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2.10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
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
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
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
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心得2.10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宰相子之,导致国政大乱。齐国趁机派兵
攻打燕国,势如破竹,五十天内就占领燕国全境。此时齐国大臣分成
两派,一派恪守传统,认为不应该侵占别国领土。一派认为机不可失
,主张采取大胆的行动,尽速并吞燕国。齐宣王虽然比较赞成后者,
且假借天意帮自己背书,但还是想先听孟子的建议。
孟子的回答不从“取不取”的具体选择着眼,而是回归政治的根本原
理。以古代的贤君周文王与周武王为例,虽然两人在“取不取”的选
择上有差异,但都遵守“得民心”的原则。《尚书‧泰誓》说:“天
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不能任意解释,必须从民意看出
。燕国人民以箪盛食、以壶盛浆前来欢迎齐军,是因为他们相信齐王
能够拯救他们脱离水深火热的暴政。如果齐王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
任意烧杀掳掠,对待人民比燕国贵族更残酷。燕人很快就会改变心意
,群起反抗齐国,齐国也就无法保有燕地了。
战国时代周室衰微,周朝的体制已经无法恢复,需要有新王朝起来统
一中国,但统一不能靠武力、霸权或君主的私欲,一定要取得百姓的
认同和支持,才能奠定可大可久的基业。可见孟子具有高瞻远瞩的眼
光。