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孔子说:“君子的胸怀是平坦宽广、光明无私的,小人的心情时
常陷入担忧怀疑、紧张恐惧当中。”君子、小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原因在于两者心态不同。君子时常培养“无条件的自信”与“无条
件的爱人”两种心态,“无条件的自信”是不以种种外在条件,如贫
富、贵贱、美丑、智愚……来定义自我的价值,无条件肯定、接纳、
支持自我的存在。即使我一无所有,依然能够顶天立地。天生我才必
有用,只要我活在天地之间,我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人生的价值完
全靠我的心灵去自由选择、创造,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条件,这才是
真正的、永久的自信。
由“无条件的自信”引发出“无条件的爱人”,对我以外的一切
人事物,皆能够一视同仁,原则上给予平等的肯定、接纳、支持乃至
尊重、爱护,不参杂分别、计较、占有的念头。这种自信爱人的胸怀
,自然能够培养出光明俊伟的人格气象;人生中无论遭遇顺境或逆境
,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不慌乱,以正确的方式去回应。有这种从
容镇定的风范才算是君子。
小人则正好相反。小人的自我价值是需要靠外在条件支持的,但
外在条件的存在又无必然保证,即使一时之间拥有社会主流价值认定
的那些“好条件”,如名声、财富、地位、美貌、聪明等,也难保哪
天不会失去它们。小人就是看不透外在条件的短暂和虚幻,无法接受
它们终有一天会消失的事实,所以才会投入无穷的竞争、比较,为了
多占有它们一天而劳心伤神。表现在外的言语、行为、容貌自然是忧
心忡忡、患得患失,甚至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曾昭旭先生在《让孔子教我们爱》书中,又从“自我防卫机构”
的角度来解读本章。小人之所以“长戚戚”是基于过去的受伤经验,
相信别人却被别人欺骗、打击,导致内心受伤。为了保护自己而张开
防卫网,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形成牢固的心结。由于伤口没
有获得彻底的疗愈,只是隐藏在自我防卫机构之下,面对新的人际关
系时,仍然会受到过去的阴影干扰,无法摆脱固定的互动模式而再次
受伤。受伤后只好再加强防卫,将自己封闭起来,形成恶性循环,人
也就愈来愈没有自信,爱人的能力愈来愈脆弱了。所以在每一次危机
或受创之后,立即善后以恢复生命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健康的
生命(君子)才有能力去爱人,健康生命的表现之一就是“坦荡荡”
,和人相处没有隐藏的地雷或防卫网,故能够接纳、关怀别人而不失
其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