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本章说明君子的节操,由君子的行为表现可推知君子平日的志向
与学养。“六尺之孤”指幼君。“百里”指侯国,“命”指政令。本
章是描述古代政治的一种特殊状况:旧君即将逝世,新君因为年幼,
还没有能力执政;旧君往往会指定一位辅政大臣,协助新君处理政事
。辅政大臣所处的地位是最危险的,就国内来说,许多政敌会嫉妒辅
政大臣独揽大权,在一旁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取而代之。其他人也会
怀疑辅政大臣有篡位的野心,散播谣言,导致人心惶惶。就国外来说
,其他国家也可能利用政权交替、政局不稳的机会派兵入侵。
此时正是对辅政大臣的考验:必须稳定局势,对内整顿内政,让
百姓过著安定的生活,充实国力;对外巩固国防,有效吓阻外敌,维
持国家生存。还要将新君照顾、培养好,具备全方位的品德和能力,
未来成为一位优秀的君主。最重要的是克制内心的私欲,不仅在状况
危急时,要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心理准备;即使能够顺利应付上
述挑战,也绝不可得意忘形,因权力而腐化。自始至终都要戒慎恐惧
,时间到了就欣然下台、功成身退,将权力还给新君,才算是完成旧
君的托付。这对大臣来说确实是最艰钜的考验,通过考验才是真君子。
君子为什么在危急时能够作国家的中流砥柱,心志一点不动摇呢
?可能是平常就培养高远的眼光和胸襟,以高标准勉励自己,不只求
一技之长,能够活下去就好;更要起领导作用,为国家、社会指出应
走的方向。也可能是平时就从事身心修养,如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
明志,宁静以致远”,故能够置个人的生死、得失于度外。能够担任
辅政大臣,也表示此人有一定的声望,不仅具备杰出的才能,也有深
厚的资历和实际的功绩,才会受到旧君信赖。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
历史上真正通过考验的,只有伊尹、周公、诸葛亮等寥寥数人而已(
其他人掌权后大多腐化或篡位)。我们不必担忧自己无法坐上最高的
位子,坐上去之后能否留下好评价,才是该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