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冠为濮阳长",如果解读为当濮阳长时,仍为弱冠之年,而非弱冠当濮阳长
: 却不知当了多久的话,袁绍在184年辞掉濮阳长,回家守丧6年,到189年终于应辟
: 假设29岁仍以弱冠年龄来算,184年袁绍29岁,意味袁绍生于155年!
和袁绍几岁无关。不过这推论是不可能的。
第一,这样等于是完全无视英雄记所载的:“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
客。”,或后汉书载的:“三年礼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服阕,徙居洛阳。”袁绍就
是服完六年丧,之后才移居洛阳,时间序很清楚。
而且若照这推论,袁绍184年到洛阳开始服丧,那他“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
填接街陌”的时间,岂不就落在丧期内?
第二,袁绍早在灵帝朝时就是出仕了,很多证据。除“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
为佐军校尉”外,还有:
后汉书何进传:“(蹇)硕…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进阴知其谋,乃上遣
袁绍东集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好,我知道有人会说这段也没说袁绍已经当官,何进当然可能叫一个正在服丧的平民士大
夫去东方调兵。那再看这个。
后汉书盖勋传:“(盖勋)后去官,征拜讨虏校尉。灵帝召见…勋时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
袁绍同典禁兵。勋谓虞、绍曰:‘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
第三,“太傅袁隗”一节,我认为不能做为定年的依据。我的观察是,当史书提到一个人
的头衔时,除非那头衔与那一段的记录内容直接相关,要不然会有时间上误植。尤其像三
公、上公这种尊衔,可能只是记录者用来表示对被记录者的尊称,并不一定表示该被记录
者在那个时点一定挂有那头衔。
例如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胡广当太傅是168年陈蕃被诛后
的事,那时蔡邕已经35岁了,不可能再称“少”,比较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蔡邕年轻时拜还
不是太傅的胡广为师,后汉书“太傅”二字纯粹就是对胡广敬称。像球衣退休那样。
第四,讲到后汉书中许劭和徐璆的段落。我的解释很简单,徐璆确实是在184年后当汝南
太守,许劭也是在184年后当汝南郡功曹,但袁绍回乡是在184年之前,许劭和陈蕃的互动
自然也在184前,因为再接下来曹操要求许劭评论那段,按三国志武帝纪,应该也是在184
年之前。
毕竟这几段不是在为许劭记年,是在说明他的为人与影响力,所以袁宏后汉纪最后补一句
“劭之见惮,皆此类也”。
许劭生于150年左右,他也不是184年当功曹后才有影响力,他一直都在汝南搞月旦评,袁
绍归乡在意的不是“功曹”这职位,单纯是许劭这人。
最后关于袁绍年纪,我也没什么更确切的推论,但我倾向150年左右,可能再早一点。毕
竟191年左右,袁绍派人游说曹操的说词是袁公“二子已长”;196年袁谭就已经独领青州
,打田楷、孔融,同时间还让他的小舅子(妻弟)领兵。这说明袁谭当时年纪应该不小了,
妻子年纪也不小了,应该不是二十出头岁的年轻人人,那倒推回去,袁绍应该不会太年轻
。当然这只是推论,毕竟袁绍也可能很早秋…我说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