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一些明中叶以前砲耳的实例与文献

楼主: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21-07-04 17:27:43
唉呀。
https://reurl.cc/j8rQ1L
上面这是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元代铜铳附砲耳。
http://tech.sina.com.cn/d/2005-10-20/1303744237.shtml
上面是2005年怀来出土、明中前期的火砲。新闻写71门,我
查后来的保存报告是写69门。新闻照片明显也是带砲耳的。
另外1978年出土的宜宾大铜砲,形制与之前提到的洪武十年
大铁砲差不多,一样还带两对共四个砲耳。因为铜砲上没有铭文
,目前认为是比洪武年间稍晚、明代前期的铜砲。
至于形制与洪武大铁砲相似、但只带一对砲耳的常州铜砲,
也不是孤例;Sun Laichen在〈Chinese-style gunpowder weapons
in Southeast Asia〉中就提到过一门越南河内历史博物馆的藏品
,形制与洪武铁砲接近,但只带一对砲耳。
(见《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of Southeast Asia Continuing explorations》, pp. 84-85)
欸所以说呢这样看下来明代火砲使用砲耳的情形并不像某先
生所说的存在断裂的状态,其实还是可以找到中间例证。也不像
某先生所说他不是圆柱形砲耳所以不算,实际上,元代的实例已
经是圆柱形的了(维基上的侧面照片):
https://reurl.cc/0jW4kK
换言之,除了锈蚀、缺损等可能性之外,也有别的原因影响
这些大型砲(元代的实例尺寸很小)不把砲耳铸成完整圆柱。当时
的火砲是以泥模铸成,砲成之后泥模损坏,就不能用了。其次,
这类型大型火砲使用石弹,需要石匠去刻削。也就是说,无论是
火砲本身还是砲弹,工匠抵达战地之后就地制作会比先作好再运
输省事很多。这种环境下部分工艺偷工减料可以理解,反正可能
也就只用这回。
至于明中叶以后为何许多火砲实物上没有砲耳呢?主要原因
是应对北方的游牧骑兵时,较大型的火砲主要用在零距离射击拒
止敌人上,而较小型的火器则可以依托战车提供的屏障开铳眼,
所以对支架的需求没那么大。举例来说,16世纪后半欧洲流行的
musket,也是步兵带了个简单支架完事,并不需要多复杂的铳架。
即使如此,1450年以后设计的明代战车中,有不少实例都还
是带有可任意旋转的铳架与砲。比如说成化十三年(1477)的“火
雷车”,就是“中立管心木,安置转轴,上设神砲”(《明实录》
成化十三年十二月丙申)。
弘治十三年(1500)设计的战车,则说是“有曰虎尾砲者,置
于车厢角柱之上,四面随贼所至,移柄而击之。有曰将军砲者,
置于车厢之中,候贼众冲突酌量击之”(《明实录》弘治十三年七
月戊辰)。可见设于支架上活转、随打零贼的是小铳,大砲则用来
阻击大波袭来的敌军。成化十九年(1483)余子俊设计的战车也是
“砲四个,车箱内安三个,虎尾上安一个”(《余肃敏公奏议》)
,一样是三门火砲用来拒众,另外一门零敲碎打。
换言之,明代中叶使用铳架的火砲在文献(其实明代早期的
《火龙经》中图片也不少,但因为在明代这本书是抄本,附图一
般都画得很潦草,而且《火龙经》传抄的过程中多加了许多中晚
明以后的内容,定年比较困难,只能照火砲形制来推断)中并不难
见,不需要等到佛狼机(大约1520年代以后,也有学者认为在1510
年代)出现才来技术转移。当然这些支架未必都在铳身上铸砲耳
,毕竟把铳身安在铳床上直接在铳床上开眼插入支架也是可以的
。不过元代出土的实例已经说明,就算要在铳身上加铸铳耳,也
没什么问题。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21-07-04 18:05:00
大推
作者: tucker (苦恼的尼采)   2021-07-04 19:06:00
作者: mikamikan (mikamikan)   2021-07-04 20:0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