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唐中宗景龙元年唐与突厥战役考

楼主: hgt (王契赧)   2022-06-19 00:05:23
原文连结:
https://www.zz-news.com/com/cfxyxbhwzxshkxb/news/itemid-43803.html
自默啜崛起之后,突厥就不断地对唐朝兴兵犯境。从武则天圣历元年至中宗神龙二年这几
年之间,突厥就曾多次进犯唐朝。中宗即位之后,不再执行武则天时期的被动抵御的对外
政策,而是积极谋划,锐意进取,他意识到突厥对唐朝的威胁,特别是在突厥进犯之时,
确立了“破灭突厥”的政策,并为实现该政策而积极准备。中宗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使突
厥默啜感觉到了威胁,于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对此唐朝进行了反击。
神龙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突厥兵犯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咤忠义战败,由
此直接引发了一场针对突厥的军事反攻行动。鸣沙之战后,张仁愿继任朔方道大总管,他
在到任后紧接着就对突厥发动了一场战争。关于这一次对突厥的战役,诸史料中均有记载
,但极为分散,难以详尽地展示这次军事行动,因此,对中宗朝唐与突厥的战争做详尽地
敍述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背景与导火线
中宗即位后,从突厥对唐朝的屡次进犯中意识到突厥对唐朝的威胁,于是中宗一改武则天
时期的被动防御政策,对突厥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政策。神龙元年(西元705年)“六月壬
子,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谅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后又改派沙咤忠义赴任。此
二人皆是沙场悍将,中宗重登帝位伊始便先后以此二人为突厥正面的灵武军大总管,主动
进攻的战略意图表露无遗。
唐朝政权刚刚经历了由武后到中宗的变更,朝政不稳,朝中有武三思结党弄权,排斥异己
;此外,“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这一切都造成了唐王朝内部政局
的动荡,为默啜的进犯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唐武则天后期,突厥内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就在武则天圣历二年(西元699年),默啜
重建大小可汗制度,“默啜立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咄禄子默矩为右厢察,各主兵马二
万余人。又立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之上,仍主处木昆等十姓兵马四万余人。又号
为拓西可汗,自是连岁寇边”。此后,突厥不断向周边进犯扩张,除向西扩张之外,对唐
朝的进攻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自圣历二年之后直至中宗神龙年间的几年间,突厥不断进
犯唐朝边境。特别是圣历元年之战以后,“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
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
突厥实力的增强,为其向唐朝进攻提供了可能。针对中宗的战略调整和唐朝内部的状况,
默啜采取了主动进攻、先发制人的策略。
长安三年(西元703年),突厥默啜派遣使节向唐朝请婚。《新唐书,突厥传》中记载:
“长安三年,遣使者莫贺达干请进女女皇太子子。”莲在得到了唐王朝的应允后,默啜又
于当年的十一月再次派遣使节献马千匹及方物以感谢唐王朝的许婚。对待突厥使节,武则
天“宴于宿羽亭,太子、相王及朝集使三品以上并预会,重赐以遣之”。从表面上看,突
厥的这次请婚为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可能,而对此唐朝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而事实上
,这不过是默啜的又一次骗婚行为,一来是为自己争取战略时间,二来是为麻痹唐朝。最
终,默啜还是于神龙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派兵袭击唐朝灵州鸣沙县,再一次挑起
了两国的战火。而鸣沙之战中,唐军战败就成为了这次张仁愿大破突厥战役的导火线。
唐中宗神龙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己卯(九日),突厥进犯灵州鸣沙县。关于此战,
汉语文献资料记载相当简单,除战争中唐军折损人数外,其余十分相似。从《旧唐书‧中
宗本纪》、《旧唐书,突厥传》、《资治通鉴》以及《新唐书,突厥传》等史书的记载来
看,唐中宗神龙二年(西元706年)十二月九日,突厥入寇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
咤忠义率军迎击突厥军队,唐军战败,死者甚重。十一日,突厥进一步进犯原、会等州,
掠夺陇右牧马万余而去。
从这样的记载中难以看出这场战役的过程,但是从突厥碑刻中可以找到一定的细节和线索
。在儒尼文的《毗伽可汗碑》中有关于此次战役的相关记载:“当我二十二岁时,我出征
唐朝,我同沙咤将军八万人交战,将其军队消灭在那里。”关于此次战役的经过在儒尼文
