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重版出来或出版重来/黄崇凯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6-06-25 16:46:02
联合报
【书市观察】黄崇凯/重版出来或出版重来
2016-06-25 08:18 联合报 黄崇凯
如果将创作领域视为一生态系统,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个总是靠资深作者撑场面的体系并
不健全,得让有志的后来者有机会登场才能维持写作物种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最近出版界讨论最多的可能不是哪个作者或哪本书,而是本月刚完结的日剧《重版出来》
。日本汉字“重版出来”指的是出版品再刷,在剧中的说法是个会让出版相关产业人员感
到幸福的词汇。《重版出来》改编自松田奈绪子的漫画原著,故事梗概是在漫画周刊担任
编辑的菜鸟,怎样一步步学习、摸索业界,其间有跟出版社同事的切磋,有编辑与漫画家
交手的张力,有对职场工作乃至于志业的大哉问(如:编辑是什么?为什么要创作?等等
)。
这类描绘日本漫画业界自身后台景况的漫画,较常见的至少有:从漫画家角度出发的《爆
漫王》;讲述1980年代如何攀上发行量顶峰的漫画周刊《少年JUMP》的《爆漫编辑》;带
著恶搞趣味、以传说中可以复制任何画风且拯救连载漫画以免开天窗的超强助手的《漫画
王J》。吊诡的是,当蓬勃的漫画产业转身说出自己的故事之时,漫画市场的销售规模却
是逐年走下坡,从1995年的最高点5864亿日圆一路跌到2015年的3268亿日圆(以纸本漫画
杂志及单行本合计,数据来自日本全国出版协会。另值得注意的是:独立计算的漫画电子
书销售额在2015年首次突破1000亿,达到2005年以来最多的1149亿)。处在出版大衰退期
的《重版出来》的剧本编写巧妙,不过分热血励志,也不美化柔焦,点到为止地带出每个
出版环节的工作者,涵盖了漫画家、编辑、出版社业务到书店店员各种角色的故事。这出
剧带给本地出版从业人员的,除了稍微补充对日本漫画界的认识,同时也多少能拿来反思
自身的产业实况。出版业是最在地化的产业,难以完全复制(如剧中的漫画业界环境和条
件只存在于日本)。不过出版仍有许多相通的题旨,尤其值得编辑和作者借鉴参考。
新人出来
《重版出来》的重头戏之一是编辑发掘潜力新人、引导或陪伴作者成长,使之逐步变成重
点作者。如果将创作领域视为一生态系统,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个总是靠资深作者撑场面
的体系并不健全,得让有志的后来者有机会登场才能维持写作物种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以
我较熟悉的纯文学范畴,过往新人的登场方式常是参加文学奖,只要在大报、杂志或出版
社主办的奖项一举获奖,就算拿到入场券,接近出书了。但约莫在1990年代后半,各种文
学奖纷纷出现(且都集中在单篇作品竞赛,而非已出版书籍的奖项),多少也造成文学奖
的贬值,加以书市崩落,得奖新人出书机会不多,大部分作者出了书也只是又多一本滞销
书。
新人作者需要熟成时间。但我所知的状况则是,除了有偿的作品发表空间持续缩减,现今
的出版社编辑多半处在至少每月出一至两本书的压力,为了顾及书籍品质已经用尽心力,
更难挤出时间好好跟作者讨论作品或其他。何况许多编辑的薪资待遇就跟这个产业一样低
落。然而编辑工作的最大考验和乐趣却往往落在发现和陪伴作者身上。首先考验的是眼光
(能否在众人尚未察觉之前就看见作者的长处和特质);其次是与作者交手的能耐(怎样
才能激发作者的潜力和续航力)。新手作者时常不确定要写什么,也不大清楚自己能写什
么。一部分韧性的作者能靠自己探索,一部分能获得师友类似于编辑角度的提点,大多数
则处在自然放生状态。而这之中大部分人会渐渐放弃写作,只有一小撮人能坚持下来。例
如九歌最近出版的林妏霜小说集《配音》,这是该作者的处女作,但她其实早在十年前就
拿过文学大奖,此时才出书算是慢了的。我在读著这部小说集时,时常猜想著作者在这十
年都在做些什么?是否总被这件那件生活琐事打断了写作?可以从作品中追索的并不多。
因为作者全书尝试描述的常是些无可言说之事,既是无可言说,她的叙述就充满暧昧不清
的沉静气质。一如书名,真实的人生,总有些复杂心绪是说不出来的,能说的一切都不过
是被代言,是事后被替换过的“配音”。
再如蔡俊杰的第一本著作《世界早被静悄悄换掉了》。全书由七十三篇数百字至数千字小
叙事组成,作者极为细心舒缓地,暂停了一小格一小格时间景框,逐一提取擦拭其中事物
和心思,再好整以暇的记录、编码。有时我读著读著彷若置身在点彩画法组成的画面里,
每一枚字都是一个点,作者像是刻意要跟外界的高转速作对,不断邀请读者在点阵中降低
速度,慢慢跟着他闲步。尽管这两本书皆显露著习作痕迹,却也都让人好奇日后作者会继
续成长到什么程度。
读者也是编辑的一部分
《重版出来》有个二十岁就拿到漫画新人奖,却当了二十年助手不曾获得连载机会出道的
大叔。最终他放弃漫画梦,回老家接手经营酿酒生意。有观众认为他才华不够或运气不好
,没能遇上理解他的编辑。我却觉得,这个角色之所以未能圆梦,更大原因可能是缺乏勇
往直前的决心──不管怎样都要画漫画,不管编辑怎么说都要想尽办法获得连载。决心说
著容易,如果没有获得一点鼓励或支持,再有决心都可能撑不下去。但只要留下作品,总
有机会找到读者。
李炜就是专门传述那些鲜为人知事物的特殊读者。读李炜历来的作品,看他犹如文史哲艺
术博物馆导览员,总能依照每个创作者的风格贴切转换叙述形式,缓缓描摹出艺术家的精
神肖像。他抖包袱,却抖得轻松写意,随手一丢就是闪闪发亮的掌故与知识。他本月出版
《影像的祕密》和《永恒的孤独》,一讲述纳粹德国的御用导演莱芬斯坦,一则是写了十
位绘画大师的故事。屡有争议的莱芬斯坦原先是舞者,受伤后毛遂自荐去敲电影导演的门
,当上银幕女星,接着再接再厉自编自导,藉著拍摄纳粹党集会的影片成为帝国宠儿。不
管她如何周旋于纳粹高层要资源拍片、如何在战后被质疑,她始终在拍电影,甚至到一百
岁时还能推出纪录片。《永恒的孤独》更是充满这些历代画家的创作奋斗、挣扎,看他们
怎么跟同代人竞争又怎么跟艺术史乃至于命运搏斗。
李炜笔下的这些故事或许在提示我们:虽然读者只能被动地看著作品,但透过这些作品也
可能让读者变成另一个编辑,甚至是下一个作者。
http://udn.com/news/story/7049/1785310
作者: petestar (酥酥麻麻。小派皮)   2016-06-29 00:30:00
好文推
作者: kathylala9   2016-07-02 15:43:00
推刚看完重版出来又看了这篇,觉得很符合QQ,创作者要遇到知音的可遇不可求的感觉啊~~
作者: cindyhelloo (cindy)   2016-08-11 23:53: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