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大家晚安
发生在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的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先后调集了大约十余万的兵力防
守首都南京,包括:
第2军团(徐源泉,奉系张宗昌旧部)、第66军(叶肇,粤军)、第71军(王敬久、中央
嫡系)、第72军(孙元良,中央嫡系)、第74军(俞济时,中央嫡系)、第78军(宋希濂
,中央嫡系)、第83军(邓龙光,粤军)、教导总队(桂永清,中央嫡系)、宪兵部队(
萧山令,中央嫡系)...等。
这些部队数量看起来不少,但却多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疲惫残军,以及刚刚补充、没有
作战经验的新兵。
1937年12月1日开始,在日军调集二十万大军,多路并进,在日军挟著压倒性优势兵力及
火力进攻下,南京守军虽浴血奋战仍节节败退,日军在12月10日已经重重合围南京城。
1937年12月12日下午五时,南京卫戍司令官唐生智,向各军军长下达当夜十一时“大部突
围,一部渡江”,意即总部跟第78军从下关过江,其他部队正面突围。
但因为撤退消息提早外泄,部队各级指挥混乱,人心惶惶,绝大部分的守军部队争相直奔
下关江边,意图北渡长江突围。因为争先逃生,部队及难民塞爆城门及江边,撤退情况完
全失去掌握,船少人多,12日晚上,真正能安全渡江的人不多;除了74军,因军长俞济时
是交通部长俞飞鹏的侄子,事先留下一艘小火轮,所以74军得以有五千多人渡江安全撤退
。
而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驻守南京城北面乌龙山要塞的第2军团,按计画是要最后撤退
的,但军团长徐源泉12日下午撤退会议一结束,就带着部队乘坐事先控有的民船渡江,成
了最早撤退的部队...。13日拂晓,日军轻松占领乌龙山要塞,日军海军及陆军步兵随即
封锁长江江面,攻击渡江中的撤退守军,造成大量死伤。
仅粤军叶肇的66军跟邓龙光的83军依照唐生智的指示,向日军阵地正面突围。
以上写了那么多的背景叙述,想讨论的是以下:
为什么面对重重包围,且具压倒性火力、兵力优势的日军,这两支粤军部队还可以突围
成功,两个军长叶肇跟邓龙光都脱险,嗣后两军也各收容约两千残兵,反而主动向火线
突围的部队,可以突破日军重重包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