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004
味精如何从“餐桌毒药”,摇身变为欧美料理界新潮流“鲜味”?
Web Only 编译 张毓思 2020-02-15
厨房好帮手味精,曾一度被谣传为对健康有害,不只是台湾,连美国人听到MSG都闻之色
变。然而曾几何时,这个“餐桌毒药”成为了欧美料理界最潮的关键字,“鲜味”(
umami)?
只要洒上一点点,就可以为清淡的料理增添层次丰富的鲜甜。
婆婆妈妈的厨房好帮手“味精”,曾几何时被贴上对健康有害的负面标签,让一般人对味
精必之惟恐不及。其实不只是台湾人,连美国人听到MSG(味精),都会联想到有害健康
的负面形象。
但你知道,这个长期被污名化的料理妙方,正在欧美料理界东山再起,只是这一次,它的
名字叫做“鲜味”(umami)。
从实境料理比赛主题,到明星厨师的料理哲学,“鲜味”俨然是2010年以来的欧美料理新
潮流。
这个原本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餐桌毒药”,究竟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时下最潮的料理
潮流呢?
味精(鲜味)是什么?
在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喝下了一碗海带汤,他问了一个自此改变食品产业的问题
:“究竟是什么东西给了日式高汤这般鲜美的肉味?”
这些用海带熬煮而成的高汤,经常被用来为素食料理提味,虽然料理手法行之有年,没有
人能够解释为什么高汤可以增添如此丰厚的鲜甜肉味。
池田菊苗在研究后,发现了海带汤“鲜味”的来源,其实就是麸胺酸钠。池田菊苗于是把
这个物质命名为酸、甜、苦、辣之后的第五味,鲜味。
在1909年,池田菊苗的技术被用于量产麸胺酸钠,这个产品就是现在耳熟能详的日本味精
品牌“味之素”。
厨房必需品味精,如何成为传说中的健康杀手?
味精从日本料理流行到中国,而味精的使用也跟着中国料理,一起进入美国的中式餐馆。
至于味精究竟是如何获得今天在欧美的负面形象?《日本时报》指出,味精的污名化最早
可以追溯自1968年,一名中国裔美国医师郭浩民(Robert Ho Man Kwok,音译)在新英格
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投书。
郭浩民在投书中,描述在中式餐馆用餐后,与朋友所出现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后颈麻木
、虚弱与心悸,而郭浩民在投书中推测,这些症状可能的元凶,包括酱油、料理酒与味精
。
郭浩民的投书在刊出以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收到众多的读者投书,描述自己在中餐馆经
历过一样的症状。
这个症状随后被描述为“中餐馆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而味精被
视为这些症状的肇因。
改名改运?味精如何变成“鲜味”?
近代的研究多反驳“中餐馆症候群”这个无稽的指控。美国食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味
精视为安全食品,与盐巴或是玉米糖浆同样安全。
研究味精的美国德州A&M大学,动物科学教授吴国尧(Guoyao Wu,音译)说,“传统上宣
称味精会造成‘中餐馆症候群’的指控,根本毫无根据。”
味精在美国长期以来的负面形象,也让日本公司“味之素”投下三年1000万美元的公关形
象改造计划。而餐厅也选择不使用遭到污名化的MSG,转而使用中性活泼的名称“鲜味(
umami)”。
以“鲜味”之名重新出道的味精,如今已是欧美料理界的最新潮流。
创新的明星主厨大卫张(David Chang)与鲜味汉堡(Umami Burger)老板彿莱希曼(
Adam Fleichman),便把它们的餐饮事业建立在鲜味之上。而鲜味也成为料理电视台
Food Network与Travel Channel上,不可避免的时髦词汇。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鲜味与味精之间的关系,他们知道第五味就是鲜味,”彿莱希曼说,
“我们觉得用味精这个名字不够有创意,我们想要创造一个没有味精负面形象的第五味。
无论如何,味精这个名字的形象实在太差了。”
(资料来源:WSJ, The Japan Times, Smiths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