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台湾出版产业面临奇妙的转型时刻(上)/郝明义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6-07-04 19:29:18
报导者
郝明义/台湾出版产业面临奇妙的转型时刻(上)
文/郝明义
2016.7.4
2007年,我写过一篇〈我们的黑暗与光明──台湾出版产业未来十年的课题〉。9年后的
现在来看,当时说的黑暗都已经发生了。尤其,看到7月3日的一篇报导说,这9年来,台
湾书店大幅减少了400家。而当时说的光明,发生的不多,但是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题目
,仍然比较乐观地以“奇妙的转型”为标题。因为我看到一些9年前没看到的读者端的变
化。如果能善加呼应这些变化,台湾的出版产业有可能掌握一个奇妙的转型时刻,开展新
的局面。
1.阅读:从今年台北国际书展谈起
先从今年的台北国际书展来讲。今年书展结束之后,书展基金会做了一次针对所有参展者
及专业人士的普查,然后我身为董事,也被授权对46位业者做了个别的访谈。
综合这些普查和访谈,可以看到参展者在如何利用台北国际书展这一点上,有着不同观点

大约有41%的人,觉得来书展的人数还是越多越好;35%觉得人数不是最重要的,有购买力
比较重要;另外21%甚至说有没有购买力也不是最重要的,他只要愿意进来,愿意听你讲
,愿意跟你沟通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http://i.imgur.com/xLEGVbJ.png
台北国际书展参展业者对于书展人潮与进场人数的观察。(资料提供/郝明义)
所以这次调查之后,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结论:今年的参展业者大概有两极化的现象。一
极是说不景气,所以一年一度难得的这一个礼拜,再不抢钱,何时抢钱?所以他们对自己
的展位设计与办什么活动不是那么重视,最重要的是促销折扣。因此很多展位有人不断地
嘶喊当天多少本书、有多少优惠折扣。甚至有人直接用录音机大声反复播放,招揽生意。
但另外一极则相反。这些业者相信现在买书如此方便,网络及实体书店的各种折扣优待无
时不在进行之际,书展的价值应该藉著这一个星期的时间,让读者有更多面对面跟作者沟
通的机会,甚至让编辑来直接向读者说明书的价值、书的意义。他们认为阅读进行了“分
众”的时代,所以必须对不同的分众举办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帮助他们了解一本本书。不
同的分众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书有更多了解的时候,他们的购买意愿才会提高。
今年这两极的参展者,在台北国际书展里呈现很鲜明的对比。如果正好两种不同立场的业
者并邻,后者受干扰就很严重。
我自己支持后面这一极的看法。今年书展让我最惊喜的,是看到展场各种讲座都有热情的
听众。书展的沙龙里,许多冷门主题也坐满了人。在自己展位上办讲座的独立出版联盟,
持续7年之后今年又有新的办桌高潮。大学出版联盟的学术主题,办了36场,并且几乎场
场客满。甚至有些出版社,像读书共和国,他们在自己的展位里面挪出一个角落来办讲座
,每天也排满了演讲。
让我最感动的是,书展最后一天看到的景像。那个星期天,我参加下午5点开始的书展闭
幕记者会。结束后,6点半的时候,我经过一个沙龙区,看到文讯办的讲座,台上朱宥勋
在讲,台下坐了满满的人。当时离晚上8点整个书展结束不过一个半小时,周围的出版社
都在纷纷打包,但这群人坐在那里好像在参加书展刚开幕的一场活动。那种专注令人感动

然后,像许多我访谈的业者所言,我也注意到这些讲座普遍有许多年轻人参加。甚至书展
做的调查里,业者觉得读者年龄层在下降的比率(18%)大过于觉得读者年龄层在上升的
比率(8%)。独立出版联盟说他们的感受更是明显。
http://i.imgur.com/086Y0tv.png
台北国际书展参展业者对于展场读者的年龄层观察。(资料提供/郝明义)
分众的阅读需求,加上年轻化的读者,这两者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
我认为给多年来的一个担忧带来了反证。那个担忧就是:在网络时代,尤其低头族越来越
多的时代,年轻人越来越不读书了。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爱读者的年轻人,和不爱读者的
年轻人。而从台北书展显示的情况来看,今天许多爱读书的年轻人,他们想要对各种不同
的书了解的需求,是在更加大而不是减少。
我认为,这正好呼应了台湾整体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一个变化。解严明年就30年了。当时出
