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台湾出版产业面临奇妙的转型时刻(下之A)/郝明义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6-07-06 14:49:26
报导者
郝明义/台湾出版产业面临奇妙的转型时刻(下之A)
文/郝明义
2016.7.6
5. 打开书,是打开一个夜晚
这句话我想了13年。
从二十多年前,我就经常被问:纸本书是不是会消失?会被电子书取代?网络阅读取代?
我都回答不会。我相信纸本书有其独特价值,在网络和电子书的盛行下,纸本书的市场可
能会缩小,但不会消失。
但是私底下,我不时问自己:那你要怎么描述纸本书的独特价值?
这个问题伴随了我很久。一路,我不断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又都不觉满意。
到了2013年,我认为是纸本书设计、印制带来的体感阅读。在这个信念下,我复刻出版了
国图的镇馆之宝《焦尾本注东坡诗》,并期许同仁让自己的出版品也能在八百年后被人觉
得值得复刻出版。
但这么说来,纸本书的价值比较接近艺术品。可艺术品总是阳春白雪,小众需求。我想要
找出纸本书仍然为大众所需要的独特价值。
这样,我一路思索了十几年之后,有一天,我在比对网络与纸本阅读特质的时候,发现了
纸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打开书,就是打开了一个夜晚。
我先列出了网络与数位阅读的特质:多媒体、具象、活泼、外扩、社交、零碎、多工、动
态、阳性。再列出纸本书相对应的特质:文字、抽象、安静、收歛、孤独、整体、线性、
静态、阴性。
忽然我发现:这不就是白昼与夜晚的对比吗?而一旦把纸本书的独特价值和夜晚相联,所
有问题的答案就都跳出来了。
人类从来都是需要代表夜晚和白昼的阅读并存,也就是书和书以外的阅读并存。沈从文说
:他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小书就是纸本书,大书就是他身处的社会。所谓行万里
路、读万卷书,也是在讲同样的概念。
但过去,就像电灯还没进入人类生活之前,我们白昼与夜晚的时间大致相当,网络还没出
现之前,我们从纸本书及书之外的生活里吸取讯息与知识的时间也大致相当。但是就像电
灯发明之后我们夜晚的生活习惯、方法、时间大受改变,网络出现之后我们阅读纸本书的
习惯、方法与时间也产生剧变。
只是,把纸本书的价值和夜晚相联之后,我觉得终于可以安心了。就像人类有了电灯之后
可以延长白昼的时间,可以熬夜好几天,但是毕竟最后还是得需要夜晚,我们对纸本书的
需求也是。不论我们可以从网络、电子书上得到多少讯息、知识、多媒体的阅读乐趣,最
后还是有一个打开书的需求。
人,没有夜晚,是会生病的。我们没有纸本书的阅读,也如此。不论从心理或生理上来说
,都如此。
一个会使用、享受夜晚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完整的人。一个会使用、享受纸本书的人,
才是健康的人,完整的人。这就是纸本书对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意义。不论那个社会
多么网络化、数位化。
前几年我在纽约经常去参访一些小学。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学校里上网之不便。不要说取
得学校网络密码总是困难重重,连自己的手机也常有被屏蔽之感。后来发现,他们就是怕
小学生在学校随意上网,觉得要先把他们 off line的教育做好。
美国是网络和iPad等的发源地,但是他们却如此重视让小孩先把纸本书的阅读打好基础,
用夜晚的比喻来说,就是他们知道:出了校门,外头到处都是白昼,根本不必担心孩子是
否适应,所以在校园之内,反而重点是如何让孩子从小先习惯、学会对夜晚的使用。
我们认清纸本书的这个价值,就永远不必担心纸本书会被网络或数位阅读取代。夜晚是不
会被白昼所取代的,只会相伴存在。
当纸本书的需求是如此深植在人性和人身中的时候,纸本书的出版,就绝不是夕阳产业。
你可以说它是基础工业,甚至可以说是尖端产业。
重要的,在于书的相关工作者、上下游者,怎么让读者发现,打开书就是打开一个夜晚。
而夜晚,是他们必须的。
6. 奇妙转型的机会
我认为,台北书展里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参加那么多讲座,专注地聆听,呈现的就是他
们对打开一个夜晚的需求。
这个需求的信号由他们身上发出,尤其有令人鼓舞的意义。
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这些30岁之下的人,都是在网络世代诞生的“原住民”。而这些网络世代的“原
住民”对纸本书产生这么深切的兴趣,表示生于白昼、习惯于在“白昼”活动的人,仍然
可以感受到“夜晚”的乐趣和力量。
第二个,是因为台湾今天正好所有过去的价值观、思维、习惯、方法都走入瓶颈,这些年
轻人一方面失去大量过去年轻人所能参考的人生座标,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所处身的社会
提出许多问题、质疑,同时找寻他们相信老一辈人已经无从提供的答案。
不论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教育、两岸、世界,每一个领域都是。每一个领域又都有
不同方向的探索。每一个方向,在探索的同时又不想轻易被所谓的“权威”所影响。
习惯于在网络上活动的他们,愿意从纸本书里也展开这些探索,表示他们这些探索的动力
是十分自主又深沉的。
这就是显现在今天,包括台北书展上的“分众阅读”需求的根由。
我说台湾出版产业正面临一个奇妙的转型时刻,原因也正在此。
就人口的“数量”上,没错,这个年轻世代是比过去的年轻世代要少。但是在“质”上,
这个网络时代原住民的年轻世代,却可能充满著比过去年轻世代对各种知识、思想更强烈
的需求。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出生在解严的时代,本来就有更大、更多想要挑战社
会既有价值观的需求。
台湾各个领域老一辈的人,都为今天的年轻世代做出了贡献,但也制造了一些负担;做出
了建设,也制造了污染;帮他们把这个世界打开,但是也给他们制造了一些新的桎梏。因
此,今天的年轻世代带着怀疑的眼神看老一辈人的同时,却还愿意透过纸本书来进行知性
与感性的探索,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事。
书的出版者,本来就是要回应这种种怀疑与探索的需求。所以如果纸本书的出版业者,能
够呼应这个年轻世代,以及其后更年轻也更有挑战性的世代,满足他们在网络时代却还愿
意透过纸本书来满足的知性与感性需求,和他们一起踏上一条思考、探索的路程,并且可
以共同成长,这不是一次奇妙的转型吗?
所以,关键的是看我们能做些什么事。
(〈台湾出版产业面临奇妙的转型时刻──下之B〉明天完结篇。)
| 郝明义 |
大块文化董事长,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email protected]/*
作者: cartoonss (最上小恭)   2016-07-06 20:51:00
有点感动~真的不想放弃纸本阅读啊
作者: Galileolei (那个谁谁谁)   2016-07-08 20:08:00
虽然我只爱纸本书 但白昼与夜晚那段我不是很理解@@
作者: Pochafun (波加风)   2016-07-10 12:56:00
日夜的比喻是他个人的感觉,也像是演讲时用来打动听众用的话未必有理,无法理解也很正常XD
作者: ontheground (ontheground)   2016-07-11 11:34:00
我觉得日夜应该可以简单理解成“动”、“静”电影、电视、电动,是动态的。读书是静态的。虽然动态的很吸引人。但静态的也有其必要之处。
作者: Galileolei (那个谁谁谁)   2016-07-11 20:17:00
谢谢楼上o大 但是静与纸本书的连结是什么呢@@?对比数位阅读 感觉他认为数位阅读容易广而分心?
继续阅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