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马车在早期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与交流模式(2

楼主: hgt (王契赧)   2022-12-10 21:00:23
本文摘录自 故宫学术季刊 第二十八卷第四期
作者: 吴晓筠(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处研究员)
三、双辐轮马车技术在欧亚草原的发展
(一)马车出现的前提
如前所述,目前所知最早的双辐轮马车发现于欧亚草原西部乌拉山东南的辛塔
什塔文化,年代为西元前2000 年前后。26 促使这种轻快马车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前
提是人类使用轮子的经验以及对马的能力的开发。
辐轮出现前的车轮均为圆形实心木板或由木片拼接而成,最早的例子可追溯
到西元前四千纪两河流域乌鲁克(Uruk)遗址发现的车图像。27 欧亚草原最早的实
木轮车见于里海、黑海一带的青铜时代早期Yamnaya 文化(约西元前3300-2500
年)。28 这种作为当地半农半牧人群活动居所的车以实木制作,十分笨重,通常以牛
牵引,慢速移动(图6)。这种车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可由其经常作为随葬品埋入墓
中看出。至今至少有二百五十个西元前三千纪的例子发现于俄国及乌克兰境内。29
人类对马的能力的开发似乎更为重要。目前学界对人类驯化马匹的年代还在持
续争论中。30 不过,最近对哈萨克斯坦斯坦博泰(Botai)遗址出土物的科学分析显示,
马匹在西元前3500 年前后已被驯化。31 该分析表示,在博泰文化中,马提供当地
居民肉品、骨髓与乳类的来源。32 这些证据说明了马显然在当地的畜牧经济中为居
民提供副食品。此外,研究者认为该遗址出土的马牙上的摩擦痕迹为使用马衔的结
果,因此马匹在当地可能被用于骑乘。33
许多学者,包括美国的David Anthony 和俄国的Elena E. Kuzmina,已讨论过使
用带轮交通工具和马对草原畜牧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他们认为马匹的使用能够
进一步促进人群的流动,因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改变。34 如同Kuzmina 所认为的,
“带轮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使畜牧民能够与他们畜养的动物一起移动。使用
这种交通工具因此能够促使:1)(农)牧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型态;2) 移动式牧业
发展成新的生业方式;3) 远距迁徙。”
Anthony 认为,在Yamnaya 文化中,当地的畜牧经济是由作为牧民流动居所的
慢速四轮车以及能够控制较多牲口的骑马技术所共同维系。36 但对于轻快的辐轮马
车的出现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实木车轮与马匹的使用促进了草原人群间更大范围的
交流。许多学者已指出,这样的远距离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欧亚草原西部复杂社会的
发展。37 正如Kuzmina 所认为的,这些在欧亚草原生活上的改变,最终引起了草原
人群间的激烈冲突,进而导致了欧亚草原西部政治上的剧变。38
(二)马车的出现及其在欧亚草原的早期使用:西元前2000-1750 年
欧亚草原西部人群间的对抗似乎与当地使用铜器的发展不谋而合。这一新的时
代在物质文化上的主要表现为青铜兵器、防御性建筑以及辐轮马车的出现。39
大型防御性聚落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标志。辛塔什塔文化(c. 2000-1750
BCE) 40 层层相套的圆形封闭式聚落已被发现于乌拉山一带的多处遗址,如辛塔什
塔、Arkaim 以及Demircihuyuk(图7)。Gennady Zdanovich、Dmitry Zdanovich 以
及张良仁都曾提出这种防御性聚落的出现可能与保护当地的铜矿资源与金属贸易相
关。41 Gennady Zdanovich 和Dmitry Zdanovich 并认为这种聚落的出现代表了“与阶
级社会及国家雏形逐渐形成相关的一个新的阶段。” 42 他们分析了Arkaim 聚落出土
的动物遗存,认为这种聚落的经济主要仰赖畜牧。饲养马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