生的婴儿,现在正好是接近30岁的年轻人。台湾这30年民主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各个层面
在摆脱过去威权阴影的过程。教改的功过不论如何评断,有一件事应该是可以肯定的:过
去只有一元的教科书和单向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教科书则越来越多元,双向与互动的教学
模式越来越受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虽然仍然在考试制度的桎梏之中,
但越来越多人找到解脱之道。加上网络的日益普及与方便使用,网络上不但有大量的资讯
与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新的学习方式。
正如同学校里越来越不能用一个帽子、一个题目就压着大家通通赶进去,说什么东西是你
们每个人都必须读的,每个人对如何吸收知识、如何阅读、如何均衡地使用网络和书籍不
同来源的阅读,也都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所以分众的阅读需求当然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刻。这也就是今年书展里,为什么那么
多小众、冷门题目的演讲和座谈,却仍然有那么多人愿意参加的原因。讲这么美好,那书
籍市场的一路萎缩又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许多出版者,包括我,并没有跟上读者需求的变化。
在阅读越来越趋向于追求分众需求之时,许多出版者却仍然企图追求大众的畅销书。在阅
读需求越来越分众而需要有新的相对应行销方法时,许多出版者却仍然主要使用过去因应
传统媒体的手段。当分众读者越来越需要在网络之外,滑手机之外,和书籍、作者,甚至
编辑有可以感受到体温的直接沟通,才能帮他们先了解一本书的时候,许多出版者却仍然
相信价格折扣才是最趁手的行销工具。
我认为,处在今天的出版者,必须不断地扣问自己一个问题:当网络上的资讯、知识如此
丰富而多元,如此方便又免费地取得,还有如此多新的学习方法与社群的时候,读者为什
么必须透过纸本书籍来满足他们日益分众的阅读需求?为什么必须掏腰包来买书才能满足
这种需求?
如果我们不透过这些深刻的扣问并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改变新的和读者沟通的方式,那我
觉得今天书籍出版市场的萎缩,很大一块责任是在出版者身上,而不是读者身上。
第二个原因,则和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消失有关。书的销售,总要透过通路。书店大量的
消失,其实也就是说,书籍得以销售的机会在大量消失。
怎么面对实体书店消失这么多的问题,是我接下来要谈的。
2.书店:看Bandi/Lunis的例子
今年台北书展结束之后,我回韩国一趟。在釜山,我看到了一家很不一般的书店。一家只
有英文名字Bandi/Lunis,没有韩文名字的书店。
传统上,韩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叫做教保文库。这家书店就是面积大,书种多,装潢很实在
,基于坪效考虑,书架把整个书店塞得满满的。
我去的这家Bandi/Lunis,位于一家购物中心。中心改装前,有一家教保文库;改装后,
教保文库就退出,由这一家进驻。
Bandi/Lunis隔着一个通道有两个区,一个3C及周边产品区,另一个是面积大很多的书店
区。韩国传统的书店也都没什么椅子给读者坐,更不要说在里头吃喝东西。然而
Bandi/Lunis完全不一样。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到处都是各式各样让读者可以“坐而读”
。有舒适的沙发区,让你坐着很舒服地看书。此外,有一个很大的长桌区是可以给很多人
坐下来讨论,一起做功课、做笔记。
最特别的是有一个特别的书架区。这排书架一路拾阶而上,所以从正面来看,这个区域陈
列著一排排逐渐高起来的书架。但是如果看侧面,就会发现每排书架的背后都可以坐人,
把书架的顶端当书桌桌面来使用。
书店每个墙面的书架都架得很高,像图书馆一样,还要用那个架子爬上去才能够取书。同
时,书店里面有很多设计得很前卫、很数位化的电视墙,播放各种书讯与广告。此外,还
有立架海报提醒你:他们的App在2015年韩国各种购物中心的评比中是冠军,欢迎你使用
他们的App。
就在这样一个书店的中心,设有一个Cafe。诚品虽然有餐饮区,但是在结帐之后书店区之
外,而Bandi/Lunis的Cafe,就设在书店区的正中央,方便你取用,完全不担心你拿了书
在看,又拿吃的、喝的,把书给弄脏了又不买的问题。
如果不是我先有过今年台北书展的感受,让我对读者分众需求变化环境的体会,可能看不
懂这家书店到底是怎么回事。书店它不怕那些人坐在那里看完书就走吗?当图书馆使用完
就走?不怕人家喝了咖啡、拿了东西把书给弄脏吗?
