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KoWJ/
photos/a.136856586416330.19357.136845026417486/995699200532060/
【轨道建设应回归专业、核实评估】by 柯文哲
本来今天早上要去立法院公听会,说明台北市在过去30年,发展捷运的一些经验。我们也
发现了一些问题,想要趁这个机会跟中央说明及提醒。不过后来发现,这个公听会已成为
蓝绿之间的口水战,出席也没有办法让这些问题可以清楚地表达,所以决定在这里向大家
说明我的完整想法。
总金额4200亿元的前瞻基础建设计画轨道项目,各县市无不积极争取,不过台北市大部分
的轨道建设都已经完成,目前规划中的“东侧南北向轨道运输系统”,今年已编列2400万元的预算在做可行性评估,要等到可行性评估出来以后,才能知道这
个计划需要多少预算?需要中央帮忙多少?这也反映了我一直以来的施政态度,务实依专
业来制定政策,而非沦为政治喊价。筹措经费当然重要,但能否落实执行,让每一分钱都
服务到市民真正的需求,更是轨道建设成功的关键。
台北市在过去30年发展捷运,有三个问题做得不好,第一是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都市建设)失败。理论上每一个捷运站周围,都应该是一
个小型的都市计画,有基本的生活功能,包括超商、诊所、托婴、托幼,各种社区福利设
施,甚至要刻意减少停车位,换句话说,在这个捷运站旁边的居民,会尽量以捷运作为代
步工具,但这个以捷运交通为导向的都市计划并没有落实。
第二点是商业化失败。以日本新大阪车站为例,它就结合了各种商业空间。为什么我敢说
“未来两年台北捷运不会涨价”?因为现在市府要求它要最大商业化,以业外收入来弥补
运输的亏损,但是因为以前捷运站设计时,未考虑商业空间,所以现在要商业化、增加业
外收入仍有很多限制。理论上,人流就是金流,也就是说,很多人在捷运站聚集,捷运站
就会是一个商业重地,所以过去我们兴建捷运共构住宅,战略上是错误的,捷运站应该是
跟百货公司、商业的机构去连结,而不是住宅。
第三点是产业化失败。过去台北市的捷运花了6千亿元,可是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建立起台
湾的轨道产业,相对的,中国大陆现在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输出高铁,已经建立自己的高铁
产业。这三个败笔,当我们要再一次大规模发展轨道建设时,必须反省改进,在组织、制
度各方面有所改变,以免重蹈覆辙。
这次的4200亿元轨道建设特别预算,也要提醒两个问题,自偿性和配合款。我们最近检讨
台北捷运的财务,发现以前在规划阶段时,高估土地开发的利益、也高估运量。对于实际
的财务自偿性过于乐观,造成后面的政府团队接任的时候,处理自偿性的债务有相当大的
困扰,台北市也不例外。另外一点,盖捷运不是只有中央给钱,地方政府也要有配合款,
有些县市需要的配合款根本就超过它的举债上限,很难想像中央给了地方这么多钱,将来
的配合款是不是又要中央再替它出钱,所以这种财政纪律的问题若不注意,4200亿元还有
后续的问题。
另外,我想请全国民众共同来思考一个问题:目前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还有
高雄市,都有捷运工程局或捷运工程处,但台湾需要5个捷运工程局(处)吗? 此外,台
北市有台北捷运公司,但机场捷运线由桃园捷运公司在经营,将来淡海轻轨线是新北市要
经营,每一条路线的自偿性都很有问题。事实上,台北市跟新北市为了环状线中环段(第
一阶段)已经开始有些争执,因为这条捷运线通车后,它的现金流量预期会是负的,但这
笔亏损到底要由谁负责?公共运输不一定要赚钱,为了公共利益政府可以补贴,但是要补
贴多少?谁补贴?这个要讲清楚。
今天这笔4200亿元特别预算丢下去,执行单位到底是谁?如果每个县市自己去成立捷运工
程局,自己去执行的话,台湾到底要几个捷运工程局?盖好后台湾需要几个捷运公司来营
运?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跟交通部讨论很久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结果,本来我还特别约林
全院长要讨论这个问题,不过当时前瞻基础建设计画还没丢出来,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急
迫更严重了。
坦白讲,有时候捷运是一个迷思,以基隆轻轨为例,事实上,交通部已有一个基隆河谷的
交通整合计画,包括南港延伸线、汐止民生线,基隆轻轨,台铁优化,北宜直铁、国道干
线公共汽车等,这些是需要整体考量的。单单一条基隆轻轨,那其他的要怎么处理?
交通应该是整体的,包括铁路、公路、捷运、高铁等各式各样的组合,台北市过去30年发
展捷运的一些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尤其是组织的问题不解决的话,执行的建设会相当
麻烦,会重复投资、重复浪费。
轨道运输是专业问题,专业问题应该要专业解决,需要大家平心静气秉持专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