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引述《boman (暴 民)》之铭言:
: : 临洮在狄道以南在这话题从来没有争议过,花这时间不如好好拿实际的实据去证明
: : 你的论点。现在反而越讲多就错越多。
: 大家都是用后人的资料去推测古代的人事时地物,除非你穿越时空到三国去
: 否则对错都还有讨论空间
: 别人跟你意见不同就咬定对方错,这样又有实际证明到什么东西?
没有异议的地方亦不是提出新观点,奇怪的行为。
从史料看是错又说是错有什么问题,讨论空间也要建基有根据
有理论支持,非空口讲白话。
: : 故关有可能是秦代的长城的关或相关关防,但如何跑出来是在狄道以
: : 南?你有没有查过秦长城是什么样子。
: 换我反问你,你敢肯定秦长城有多少个关吗?是否有几个关位在狄道境内?
: 只要故关可能是秦长城的关,这前提成立的话,为何连你都同意的,在狄道以南的临洮
: 不能有"起临洮"(史记)的秦长城当中的故关?
: 这不就表示故关在狄道以南..
因我没有提出长城有多少个关,自不需去论证长城有多少个关,你
提出故关在狄道以南,又没有论据在什么地方,只需按狄道北还有
长城,你的说法如没有証据显示狄道北不可能是故关所在,那已经
是错。
: : 《三国志集解》对故关有以下解说
: : 故关,即河关也,在洮水西。 胡三省曰:谓汉时故边关也。
: : 《一统志》:在狄道州北三十里。
: 我的想法是,曹魏继承自东汉,而曹魏本身又没有修缮长城的纪录(有的话烦请告知)是
: 所以"故"边关指的应该是秦时的边关
故关可以解以前的关本就没有肯定是长城的关,也没有需要是前朝的关,
可以大胆假设,也需要小心求证,在没有排除狄道北下,这说法是错。
: : 已知姜维在枹罕,从北或东去狄道比较正常,回师再从南去狄道不但是
: : 走大远的回头路,更走向会被雍凉两军夹击的狄道就完全没有理由,王
: : 经的撤退路线更一样是不对劲,要跑也跑去襄武,襄武陇右防御重镇,
: : 不但有兵,城防亦远比狄道要好,姜维这两年虽横行洮西,但从没有越
: : 过襄武,就是挫败讨蜀护军那次也是。而且越向东越接近陈泰,救兵也
: : 比较快到。
: 犯不着从北方回师啊,而是直接从南去狄道,蜀军北伐一向有粮运不继的问题
: 姜维从北去狄道,把补给路线搞大,才叫找自己麻烦
: 若像你讲的夹击,则王经在得悉姜维往狄道来的时候
: 他却反由南方的狄道,往北方的故关行进,这形同距陈泰更远
: 岂不悖离了〈陈泰传〉里"“审其定问,知所趣向,须东西势合乃进”的命令?
: 你以前都说王经回朝后反而升官,试问连夹击机会都未肯把握的,要如何升官?
: 再说你从北去狄道,难道就不用担心被魏军从中截断跟蜀之联系的问题?
你要考虑地理因素,便利又适合部队移动的道路全都是依赖河流
,这是有人的地方,才有道路。枹罕去狄道最便利的全都在狄道
北。
姜维在没有雍州主力靠近下是不需要怕凉州军南下,上年姜维才
横行洮西几个月。在陈泰率军来达,凉州军有机会从后夹击,姜
维就撤离狄道。
王经去狄道是应对姜维出现在枹罕,《陈泰传》的叙述是事后写
的,实际是情况不会这样简单,王经和陈泰会有不少信息往返,
从一开始王经、陈泰是以为姜维目标是金城,陈泰不可能知道姜
维已经向狄道,还要王经向狄道,姜维在枹罕的情报到陈泰手已
经要至少要两天,命令送到王经手也需要一两天,王经去狄道也
需要时间,王经不可能比姜维还早到达狄道。王经到狄道是先行
把狄道作为前线基地,在狄道前部署兵马守备好正常,王经是以
为与姜维偏军接触还已经判断姜维主力非向金城而是向狄道,按
目前史料难知,怎样也好至少王经的行为还是标准的。
王经、陈泰的信息往返有几天时间差,中间差别千多里路程,王
经不可能依赖陈泰按几天前情报来指挥。
: : 迷唐事的经过与你讲法会完全不同,不要看见出塞就只想到北方,迷唐
: : 是羌人,羌人在陇山以西生活,主要在金城 、陇西一带,或更西面的青
: : 藏,塞北是鲜卑天下。
: : 迷唐这族羌人史料也清楚原先在金城的大、小榆谷生活,后被驱逐出东汉境
: : ,为避汉军追杀,更西迁千里外。
: 不如说你不要看见西迁,就以为羌人只会东西移动,而不会南北移动吧
: 你说迷唐原本从西向东深入汉境,跟迷唐被讨伐以后,由北往南的逃亡路线,不冲突啊
: 哪边迷唐觉得可以喘一口气,自然就会往那边跑
: 何况我说的是汉军"从狄道等地第一次入塞而至临洮之南"
: 既然是"等"地,自然包括想到会从西边的枹罕入塞,再贴一次《后汉书》的原文:
: "..(遣刘尚、赵代)讨之。尚屯狄道,代屯枹罕。尚遣司马寇盱监诸郡兵,四面并会"
: 唯一用到"出塞"一词,只在〈牵招传〉的228年有,两者相差了100多年XD
从你根本没有想过迷唐从西边入境,以为是匈奴、鲜卑那样的从北入侵,
你的从狄道等地第一次入塞根本只想到北塞,因此认为迷唐是北逃出塞。
出错就想用语言伪术来逃避。
《三国志》少提西塞是因为西边已经失守多年,东汉末年陇右亦已弃守,
如马腾是驻在扶风,一直到夏侯渊西征才收复陇右,到曹真时才收复河
西四郡,《三国志苏则传》更显示曹操是严令边境守军不可以西进,可
以看见连河西四郡也可以不理,守军离开国境自是更少,这是政策所致,
《三国志》连西羌也没有立传。
已经引用《后汉书西羌传》,竟没有留意西羌所指的方位,虽然羌人可
以泛称胡人,但不同种的胡人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
: : 没有详尽叙述袁谭军的败况可能因这只是不相关的袁家内战,《英雄记》这
: : 奔北 叙述正好补了这不足,不了解 奔北 含意的,光从 奔 都可知是
: : 战情不妙,什么情况会发生用奔跑脱离战场。
: : 另溃散是否能够重组也没有关连性,所以这又浪费时间找没有用的材料。
: 袁家内战,在你眼里不相关..