但是正因为有了台北书展的体会,所以我一下子就看明白了这家书店到底是在做什么,为
什么要这么做。甚至为什么其他书店都不让人随便拍照,但这一家却随你拍。
为什么呢?
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今天的书店经营业者也要扣问自己几个问题:今天的读者在网络上
就有那么多免费的讯息、知识可以取得,他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阅读纸本书这种东西?为
什么一定要自己花钱买书来阅读?在今天这么多网上书店可以如此方便购书的环境里,为
什么一定要自己走进书店花钱来买书阅读?
由我来推估,Bandi/Lunis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都是“不一定”。但也正因为不
一定,他们决定自己可以做的一件事:无论如何,先让读者愿意走进你的书店;先让读者
愿意走进你的书店之后找个地方坐下;先让读者走进你的书店找个地方坐下之后愿意花时
间拿起书来阅读、端起饮料来慢慢阅读、和朋友讨论加做笔记阅读。
书店必须先让读者进来,让上述这些事情先发生。至于他做完所有这些事情之后会不会真
正掏腰包把书买下?还是只是再把书放回书架?一点把握也没有。但是,你让所有这些事
情发生,才会出现他最后可能购买的机会;你不让所有这些事情发生,购买的事情根本不
可能发生。
这个书店,和我在今年台北书展得到的讯息是相同的:正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书籍不见得
是人所必要的时代,所以书籍必须更要和读者有可以感受“体温”的接触。书展如此。书
店也是如此。 Bandi/Lunis 想的事情,和今年台北国际书展那21%所想的事情“甚至说有
没有购买力也不是最重要的,他只要愿意进来,愿意听你讲,愿意跟你沟通本身就是最重
要的事情”,是相同的。
但是看着Bandi/Lunis里坐在沙发区的人,在那些书桌上振笔直书的人,不免会引发一个
好奇:可是,如果这些人最后滑一下手机,发现网上同一本书有更便宜的折扣可买,并且
还可以送货到家,因此他们就上网下单了呢?那这家提供如此感受书的“体温”的书店,
岂不是亏大了?
这不可能只靠读者对实体书店的“同情”或是“热情相挺”。如果当他在Bandi/Lunis沙
发上舒适地浏览过他所感兴趣的书,再滑滑手机发现网上其他地方可以买到比这里便宜很
多的折扣,我们也很难苛责他就当场下了订单,然后走出书店。
所以,接下来我要再谈一下韩国实施的图书定价销售制,以及我们要参考的意义。如果韩
国不是从前年开始实施图书定价销售制,Bandi/Lunis也想必难以如此经营。
(〈台湾出版产业面临奇妙的转型时刻(下)〉待续)
| 郝明义 |
大块文化董事长,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前总统府国策顾问。
([email protected]/*
作者: kazutaka (飞吧!)   2016-07-04 21:56:00
谢谢分享!!
作者: Galileolei (那个谁谁谁)   2016-07-04 22:16:00
谢谢分享
作者: hereiam1022 (回旋舞)   2016-07-07 06:48:00
这是报导者驻ptt官方帐号吗?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6-07-08 18:26:00
不是耶 因为发现还蛮多人在看这个板的 看能不能带起讨论
继续阅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