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
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
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论语‧子罕》)
“大宰”通“太宰”,官名。“与”是疑问语气词。由本章可了
解圣之所以为圣的关键,及孔子与其他圣人不同之处。太宰对圣人的
了解是多才多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孔子正是一位博学的人,符
合太宰心中对圣人的想像,故请问子贡:“您的老师是一位圣人吗?
不然他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
子贡长久追随孔子,知道圣之所以为圣的关键,并不在于无所不
知、无所不能。圣之所以为圣是德性问题,不是知识、技能问题。无
论知识、技能有多少,只要他能够将上天赋予人的善性充分实现出来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如果有丰富的知识、技
能当然也很好,因为要在现实生活中爱人、助人,让德性发挥应有的
功效、作用,也需要客观知识、技能的辅助。但即使没有,也不妨碍
他成为圣人。孔子只是是圣人,又正好多才多艺而已。“多才多艺”
与“圣人”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子贡说:“是上天让孔子成为圣人,
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太宰与子贡的问答,又进一步补充说明。此处孔子没有
对“圣”做讨论,大概是因为孔子非常谦虚,曾说:“若圣与仁,则
吾岂敢?”(《论语‧述而》)不敢自居为圣,所以他略而不提。孔
子虽然多才多艺,但从圣人的本质来说,孔子和古代的圣人并无不同
;只是因为成长背景、环境的差异,使孔子附加“多才多艺”这项特
质。孔子早年丧父,生活极为艰辛,因为家境贫困,曾给季氏做过管
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
,牲畜繁衍茁壮。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见《史记‧
孔子世家》)君子该做的事情是修身养性及治国平天下,相较于内圣
外王来说,管理仓库、计算钱粮、畜牧牛羊算是粗鄙之事。但〈中庸
〉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无论处在任何岗位上
,都会努力将分内的事情做到最好,所以才学会许多技能。但孔子不
以此自满,知道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不在于有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在于身心修养;身心修养作好了,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发挥正面的效
益而不会被滥用,所以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琴牢(孔子弟子)在一旁听了,又补充说:我以前听老师上课说
过,老师是因为不受重用,所以才多才多艺的。可见孔子并不是在太
牢面前故作谦虚,而是把握到君子的本质。儒家不反对知识、技能,
只是强调德性和知识、技能之间的本末先后关系,以德性为本、为先
,知识技能为末、为后。并不是只要德性,不要知识技能(孔子本人
就多才多艺);但也不能只重视知识技能,忽略德性人格的养成。应
该本末兼备且区分清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