: 结果同样不相关的迷唐,就那么有兴趣,你不也浪费时间找了一堆材料XD
: 袁谭没有重组,就意味着他没有溃散,如此而已,绝非所有战败的都会溃散
: 没详尽叙述袁谭军的败况,就有可能是维持起码的队伍而引兵退还
: 这不也正符合你,什么情况会发生的逻辑
不相关的意思是记录者没有兴趣或需要去详尽记录经过,获胜方才会
详尽记录自己的威风,如袁尚可以一统河北,再破曹操,大破袁谭军
自会有详尽战况记录,曹魏方非参战方,怎会去详尽记录。
没有袁谭方记载并不代表袁谭可以维持起码的队伍而引兵退还,可以
维持队伍就不会出现奔北,《三国志》记载是谭败奔平原,这都
显示袁谭已经溃散,奔跑是根本没有法维持队伍,
: : 上面的内容是前邓艾司马段灼为邓艾上的陈情书,这什么时间可以代表国家
: : 立场,段灼花十年多番上书的陈情可没有平反邓艾,只是令邓艾孙子可以
: : 从新起用为官。也不要忘记《三国志陈泰传》也是成书在弑帝后很远的时间
: : 的,你的说法弄虚作假,又不对题。
: 平不平反邓艾,跟我无关啊!只是质疑是否有部份邓艾的功劳,被陈泰抢走而已
: 再来既然成书在很远的时间以后,还陪我解读史料解了一堆,意欲何为
你可没有什么说是否有部份邓艾的功劳被陈泰抢走,你是这样写的发生弑帝
以后才成书的《晋书》,直接把解狄道之围的,从陈泰换成了邓艾
按这样的说法,这是要需要官方定案的说法,段灼的上书不是国家立场,完
全支持不到你的说法。
: : 《水经注》内容好多,但条理是非常分明, 水出 只是 水源出 的简化,
: : 大部分是省 源 这字
: "水出"是"水源出"的简化?怎么连《水经注疏》也不帮郦道元注释一下
: 一下水出、一下水源出,将那一大段统一作简化的说法,不就很清楚
: 倒可确定"源出"为"水源出"的简化:"..右合蕈垲川水。董佑诚曰:
: 今狄道州南有南川水,源出州东南渭源县界露骨山,西北流,径抹邦山,曰抹那河,
: 至州南六十里入洮,疑即蕈垲川水"(水经注疏)
水出或水源出对读者来说并不会有困难,因此没有需要注疏是可以
理解,已经条理分明,有没有写水源是并不影响阅读。
: : 读错就认,这样拖拖拉拉也没有用的。
: 耐心是种美德
: : 所以说你书也读错,这河流被称为 蕈川水 是因为经过蕈川。
: 你意思是蕈川是地名囉?在下查不到该地名,可以麻烦贴一下蕈川的资料吗,感恩
蕈川是地名从内容看是比较可能,因不可能是水名。已有蕈川又另一
条只是经过蕈川的蕈川水就不合理。不用查书已经可以有这结论,就
是要找,你所引的《水经注疏》也的确是有注疏。
《水经注疏》董佑诚曰:《地形志》,河州洪和郡蕈川县,延兴四年
置,即此《注》所称蕈川也。《隋志》,水池县,后魏曰蕈川。水池
故城在今洮州厅东北一百六十里。蕈川水当在其北。
这些距离你所引的蕈垲川水亦不远,懂得找蕈垲川水,找蕈川水有什
么困难?
: : 虽然这样讲亦某程度是对的,但枹罕不是一个点,大夏县也不是一个点,
: : 讲相对方位从洮水注取得的信息会有好大落差。
: 是你先在 #1SOPk1ws 说"大夏县在陇西郡北面,介于枹罕和狄道中间"
: 这样不也是当成一个点以取得的信息?
这些说话虽可以从点也来看,但从整个县来计亦还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