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34)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10-22 15:29:1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
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
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
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本章是《论语》最长的一章,借由对弟子的评论,孔子展现儒家
的胸怀,也让我们对“道”是什么有更准确的了解。孔子请学生谈自
己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可归为一组,他们各有专才,偏于形
而下的器用。曾点是另一组,采用文学笔法,描绘、烘托出一幅人人
悠闲自在、和乐融融的景象;因为他不谈实事,所以更适合用来象征
、指点形而上的道,符合孔子“君子不器”的主张及“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终极理想,故深受孔子赞许。当然儒家不是只
谈形而上,虽然以道为本,但形上的道与形下的器其实是相互成全、
缺一不可的,故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孔子也提醒曾点:他
们的志向也值得肯定。高远的理想要和脚踏实地的行动结合才圆满。
以下分为四部分来讨论: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随从孔子坐着。孔子说:“不
必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大一点,你们就拘束起来。平时你们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重用你们,你们将怎样表现
呢?”
  孔子平常对学生就有一些观察:大多数同学(除曾点外)希望获
得赏识、重用,发挥一技之长来贡献社会,如果达不到就沮丧难过。
学生的问题不在于没人赏识,而是志向落入有限的格局,急功近利、
器量狭小。正好今天有空,孔子想对学生来个机会教育,故先假设他
们处在“受到重用”的情境下,诱导他们说出真心话,再给予启发、
指点。从提问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不以师长自居;在温和
的气氛下,学生才愿意说出真心话。
  (二)子路轻率答道:“假定有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夹处
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困扰,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
只要三年,就能使老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孔子听了微微一
笑。“冉求,你怎样呢?”冉有答道:“假定有六、七十或五、六十
平方里的小国家,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老百姓人人富足;
至于修明礼乐,只好等待君子来推行了。”“公西赤,你怎样呢?”
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得多好,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在宗庙祭
祀、诸侯会见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辅助国君引
导宾客的司礼官。”
  子路、冉有、公西华回答的都是国家大事,这些治国、平天下的
“外王”事业也是儒家极重视的。但儒家不只有外王,更要探究事业
背后的根本精神、原理、心态,也就是“内圣”层面,三位同学对这
部分不太了解也无法回答。内圣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反省,三人
所想的都是贡献才能、服务社会,这虽然不能说是自私自利,但服务
社会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执著某种特定的方式。〈中庸‧第十四
章〉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
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
不自得焉。”无论处在什么阶级或职位都有事可做,任何事只要认真
、努力去做,都可以做为行道的凭借。有机会发挥才干固然很好,但
没有也无所谓。保持这种洒脱的心境,才能够投入政治、军事、经济
、外交等各种事业,成就人生的幸福,但又不被个人的才干或事业所
限制。
  (三)“曾点,你怎样呢?”曾皙正在弹瑟,听见老师询问他,
弹瑟的声音慢慢减弱,最后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
和他们三位的抱负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各自谈
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穿上春装,和五、六个
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沐浴,再到祭天祈雨的高台下吹
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曾点,字子皙,是曾参的父亲。这一段是对道的指点(道不可说
,只能用具体的事物去比喻),虽然曾点不一定能够亲身实践道,但
至少他的回答不落入器用,对道的了解已超过另外三位同学。历来认
为曾点是狂者,孔子说:“狂者进取”,狂者便是不受世俗规范所限
制,直探最高的理想。如曾点,老师提问,他也不马上回应,自顾自
地在旁边弹瑟;老师问的是学生的志向,曾点却完全不顺着其他同学
的回答,不谈具体的行动方案,这些都是狂者的特质。孔子对狂者也
能够了解、接纳、包容并给予指导,可见孔子有教无类的胸怀。
  由于曾点所说是象征、指点语,所以我们也不能看得太死板,认
为孔子和曾点的理想就是不上班,每天吃喝玩乐,这种解读是拘泥于
表象。应该从曾点所描绘的情景中,体会到洒脱自在的心境,才是重
点。曾点和另外三人也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
、军事、经济、外交做为基础,人民也不可能过著闲适安乐的生活。
曾点的答案已经默认、包含了前面三位同学的志向,是圣贤在完成一
切道德事业后的化境,也就是所谓大同世界。
  (四)三个弟子都走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说
得怎么样?”孔子说:“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再问
:“老师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国应该讲求‘礼’,他说
话一点都不谦让,所以我笑他。”“冉求所谈的好像不是指治理一个
国家吧?”孔子说:“怎么见得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平方里的地方
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说的,也不像是治理一个国家吧?”孔
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见,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很懂
得礼仪,他只能做小相,又有谁能做大相呢?”
  曾点获得老师的赞许,不免有些得意,想进一步了解自己胜过其
他同学的地方何在,故留下来请教孔子。孔子却完全不谈曾点的高明
,反而说另外三人的志向也值得肯定。孔子其实就是暗示曾点:一味
描绘、向往境界之美是没有用的,应该脚踏实地,将该做的事做好,
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
  当然在从事“兵农礼乐”等实事的每一刻,我们还是要随时检视
、反省,是否保有“春风沂水”这种超脱、洒然、自在的心境,才不
会过分投入、执著自己的事业,犯了见树不见林之弊。孔子说:“为
国以礼”,“礼”是以恭敬谦让的态度为本,将万事万物纳入合理的
秩序,给予妥善安顿,形成整体的和谐,即所谓“物各付物”。孔子
所说可称为大写的“礼”。子路不知道礼之本,冉有和公西华虽然了
解礼,但侷限在某些专业知识、技能,只能称为小写的“礼”。要能
够像孔子那样活用各种学问,就必须以超越的心境为前提,以终极的
理想为目标,才能自由出入于学问之间。
  儒道的差异在于儒家是实境界,道家是虚境界。因为曾点不谈实
事,前人认为曾点的境界接近道家。曾点的说法对于提升我们思想的
层次、境界,把握形而上之道是很有帮助的,这部分也跟道家的义理
相通。但道家对人生并没有提出积极、正面的理想,仅强调无为的工
夫;孔子和曾点则有“老安,友信,少怀”的心愿,努力建立人文化
成的世界。因此曾点仍然属于儒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