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30)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8-22 12:29:50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
之有?”(《论语‧子罕》)
  “九夷”是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当时人认为他们未开化。另一
说是九夷原本是小国或商代遗民,因地处偏远,生活方式受当地原住
民影响,遂被中原人士视为野蛮人。孔子在中原各国宣扬他的理想,
无法被社会接受,于是起了移居到九夷的念头。为什么九夷比起中原
人民更能够接受孔子的学说呢?这是因为中原人民心中怀有成见所致
。虽然就物质条件和社会制度来说,中原各国的发展程度较高,还保
存了一部分周代的礼乐文明。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论语‧八佾》)春秋时代的人民已失去原本纯朴善良的
风气,凡事皆从“利益”的角度考量,讲求权谋诈术。如孟子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要让人民接受孔子的道德理想是很困难的。
  反观九夷,虽然物质条件、社会制度不如中原,但人民心中没有
成见,能够虚心向孔子学习。物质文明不发达,反而使他们保存较多
的质朴,更有机会成长改变。可见孔子认为华夏和夷狄在“人的价值
”上都是平等的,虽然文明发展程度有先后高低,但从人之性善出发
,华夏和夷狄并无不同。孔子并不是一位大汉族主义者,也符合现代
多元文化与族群和谐的观念。“陋不陋”不在于已有的文明成果,而
在于能否发扬人的善性;从这点来说,中原各国对自己的“进步”沾
沾自喜,不肯向孔子学习,反而比九夷更浅陋呢!
  本章重点在“君子居之”,人生的意义、价值是由自己的心灵创
造的,不受外在环境决定。物质器用的发达本质上是中性的。从好处
说,固然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从坏处说,也可能因为生活太安
逸,让我们丧失了心灵的创造力。无论是沈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
,还是投入争名逐利的社会潮流,同样是成为物质的奴隶,心灵无法
自己作主。只有找回心灵的创造力,才能够善用各种物质工具,增益
人生的幸福。孔子正是有充分的自信,知道在任何环境下他都可以适
应,善用身边的事物做为行道的凭借,所以并不会觉得居住在蛮荒有
什么不便。当然孔子这句话只是指点,不是非得要搬家不可(孔子事
实上也没有真的前往九夷),只是借由这个机会,希望刺激、唤醒僵
化的人心罢了。
作者: JI1 (HauHau)   2017-10-05 16:17:00
2 ^ 6 = 6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