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27)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8-12 00:23:29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
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
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论语‧泰伯》)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对本章有深入的解释,兹抄录如下:“
先儒说曾子得圣学之宗,而以授之子思、孟子。所授者为何事,但与
他一个可依可据者而已。故其临终之言,亦别无付嘱,止此身之为体
为用者,即为道之所贵;修此身以立体而行用,即是‘君子所贵乎道
’。其后子思之言中和,则曰‘喜怒哀乐’,不离乎身之用也。容貌
、颜色、辞气者,喜怒哀乐之所现也。鄙之与雅,倍之与顺,正之与
邪,信之与伪,暴之与和,慢之与庄,中节不中节之分也。孟子言天
性,曰‘形色’。容貌、颜色、辞气者,形色也。暴慢、鄙背之远,
信之近,践形者也。”
  曾子身患重病,孟敬子前来探望他。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
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为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因为面临死亡,人对身外之物的种种贪求、牵挂都不得不放下,心
思较纯净;也因为来日不多,必须将最重要的道理传承下去,不再谈
枝微末节。底下这段文字也等于是曾子的遗言,总结他一生的心得。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不是说“君子重视‘道’产生的三种功效
”,而是说“君子重视这三种‘行道’工夫”。动容貌、正颜色、出
辞气都和身体有关,是“修身”工夫。为什么修身如此重要?因为身
是内心与外在世界的交接点,是连结内外的关键。〈大学〉八条目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圣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
外王之学;“修身”统率内圣外王,故儒学也可以称为修身之学。格
致诚正的目的是为了实践道德;也唯有由自身的道德实践做起,才能
端正家国天下。曾子的修身工夫是很切实的,如三省吾身、珍重身体
发肤等,把握到了儒学的精华。
  容貌是动作姿态,颜色是面部表情,辞气是言语声调。容、颜、
辞是静态的,貌、色、气是动态的。为什么在修养上无形的动作、表
情、语气、声调比有形的语言、文字更重要?因为如船山所说“喜怒
哀乐不离乎身之用”,身体与情绪是相连的。语言文字可以依样画葫
芦,别人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但身体、情绪很难作假,你的情绪(喜
怒哀乐)会直接反映在你的身体(容貌、辞气、颜色)上,呈现出真
实的生命状态。这就要有转化生命底层阴暗面的真工夫,不只是停留
在表面上的理智思辨而已。工夫做到身体、情绪上才切实。
  修养的目标是“中和”,未发曰中,发而中节曰和。“中节”是
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容貌、颜色、辞气都要“中节”,因为言行
恰到好处,所以既不会招来别人粗鲁无礼的对待(暴),也不会被别
人轻视侮辱(慢);言行能够传达内心的真感情(近信,信是诚实可
靠);说话的语气、声调、音量也能够跟内容相配合,不会因为太直
接而显得莽撞(鄙),也不会因为太温顺而失去感染力(倍)。中节
不是机械化地取刚强与柔弱的平均值,而是该强则强,该弱则弱。
  孟子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
尽心上》)“形色”指身体,身体是道德实践的凭借,儒家是将天赋
的善性,透过身体、情欲具体呈现出来,不是离开身体、情欲另外做
一套修养工夫。“践形”就是肉身成道,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价
值(包含身心两面)完全实现出来。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三种工夫是时时要提醒自己去做的,
日常生活瞬息万变,言行有了一点偏差,就不算是恰到好处。修身是
君子生活的重心,至于礼仪(笾豆是古代祭祀燕享时,用来盛枣栗之
类的竹器和盛菹醢之类的高脚木器,借指礼仪)的事,虽然也很重要
,但可以交给各行各业的专家(有司)去处理。儒家关心的是提升人
的素质,人的素质提升了,各种专业知识、能力都可以慢慢培养、学
习。曾子临死前展示他学问的重点及个人风格,值得我们仔细参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