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ikider (wikider)》之铭言:
: 郭云深1829年-1900年
: 王芗斋1890年─1963年(与wiki不同,另有1885年─1963年说)
: 如果wiki里头的资料是正确的,则两人生存年代重叠的部分,
: 是1890年─1900年,王芗斋时年1─11岁。或是1885年─1963年,
: 时年1─16岁。在刘正(京都静源)的〈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
: 事考(9)〉文中也说过王芗斋向郭云深拜师时是个“年幼的孩
: 子”,我猜测王芗斋跟郭云深拜师学武艺的时候年纪是1─11岁
: (或1─16岁)大抵是差不多的。
: 那么,问题来了,1─11岁(1─16岁)的儿童王芗斋,他接受
: 到郭云深的指导是什么?1929(40岁,或说45岁)氏著《意拳
: 正轨》讲得很清楚,形意拳门下的:“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
: 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
: 上面是抄midas82539君的引文──因为我没有现书──此外没
: 别的了。40岁的王芗斋没写到郭要他天天站2炷香站9年,只写
: 到站桩为入学初步。
: 至于1959(70岁,或75岁)氏著《意拳论-桩功与四形》的‘所谓2炷
: 香站桩’又是如何呢?很抱歉,那不是郭云深所习形意拳的训练
: 法,而已经是王芗斋自创的“意拳(大成拳)”之训练法。由于我
: 没有该书,所以我只好继续抄midas82539君的引文:
: “持桩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每日之中持桩时
: 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
: 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
: 如此为宜。
: 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 有没有注意到?看仔细了,
: 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 王芗斋《意拳论-桩功与四形》说得很清楚,
: 桩功为“意(大成)拳”之基本功,
: 而非“形意拳”之基本功。
我只能说你这种一直没有找我引用的书,例如形意拳孙禄堂(1923)《拳意述真》都没看
以为抓到了盲点沾沾自喜,但却自证你连形意拳的基本功都没看。
形意拳的基本功,在于化劲。孙禄堂: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
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
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
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
形意在自练的时候相当仰赖于一个形不动或缓慢的呼吸,
“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
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
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
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
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
读者可能会觉得:“啊不动到底是要练三小?”
我前文说过了,传统武术受到俗称内家功的呼吸、冥想相当严重。以形意拳为例: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
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
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
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
“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
你可以看到,练气跟丹田呼吸是形意思想的中心,反映在拳法的动静则称为化劲
反映在训练法则是三体式站桩,即:
“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
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
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
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
到了王芗斋的意拳,他也继承了形意的站桩与化劲,以达到“体整如铸”、
“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把站桩跟
化劲有效地用肌肉爆发出来,形意并没有注重特别的形,在郭云深与孙禄堂的时代
是五行十二形,他们认为实战只要注重起落,进退,反侧,收纵即可;
拳法顺即可,劲稍发,起而落,单手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或双手交叉,并起并落,
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王芗斋则是自行发明了挥浪、游龙、白鹤、惊蛇,
并认为这才是容易让肌肉用力的方式,但持桩训练法是一致的,即:
“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
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然后他要你持桩练十年
练到:“不息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
腰脊板似牛。”持桩到此境界,“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 到了2010年(王芗斋121岁或126岁冥寿,仙游后48年)
: 王芗斋弟子常志朗,口述给再传弟子李荣玉的故事版本,录入
: 李荣玉《走进王芗斋 解析大成拳》书中的〈王芗斋先生苦口婆
: 心说站桩〉一文,情节变成了这样:
: “王先生说他跟郭云深先生习拳时,每天站桩要站二炷香,……
: 一炷能烧两个小时零一刻钟。……郭先生去逝后王先生一直坚持
: 站桩,一站就是九年。郭先生在世时总是嘱咐王先生一定按照此
: 法站十年桩。”
: 我个人认为,这当中史实的可能性有2种:
: (1)
: 郭云深对儿童王芗斋的指导,的确是要王久站桩9年,因为郭是
: 因才施教的,郭应该看出了王的资质出众,所以给他很特殊的、
: 个人客制化的指导,要他强化在站桩这块的练习。之后王的确不
: 负郭望,自创了新门派(意拳)。
我已经讲过了,你到底能从哪里的史料证明“客制化的教导”,而这教导与形意教法不同
我反过来倒是可以从形意拳的《拳意述真》找到数位门人持桩练劲练10年以上的例子:
李飞羽
“闻县境有戴龙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访焉...他日请人介绍,拜为门下。
时先生年三十七岁也。自受教后,昼夜习练,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
即劈拳并半趟连环拳耳。虽所学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习练,日不间断。
是年龙邦先生之母八十寿诞,(李飞羽)先生前往拜祝...遂问先生为何连环拳只练半趟
先生答曰:仅学此耳。当命龙邦先生曰:此人学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
看来倒是忠诚朴实,可以将此道理用心教授之。...至四十七岁,学乃大成。”
郭峪生(云深)
“幼年好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后遇李能然先生,谈及形意拳术,
形式极简单而道则深奥,先生甚爱慕之...遂收为门下,口传手授。
先生得传之后,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朝夕习练数十年。”
刘晓兰
“形意拳之道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余从幼年练八极拳...