的《阙特勤碑》中也有一定的记载:“当他(阙特勤)二十一岁时,我们与沙咤将军交战
,最初,他骑Tadikin啜的灰马冲锋,该马在那里死了。第二次骑Ixbara yamtar的灰马冲
锋,该马死在那里了。第三次骑Yagin silig官的带有马衣的栗色马进击,该马死在那里
了。他的甲胄上和披风上中了一百多箭,未让一箭射中其面部和头部。突厥诸官,你们都
知道他的冲锋。”甲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沙咤忠义针对突厥军队的这次进攻进行了
相当程度的抵抗,而且还成功地击退了突厥的两次冲锋,突厥将领阙特勤在战役中身中数
箭,经过了艰苦的作战才攻下了鸣沙城,鸣沙城也“因而荒废”。
综合上述记载,可以得出当时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西元706年12月9日,突厥默啜进犯唐
朝的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咤忠义与突厥军队交战。沙咤忠义与突厥军队展开了大规模
的拉锯战,打退突厥军队的两次进攻之后,战事发生剧变,唐军大败,死者甚重。此后,
11日默啜又进犯原州、会州,掳掠陇右牧马数万匹而去。因此战之败,沙咤忠义被免官。
而此次战役唐军的失败,直接刺激了唐朝政府,为此中宗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以对抗和
反击突厥。
二、唐朝的反击行动
鸣沙之役的失败,对唐朝的影响十分巨大,直接引发了唐朝针对突厥的包括内政和军事反
击在内的一系列行动。
在唐朝的内政方面,景龙元年(西元707年)春正月庚戌(11日),以默啜寇边的原因,
中宗下诏断绝与默啜的和亲,封能够斩杀默啜者为王,同时还“制募猛士武艺超绝者,各
令自举,内外群官各进破灭突厥之策”。固这时的中宗已经在招募勇猛之士以补充兵力,
并让群臣进献破灭突厥之策;五月,又以名将张仁愿出任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这一切
的行动都说明了中宗正在蓄谋一场针对突厥的大规模的反击战役。
此时卢俌上书中宗,事实上已经为中宗指出了一条明路:用人方面,要慎重,边州刺史要
懂兵法,知谋略,善于练兵与屯田,对敌人要“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在进攻
的时机上,要等到府库充盈、兵强马壮之时,然后再整军出征。这一主张得到了中宗的赏
识与认可,也在后来践行了这一主张。
在军事进攻方面,为实现破灭突厥这一宏伟目标,中宗于景龙元年(西元707年)“五月
,戊戌(5月1日),以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接下来,在《
资治通鉴》中还有一条记载:“(中宗景龙元年)冬,十月,丁丑(13日),命左屯卫将
军张仁愿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击突厥。比至,虏已退,追击,大破之。”这条记载所记录
的正是新旧《唐书‧张仁愿传》中提到的张仁愿与突厥的第二次战役:“仁愿至军而贼众
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新唐书,张仁愿传》中的记载为:“三年,朔方军总
管沙咤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
破之。”也就是在沙咤忠义失败之后的第二年(景龙元年,西元707年),中宗便下令让
张仁愿充任朔方道大总管,应对突厥的进犯。而张仁愿也不辱使命,到达之后,便追击突
厥军队,并利用夜色为掩护,打了一场胜仗。
三、战役的细节考证
关于此次战役最大的细节问题,就在于《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张仁愿就任朔方道大总管
的两次任命,以及就任后趁夜色大破突厥的时间。
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五月,戊戌(5月1日),以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
管,以备突厥。”接下来,在《资治通鉴》中还有一条记载:“(中宗景龙元年)冬,十
月,丁丑(13日),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击突厥。比至,虏已退,追
击,大破之。”这两条记载同时出现,问题也就出来了。
关于朝廷对张仁愿的这两次任命,仅见于《资治通鉴》一书,在其他各书中均未曾提及。
《旧唐书‧中宗本纪》中记载,“五月戊戌(5月1日),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潞州长史张
仁直为朔州道大总管,以备突厥。丙午(5月9日),突厥默啜杀我行人臧思言。”《新唐
书‧中宗本纪》中的记载为:“五月戊戌,右屯卫大将军张仁亶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备
突厥。丙午,假鸿胪卿臧思言使于突厥,死之。”也就是说,五月一日张仁愿受命为朔方
道大总管,五月九日臧思言被杀。由这两处的记载可见,臧思言之死是在张仁愿受命之后
的事情。而在《旧唐书‧突厥传上》有这样的记载:“默啜于是杀我行人假鸿胪卿臧思言
。思言对贼不屈节,特赠鸿胪卿,仍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亶摄右御史台大夫,充朔方道大
部管以御之。”无独有偶,《新唐书‧突厥传上》也有类似的记载:“默啜杀我行人鸿胪
卿臧思言,诏左屯卫大将军张仁直为朔方道大总管屯边。”@据此来看,张仁愿受命为朔
方道大总管似乎应在臧思言被杀之后。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唐书》中的这处分歧呢?
