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德”的多重诠释:从个人修养到治国之道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5-03-19 10:43:30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
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
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传之十章〉)
〈大学〉治国平天下首先提出“絜矩之道”,建立合理的制度。
接下来强调“德”的重要性,为政要“先慎乎德”。但“德”的含意
为何?值得思考推敲。如果采取最广泛的解释,“行而有得于心”都
可以说是“德”,不限于儒家说的仁义。如老子说:“道生之,德畜
之。”(《道德经‧五十一章》)“德”是指生命的自然本性。引伸
来说,各种才能、技艺不管是打篮球、吹长笛等,只要能够充分实现
,都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德”。《周易‧恒卦‧九三爻辞》说:“
不恒其德”,表示半途而废,不一定有善恶、正邪的区分,不管做任
何事,要有成果都必须持之以恒。
狭义的“德”是就善恶、正邪来说,善的、正的才是“德”。“
得于心”指内心得到的充实感、意义感、满足感,但满足感有不同层
次,不管是情绪上的愉悦,还是才能、技艺的充分实现,其实都还是
相对外在。就儒家看来,符合良心的要求才是人真正想要的,才能够
获得最深刻的满足感。真正的“德”或“得”当然是善的,只是要看
人有没有慎思明辨、想清楚,不要误把暂时性的满足当成终极价值。
“德”有内外、心身两面,〈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属于内圣的“明德”一面,和
属于外王的“亲民”一面。王船山先生曾经提出一个精辟的说法:“
明德、新民,理虽一贯,而显立两纲。”意思是内圣之德和外王之德
虽然可以用同一个道理贯通,但两者各自独立、各有其特质,不可以
因为两者一贯,就抹杀了内圣、外王的差异,甚至认为内圣就可以解
决一切问题。
〈大学‧传之十章〉谈治国平天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的“
德”应该是指外王之德。内圣之德和外王之德有什么不同?依照朱子
的解释,“明明德”的“明德”是指“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
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
也。”(《四书章句集注》)“明德”就是人的良心、本心,朱子虽
然不一定接受本心的观念,但从心学角度来说,良心是人人内在本有
的,“本体之明未尝息者”,只要反求诸己就可以体认到,因此孟子
才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内圣之德或者说内圣工夫的关键只有一点,就是心灵的自我觉醒,简
易明白。
但外王之德或外王工夫却不只是如此,不仅要有心灵自觉,还牵
涉到身体乃至外在的人事物。心灵自觉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要有就可以有,只看当事人有没有这个意愿。但身
体乃至外在人事物却是无常的,并不是靠自己的心可以完全控制。因
此〈大学〉才会设计一层一层的工夫,从自我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总称为修身;乃至我以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为了处
理人的私欲习气,乃至社会结构、体制运作的问题,才能够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基础,但并不是一明明德就天下平,中间还有无数复杂的
过程。
〈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曾昭旭老师曾经提出修身
养性的八字箴言“诚意正心,戒慎恐惧”。“诚意正心”对应到上文
说的内圣“明德”,完全由自己决定。“戒慎恐惧”对应到外王“慎
德”,面对私欲习气要省察克治,使内心的意念和外在的行为都得到
端正。〈大学〉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也就
是“人”。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
子‧告子上》)人人内心真正爱好、向往的是公理正义,厌恶不公不
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领袖也应该时时以此为标准,检视自己的意念
和行为。“有德此有人”,上位者做到公正无私,百姓自然心悦诚服
;“得民心”又是一切政治措施的根本,底下的“有土”、“有财”
、“有用”就顺理成章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