其后改练形意拳,习五行生克应用之法则,如劈拳能破崩拳,以金克木;
钻拳能破炮拳,以水克火。习至数十年方悟所得之道。”
耿诚信
“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
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
...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
许占鳌
“形意拳之道,万不可有轻忽易视之心。五行十二形,以为七日学一形,
或十日学一形,大约少者半年,可以学完,多者一年之功夫足以学完全矣。
如此练形意拳,至于终身不能有所得也。所会者,不过拳之形式与皮毛耳。...
大约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于全角之道理,大约终身亦得不完全矣。”
形意拳的《拳意述真》有非常多的门人小传,并收录当时门人的练拳经历。
你只要稍微看过原文经历,就会知道用传闻来辩驳郭没练数十年,
郭的门人也根本没有练十年以上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 中年王芗斋和老年王芗斋,对于童年王芗斋的郭师傅讲解内容,
: 记忆上有点不可靠,需要后世的史学家设法校正。同样地,王的
: 弟子对于师承的记忆,又有一点些微的漂移。这在口述访谈的实
: 际操作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无须大惊小怪。
: 哪种说法为史实的可能性较大?
我已经引同时代门人的练武经历,证明了在形意拳门人持桩练个十年甚至终身都持
是稀松平常之事。反倒阁下没有看原文,只凭空想质疑我只有引传言不具可信,
没有看书了解形意到意拳的形与劲的传承,以为王芗斋创的意拳与形意不一样,
认为“拿王练十年不等同于郭也是练十年”,又没看同时间形意门人的著作了解门人
在当时到底怎么练,练多久,而批评:
: 是以偏概全。我的确是这么认为,因为那甚至都不是用形意
: 拳的材料去做推论。怎么会用到大成拳最晚期2010年的口述
: 材料去推定作1900年清末形意门的教学训练法呢?如果连充
那实在令人觉得可笑,这年头没看文献的都可以嘲笑有看文献的举证错误囉?
所以你到底要不要去看书而不是继续在这边幻想?
: 作举例的例子都举错了,那么,又要怎样子直接切下到民初,
: 指认“民初重肌肉训练基础轻实战拳法,基本上我不认为有
: 需要修正的地方”?
本文已经花不少时间与篇幅再说明形意拳的思想与门人认为形意训练的核心在于桩法
我已经连续3天对一个连书都没看就在鬼扯我举证错误的人浪费了大笔时间。
我觉得我没有必要把自己更多时间跟了解再浪费在一个连书都不看只用想像证明我鬼扯
的人。故本篇为系列文最后一篇。
我认为跟你讲那么多浪费时间。
: 因为我最近才刚开始看武术史,所以张耀庭《中国武术史》、
: 林伯原《民国时期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这些书,我都
: 还没有蒐集到手边,很惭愧,在缺乏材料的情况下我就贸然做
: 了篇推论。未来我如果找到更多书籍,看看史料到底纪载了什
: 么之后,我再来修正我的看法。目前我是保持开放、无知的态
: 度,毕竟我手上的材料极度匮乏,无从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