薛宗正在他的《突厥史》一书中曾讲:“五月张仁亶(也就是张仁愿)出任朔方道大总管
的时候还仅有‘检校洛州长史,这一地方官头衔,而十月的任命已又兼‘摄御史台大夫’
,拥有参议朝政的资格了。所以十月在颁诏令并非主兵朔方,而为增授其朝中官职。”由
此,综合《中宗本纪》和《突厥传》以及薛宗正的观点来看,景龙元年十月的那次诏命并
非是再一次授其朔方道大总管之职,而是给他一个朝廷中的官职,让他有资格参与朝廷的
议政,这自然是中宗对张仁愿的重用,让他能够以更高的官位以便统领边境驻军,防备突
厥的进犯,甚至有可能在今后担任反击主将的重任。这也就解释了新旧《唐书》中张仁愿
受命与臧思言被杀之间的时间分歧:五月一日洛州长史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受命为朔方道
大总管,五月九日臧思言被杀,十月以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御史台大夫,仍为朔方道大
总管。
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沙咤忠义败于鸣沙之役是在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若
按照《资治通鉴》的两条记载来看,张仁愿两次受命为朔方道大总管,分别是景龙元年(
707年)的五月和十月,而他与突厥交战则是在景龙元年(707年)十月。
而对于此次战役发生的时间,岑仲勉先生曾有此看法:“忠义败于神龙二年末,则所谓仁
愿至军者,似应指五月即初次奉命言之。通鉴击破之于十月,即第二次奉命之下,恐未必
确。”在他看来,按照沙咤忠义失败的年份来推断,张广愿大破突厥应是在景龙元年五月
,而《资治通鉴》上所说的十月,未必正确。默啜在位期间,突厥进犯唐朝边境是常有之
事,而据上文的推断认定张仁愿就任朔方道大总管在五月,这样一来就可以推断事情应该
是这样的:张仁愿于五月一日受命为朔方道大总管,等他到任之后,遇到进犯唐朝边境而
没有及时撤走的突厥军队,于是趁夜色追踪并打败了他们、
因此,可以推知,景龙元年五月(西元707年),张仁愿受命担任朔方道大总管,到任时
,进犯唐朝的突厥军队尚有一部分未撤退,于是追踪突厥军队,并趁夜色大破之。这才是
这一场战争的真实情况。
因此,综上推知,新旧《唐书‧张仁愿传》中记载的张仁愿与突厥的这次战役,发生的时
间应为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五月。至于此次战役发生的具体地点,则由于史料不足的原
因无从考证。但就发生这场战役时,突厥军队并未完全撤走,这才被刚刚到达朔方道担任
大总管的张仁愿追击,因此,可以推知,此次战役发生的地点应该在唐朝的朔方道附近,
大致应该在今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四、战争的性质与影响
中宗年间的这场对突厥的战役,是由突厥首先进犯唐朝而引发的,唐朝为此进行了有效的
反击。鸣沙之战以后,唐朝对突厥不再是仅仅局限在防御上,而是主动出击,就是在这种
情况下,张仁愿出击突厥,并取得了胜利,唐朝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得十分主动。就其目的
而言,是中宗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从根本上抑制突厥的进犯,以消除其对唐朝的威胁
,保护唐朝百姓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这次战争的性质应为唐朝抵御并积极主动地反
击突厥以保护唐朝百姓的正义战争。
中宗景龙元年的这次战役让突厥默啜意识到唐朝已经改变了其对外的基本国策,唐朝的主
动性表明了当时的攻守形势已经发生逆转,这时候的唐朝已经不再是武则天时期的消极避
战,而是对突厥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这次战役和后来的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等行为,改变
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此后突厥要想对唐朝发动进攻就不再像以往那样容易了:因此,中宗
景龙年间的这次战争,可以看作是唐与突厥战事的转捩点,在此之后,战争的主动权从突
厥一方转到了唐朝手中。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刘昀,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薛宗正突厥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 s870158 (十三车)   2022-08-28 03:20:00
笑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