紧要”。它是帝国的“精华,地广物蕃,公家进款
每年二百余万,商民所入数十倍于此,未开之利,更不待言。”据翁同龢记,慈禧对光绪
说:“两地皆不可弃,即撤使再战亦不恤也。”
当然,慈禧也没有锦囊妙计,有的只是决绝的意志,承担风险的胆量。然而宫中的男人都
不愿冒险。四月十四日,伊藤首相发出最后通牒,不答应条件就派十万日兵直犯北京。皇
上吓坏了,下令马上接受日本条件:“即遵前旨与之订约”。十七日,李鸿章和伊藤签订
了马关条约。日本拿走了垂涎的土地,再加赔款二亿两银子。
甲午战争中光绪的表现使慈禧感到绝望。光绪一度害怕慈禧因此废了他,他派文廷式去见
两江总督刘坤一,请刘帮助“以遏慈禧拟行废立之谋”。这一步慈禧没有走。事实上她也
很难走:包括恭亲王在内的军机大臣都站在光绪一边。她只能对刘坤一大谈“我甚爱皇帝
”一类的话。她后来对刘说:战争、和谈时期,“我焦急太过,日晚则神识昏迷。”有太
监时常见她独自偷偷哭泣,感到她“心中无限之痛苦,咸流露于暗泣之中”,说慈禧是“
天地间最痛苦之人”。
相较于中国一八四二年对英,一八六○年对英、法的两次赔款,马关赔款显示出亚洲新强
胃口既大又霸道。英、法的索价──一次二千一百万元洋银,另一次一国八百万两银子─
─或多或少跟他们的兵费和平民损失有关。马关条约的二亿两银子则跟日本的消耗毫无关
系。战争开始时,日本全部国库库存三千万,战争中出售国债八千万,还未收齐。李鸿章
在谈判马关条约时列举的这些数字,伊藤并未质疑。
马关条约虽然还未公布,内容已经传遍全国,震惊朝野。北京有数百名官员上书,要求皇
上拒绝批准条约。上书的还有一千多名从各省到北京来参加会试的举人。这样大规模的、
异口同声地说“不”,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第一次。但是他们的慷慨激昂诚如赫德所说,
是“空话,不作数的空话”。公众舆论不像农民起义,对光绪没有实质性的压力;而日本
则可能推翻大清统治。
出人意料,俄国、德国和法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理由是占领它“
将让中国首都永远受威胁”。欧洲害怕日本控制中国。赫德写道:“日本战胜、统治中国
,将建成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最野心勃勃、最勇往直前、最强大……未来的二
十世纪,小心点!”德皇威廉二世第一次使用“黄祸”一词来描绘欧洲的梦魇:“整个中
国、整个亚洲,都由日本统治。”
欧洲不能容忍日本占领中国,这使慈禧得出结论,日本进攻北京、推翻清王朝的可能性极
小,日本还没有条件挑战欧洲。她希望光绪和大臣们能看到这一点,不接受马关条约,重
新和日本谈判。四月二十六日,她要军机大臣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告诉她。
大臣们和光绪一样,在对日本强硬之前,他们要知道如果日本不接受要求,三国将会采取
何种行动。他们发电报给三国,三国无回音。二十三岁的皇上“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
。军机大臣没人主张不批准条约,谁也不愿负亡清的责任。大家都看着恭亲王,尽管他无
谋可出无策可画,人又病得不轻。他的意见是批准。这和他的一贯作风一脉相承。
慈禧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态度起了些变化,不再强硬反对批准条约。(翁:“恭闻东
朝犹持前说,而指有所归。”)五月二日那天,光绪走出徘徊,决心批准:“上意幡然有
批准之谕”。翁帝师“于是战栗哽咽,承旨而退”,和光绪在书房里哭成一团。光绪想赶
快了结,五月八日“催伍廷芳等在烟台即日换约,遂于是夜子初换讫。”
签订、批准马关条约,光绪选择的是“一条最平安的路”,赫德认为,“事关一个帝国的
命运呀!”但是对慈禧来说,马关条约的代价过于高昂。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此时在中日间斡旋调解。他既身临了战前的“好日子”,又目睹了战后
的黑暗深渊,写道:“中日战争是中国末日的开端。”除了二亿两银子的赔款,中国为了
收回辽东半岛,又额外付给日本三千万两银子。(日本最终接受了欧洲三国的要求,归还
了辽东半岛。)日本获得的,相当于它四年的财政收入,外加大量军舰等战利品。
为了赔款,光绪在苛刻条件下从西方借了三亿两银子。过去三十年,中国外债总共只有四
千一百万两银子,到一八九五年基本还清。现在却背上了巨石般沉重的包袱。清政府为偿
付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连本带利共六亿多两银子,几乎是一八九五年财政收入(一亿零一百
五十六万七千两银子)的六倍。
这场灭顶之灾,帐一向算在在慈禧头上。人们说她把建海军的钱拿去造颐和园,导致战争
失败;说她一意主和;说她在战争期间不顾反对大办六十大寿。有人还捏造了句慈禧名言
:“谁叫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事实上,没有任何严肃的文史资料记
载她说过这句话。中国的现代海军是慈禧创建,她为了修颐和园从海军拿的钱,并没有对
海军建设产生根本性影响,甲午战争失败与修颐和园无关。一意求和的更不是她。宫廷中
只有她一个人毫不含糊地主张拒绝日本的条件。
甲午战败、马关签约,责任归根究底在光绪皇帝。他弱不禁风的肩头承担不起千钧重担。
赫德当时慨叹道:中国“没有首脑──没有强人”。其实,那里有一个女强人。但身为女
人她不能做首脑,宫墙外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一位颇有洞察力的法国人说:慈禧是“中国
唯一的男子汉”。这才是一八九五年紫禁城中的慈禧。
作者: Yenfu35 (廣平君)   2014-09-12 15:31:00
原来“著毋庸议”这么早就有了@@
作者: Pietro (☞金肃πετροσ)   2014-09-12 17:28:00
橡皮推翻了满清
作者: lostkimo (累的不想呼吸)   2014-09-12 18:24:00
里面说的都是有考据的吗?? 如果是真的~~还真是出乎意料
作者: iiooiioou (爱幻想的O宅)   2014-09-12 18:29:00
北洋海军后勤维护更新经费不足,政治改革停滞不前清末这样的环境,慈禧跟她提携拉拔的官僚逃不了责任当然把问题往她身上推是不对的,但绝对不是“没有错”晚清五十年检讨起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制度体系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政府,铁定处理不了列强带来的挑战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酱,酱不汁冰,难吃!)   2014-09-12 19:18:00
借转文。
作者: uly1113 (Mirage)   2014-09-12 22:39:00
这本书在描述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角色关系,就和plamc大的说法不太一样了...
作者: kimohuang (贝果)   2014-09-13 04:42:00
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作者: bobju (枯藤老树昏鸦)   2014-09-13 16:04:00
紫禁城[唯一]疯狂男子汉
作者: Akaiito (花梨)   2014-09-14 23:00:00
这本书过度美化慈禧 当成参考还勉强可以 建议别当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