劳力以及肉类的补充。他们并进一步指出,当地居民可能特别培育用来载运及骑乘
的高性能马匹。43
在辛塔什塔遗址,与防御性聚落相伴的是三个墓群,其中两处发现了目前所
知最早的马车(c. 1950 BCE)。44 在该遗址的六十八座墓葬中,SM 及SII 两处墓
地的九座墓葬内发现了辐轮车的痕迹。45 这九座墓葬的埋葬方法基本一致。以其中
的SM30 号墓为例(图8),一个可能是驭手的男性被放置在墓葬的中央。一辆辐
轮车被放置于墓葬的一端。车轮遗痕显示该车车轮约有八根辐条,整个车轮的重量
较木板型车轮大为减轻。墓葬的另一端为两匹可能被用来拉车的马。在马首附近
还发现了盾型的角质马镳。墓中同时发现了石箭镞、石矛和铜矛等兵器。如David
Anthony 所认为的,墓葬中马、辐轮车以及投射型兵器共存的现象可能表示马车是
为战争服务的。46 而这一现象也表明了驭射合一的驾车战斗技术应是与马车共生的。
非常相似的辐轮马车埋藏也发现于其他乌拉山东南地区的遗址,如Krivoe
Ozero 和Berlik。47 许多学者认为辐轮马车和一系列极具特色的青铜兵器(包括箭和
矛) 48 的出现是辛塔什塔文化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该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马车
战士(warrior-charioteers)”社会阶层。49
(三)马车在安德罗诺沃(Andronovo)时期的传布:西元前1800-1200 年
马车的使用加强了区域间贸易及竞争等方面的来往。50 这些更为密集的来往
最终促使欧亚草原的西部与中部以及中亚的主要部分,于青铜时代晚期连接成
一个具有共同物质文化特征的地带,即所谓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水平(Andronovo
Horizon)。51 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发现于乌拉山东南、南西伯利亚
的叶尼塞河流域、中亚的叶河流域以及新疆地区(图9)。52
然而辛塔什塔文化埋葬马车的作法似乎未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继承。同时期的
辐轮车仅见于前面提及的高加索山南麓喀森遗址的少数墓葬。53 该遗址出土的车轮
带有约二十八根辐条,比辛塔什塔马车稀疏的车轮辐条更为密集。这或许表现了后
来的马车更加坚固以及造车技术的进步(图10)。
如同许多学者已指出的,喀森马车与商代马车十分相近。54 并且,青海诺木洪
遗址 55 出土的一件带有辐条的车毂(图11),也与喀森及安阳的车毂型态一致。这
些相似性暗示著商人所使用的马车与欧亚草原西部马车的形制相同。也就是说,在
草原马车向东传递的过程中,这种马车的型态与制造技术都未曾被改变过。
这一看法可以更进一步地由广见于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斯坦、帕米尔、土瓦、
蒙古、新疆、青海及蒙古等地区的马车岩画图像,以及商代“车”字的相似性所证
实(图12)。56 如Mary A. Littauer、夏含夷及Elena E. Kuzmina 等许多学者已指出
的, 57 在这些图像中,辐轮马车都以非常类似的方式描绘出来:它们都以俯视的角
度呈现,马匹则多背对背。这种表现方式与西亚、近东以侧视描绘马车的做法有着
根本上的不同。58 狩猎是这些马车岩画中唯一可辨别的活动。在发现于哈萨克斯坦斯坦
(图12 右下)及青海(图12 左下)的岩画中,驭者手持弓箭进行狩猎的技术,应
与辛塔什塔文化的驾车战斗技术一致。Kuzmina 认为这些岩画大多属于安德罗诺沃
时期, 59 乌恩岳斯图则提出,蒙古所见类似岩画的年代,可定于公元前两千纪末至
一千纪初, 60 与商晚期年代大致相当。但目前还没有为这些岩画定年的准确方法。
即使如此,这些型态非常接近的马车图像,仍然说明了使用马车是这一广大区域内
普遍的文化现象,并且,这一区域内的人群对马车的使用及理解方式是非常接近
的。
然而,虽然标准草原式的多辐车毂与马车图像已被发现于青海,那里的人群似
乎没有将马车的相关技术继续向东传递至安阳。没有任何与早期马车相关的证据被
发现于青海到安阳之间,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区域。见于安阳与桥北的马车兵器工
具组内的特殊器物,如马鞭柄、弓形器、兽首刀等,也未见于青海等地。因此,马
车继续东传的问题必须要循着另一条路线探索。
作者: MilchFlasche (实践才能发光)   2022-12-16 12:56:00
感谢哦,马车东传真是东亚上古史的超级大事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